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殷惠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殷惠兰

殷惠兰

殷惠兰(龙川县义都中学,广东河源517300)

所谓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与智力有关,但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点。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经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创新活动中要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认知特点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进程。

二、发掘潜能,逐渐放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但这样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的思想。若教师为了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则学生“众鸟乱飞”“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先扶着学生去探索学习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像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作为教师,应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导演者,应是焕发学生创新精神的鼓动者、组织者、领航者。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与素质教育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去创新表演,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解决质疑,从而得到足够表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展示自己的潜能和亮点的机会。教师要把课堂办成“群言堂”“自由台”,要把活动课办成“创新实验基地”“创新飞扬机场”,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探难质疑,强化激励创新机制;要珍惜学生创造的火花,让每一个提出新颖观点、新颖设计的学生感到骄傲自豪和欣慰鼓舞。教师创设出创造育人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有了焕发的机遇,学生的创新思维之波就会激荡、冲撞、裂变、组合,创新的灵感就会如开闸的水流汩汩滔滔并激溅出奇异迷人的浪花。

四、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培养创新,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