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药物治疗中风后震颤40例疗效观察

/ 1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中风后震颤40例疗效观察

杨彩霞

杨彩霞

(内蒙古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01400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110-02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8岁,其中50—60岁占86%。发于脑梗塞后19例,脑出血后21例,于急性期内发病的29例。

1.2症状特点均为急性起病,多见于轻度偏瘫患者或重度偏瘫患者肌力恢复到3-4级以上时,表现为一侧肢体不自主颤动,上肢重于下肢,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睡眠时症状消失。症状于偏瘫侧29例,健侧11例,于健侧时则健侧肢体出现轻度瘫痪。

1.3体征神志清楚,情绪不稳,发病时血压偏高27例,眼底均见动脉硬化,受累的肢体张力高者12例,降低者14例,变形张力7例,正常者5例。肌力IV级以上者26例,III—IV级7例,14例患者有行走不稳易摔倒现象。

2辅助检查

CT扫描显示:脑梗塞19例,其中多发性6例,病变于基底节7例,尾状核3例,丘脑7例,额叶激发射冠各1例,脑出血21例,其中位于基底节18例,桥脑2例,小脑1例。20例行脑血流图检查,16例异常,血脂升高28例,血粘度增高11例,血糖升高6例。

3治疗方法

3.1针刺取穴第一组百会,风池,项从刺;第二组足运感区,平衡区,大椎七点;两组穴交替使用,同时针刺病灶侧的顶颞前斜线。

3.1.1操作百会,足运感区,平衡区,顶颞前斜线针刺后捻针,频率约200次/分,连续捻转1分钟,留针10分钟,再捻1分钟即可起针;项从刺,大椎七点,风池穴进针得气后留针。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

1.药物复方丹参20ML加入GS500液体内静滴,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仅以左旋多巴按法服用。

4疗效观察

4.1疗效标准震颤消失者为显效;震颤明显减少或消失,但情绪激动后仍出现少许震颤者为好转;震颤变化不明显者为无效。

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结果见附表。

3个疗程后疗效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P<0.001差别非常显著。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改用上述针刺疗法仍可见疗效。

讨论

1.随着中风发病率增高,中风并发症相应增多,中风后震颤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太明确。资料显示:大脑深部组织小灶性梗塞或出血引起腔梗塞是本病的常见病因。但病位争议较大,多数学者报道丘脑底核,丘脑,皮层,基底节等处小灶性病变均可引起震颤。本组材料显示,基底节,额叶,丘脑,放射冠,尾状核,壳核及内囊小灶性病变易引起震颤。

2.震颤出现的机理可从两点分析:其一,由于上述部位受损,增强了对下运动元的抑制;皮层所发动的运动不能中断和停止,另外因损坏了皮层及状体——丘脑锥体外系环路引动促动肌的不协调收缩导致震颤产生。在梗塞或出血面积大时,则引起瘫痪,震颤症状显示不出来。其二由于以上部位受损,致使脑内黑质及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使乙酰胆碱的功能亢进,而表现椎体外系过动症状。

3.对中风后震颤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由于左旋多巴对中风后震颤的疗效不理想,且长期使用会出现药效减退和异常不自主运动。近年来开展的移植,基因疗法治疗震颤麻痹又不适合中风后震颤的病人,针对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手段在征服中风后震颤上显示作用。资料表明:针刺可是脑内多巴胺递质明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