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刘颖

刘颖(安徽省蚌埠市汽车管理学院幼儿园安徽蚌埠233011)

【摘要】新《纲要》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掌握,而是注重培养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那么,如何在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新《纲要》的要求,体现科学教育新的价值观呢?本文针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探究;猜想;验证;记录;交流PromoteinthescienceinvestigationactivitykiddevelopmentLiuYing

【Abstract】New《outline》mediumscienceeducationofvaluemindsetnolongerispayattentiontostaticstateknowledgeofcontrol,butpayattentiontodevelopmentkidinvestigationproblem-solvingability,andandothersandenvironmentofaggressiveexchanges,harmonygetalongwith.So,howrealizationinthekid'ssciencetheinvestigationtheprocessnew《outline》ofrequest,bodynowscienceeducationnewofvalue?Thistextaimattheorganizationofscienceinvestigationmovableprocessandimplementcarriedontoelaborate.

【Keywords】Investigation;Guess;Verification;Record;Exchanges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动态认识,使得幼儿科学教育受到相当的重视。与其他领域的活动相比,幼儿科学教育更注重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强调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正是凭借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通过自身经历来认识事物。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的角色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人”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因此,我们的教育行为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产生探究欲望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既可以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所以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1.1从幼儿的兴趣点生成教育内容。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对象的渴求和认识欲望,它是人们产生学习行为源动力的源泉。《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为只有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幼儿才会有较强的注意力去关注、去参与、去探索、去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一日生活中,要注意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从中选择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并能引起多数幼儿兴趣的问题,生成教育内容和主题。例如:有个幼儿从外地带来了两条蝾螈,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关注,我们就顺应幼儿的需求,组织幼儿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蝾螈”。

1.2从幼儿的生活中生成教育内容。《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实践也告诉我们,探究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能使孩子们体验和感受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关系,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我们应着眼于幼儿的社会生活,抓住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做到科学内容的生活化。例如:我发现有些孩子吃饭以后漱口不认真,说了几次也没有效果。于是就把孩子的漱口水收集起来,组织幼儿进行了“漱口水为什么变臭了?”的科学活动,以此来教育孩子们认真漱口。

2.采用能够引领幼儿探究的指导策略幼儿科学教育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引导。教师恰当的引导,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而来自幼儿的反馈信息又能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能否引导幼儿,对教育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1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在科学活动中,能否充分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是否善于提问。有效的提问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让幼儿通过探究获得有意义和价值的知识经验、还能让幼儿从中体验到成功感和发现的乐趣。例如:在认识“纸”的过程中,“你见过什么样的纸?”“纸为什么不能在水面上浮着?”“纸有什么用途?”“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你喜欢怎么玩纸?”“我们怎么节约用纸?”一系列问题将引领着孩子感知纸的重要性,探究纸的特性,尝试纸的不同玩法。同时,也逐步把活动引向纵深,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究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

2.2鼓励幼儿凭借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猜想。在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以后,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合理的推测和猜想。如:在“吹泡泡”的活动中,面对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幼儿对其吹出来的泡泡形状就有不同意见:“三角形吹出来的泡泡是三角形的”、“正方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正方形的”……又如:在“挽救吊兰宝宝”的活动中,幼儿想出了许多的办法:“泡在水里”、“种在土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去肯定或否定幼儿的答案,而是以赞赏的态度接纳每个孩子独有的认识角度,要认识到猜想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

2.3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和观测。在幼儿的实验和观测过程中,教师尽量的不介入幼儿的操作,只是给予必要的帮助,让幼儿自主地进行。教师要充当一个观察者,观察幼儿的做法;一个倾听者,倾听幼儿的想法;一个支持者,提供材料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尽可能地让每个幼儿在探究中不断体验到成功,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用成功和愉快来不断刺激幼儿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还是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有个孩子用漏勺吹了几次都吹不出泡泡,看得出来,他非常着急,我按捺住想帮他一把的冲动,鼓励他说:“不要着急,你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试一次。”就算他最后仍然没吹出来,做了错误的记录,教师也决不要去纠正,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在交流中去发现错误。

2.4引导幼儿记录探究过程验证猜想。记录是为了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幼儿通过记录,积累经验、验证猜想、提高认识。所以,在实验和观测的不同阶段,教师都要引导幼儿用适宜的方式记录活动的信息。幼儿可以用图画、表格、符号、照片等方式记录探究进程中的关键步骤。例如:在认识“沉与浮”的活动中,如何让“沉入水中的物体浮上来,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先请幼儿设计并记录自己的方法和步骤,再去实验,增强了操作的目的性。通过实验,记录下探究的结果。让幼儿在前后记录的比较过程中,将原有认识与探究结果相比较,调整原有认识,促进新经验的建构。

3.帮助幼儿在总结和交流中使知识逐步内化总结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得到的经验是不均衡的,教师要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幼儿新经验和原有经验相互作用,使知识经验逐步内化。

3.1归纳总结。在幼儿的探究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要引导幼儿把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操作结果和所做的记录,得出结论。还是在“沉与浮”的活动中,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幼儿的猜想并不完全正确。实验过后,达成了基本一致的共识。通过引导幼儿将猜想和验证的结果相比较,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强化或调整,也使幼儿初步感受到结论的得出是要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为依据的。

3.2表达交流。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幼儿感受科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述,与同伴交流获得的经验。引导幼儿在倾听的基础上,发现自己与同伴探究结果的差异,并鼓励幼儿敢于质疑、敢于争论。让幼儿在观点的相互作用和碰撞中,丰富和构建新的知识经验。在玩“树叶分类”的游戏中,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分出的结果也不同。孩子们开始时并没有明白这一点,面对不同的结果,他们争论得非常激烈。当孩子发表不同看法时,我以十分的关注、支持、鼓励的态度对待,让他们体会到我对他们观点的接纳和重视。通过交流和讨论,孩子们最终自己发现了秘密,拓宽了他们考虑问题的思路。科学探究活动给童年增加了无数神奇、亮丽的色彩,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因此,我们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牢记自己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和孩子们共同创设可供选择的环境,支持孩子充分自主地去探究、去获得,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每个幼儿的能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