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质量控制参考面料的探讨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3

关于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质量控制参考面料的探讨2

李智慧

关键词: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质量控制;参考面料;讨论分析

关于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质量控制要求与检测标准问题,通过分子得出起毛起球检测质量控制参考面料,选择不同纺织品样品进行相应检测,确定纺织品面料展开稳定性、均匀性检验,通常可以划分为3级,进行实验室水平验证且展开能力验证结果评估获得可用检测的质量控制参考面料。

一、纺织品起毛起球影响因素

(一)纤维类型、结构与物理性能

平时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天然纤维织物与人造纤维织物有轻微起毛问题,起球现象则不常发生。不过,合成纤维的纯坊、混纺织品不管是梭织物或针织物都会出现起毛起球问题,例如:锦纶、涤纶、交织产品等。因为产品中带有合纤的织物,其纤维间的抱合力较低、纤维自身断裂性强、耐磨性好。因此,在纤维头端容易露出织物表面进而生成毛茸、毛球,织物美观性降低、质量降低。此外,一些纯棉织品与人造纤维织物则会因为纤维间的抱合力较大、纤维强度低、耐磨性差,在织物表层的纤维露出的趋向低,加之茸毛会迅速磨耗不会出现纠缠起球问题。另一方面,纤维细度、长度、断面也与织物起毛起球有着直接联系。针对这一问题,应对和合成纤维展开改性分析,选择异性截面、增加卷曲与纤维抱合力,减少纤维耐磨性。

(二)纺织方法与纱线结构、织物结构

结合起毛起球生成过程研究,首先由于纤维在纱线内露出而生成毛茸,进而出现起球现象,如果结合纺纱、织造角度分析,增加纱线捻度与织物结构的交织数量有助于提高纤维之间的摩擦抱合力,避免出现毛茸。通常强捻、高密织物不会出现起球问题。另外,通过精梳的纱线会由于纤维平直排布、短纤维少,发毛起球问题少于非精流纱。纱线条不均匀使得粗节位置捻度低,纤维松散并露出织物表层出现毛茸而起球。花色纱线织物会由于结构松散而出现起球,例如:圈圈纱、膨体纱等。结合织物结构分析,交织点少、表层纱线浮长、紧度结构松散就容易起毛起球,例如:马裤呢、缎纹织物等。因此,纺纱工艺与织物结构设计时,需要确保织物风格后尽量降低起毛起球。

(三)染整工艺

科学的染整工艺可以避免起毛起球问题发生,相同织物在没有经过烧毛处理和经过烧毛处理比较,起球更为严重。因此,适合的剪毛、烧毛、热定型有助于降低起毛起球问题。

(四)使用环境影响

纺织品在使用或清洗时不断的摩擦更容易起毛起球,因此在使用或清洗时尽量避免,比如:搓衣板摩擦、粗糙桌椅摩擦、刷子清洗。另一方面,对于已经起毛起球的织物使用洗衣机清洗时,不可与被套等容易掉毛的织物共同清洗。

二、实验分析

(一)实验方法

选择普通羊毛混纺针织织物展开实验室检测,确定起毛起球结果为3±0.5级、评级容易出现问题的样品。找到目标样品后根据需求分别展开均匀性与稳定性检验,确定满足要求后进行验证活动,通过能力验证结果评估对样品的定值,获得已知结果的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质量控制面料。

(二)样品和制备

把面料均匀剪裁为50cm*50cm,一共200块,每一块样品随机编号为JSTL-2017-2-XXX(数字),正面贴上标签,折叠成30cm*20cm后,选择聚乙烯密封并标注样品编码。

(三)实验设备准备

箱式起毛球测试仪

(四)实验过程

第一,稳定性检测。分发样品准备与实验室检测结果上报后,由分装好的样品内随机抽取6个样品,共12个进行稳定性检测。样品分发前选择6个样品寄回厂家再邮寄回来准备实验。实验室检测结果上交后选择6个样品邮寄到广东再寄回来检测。稳定性检测根据GB/T4802.3标准,实验人员、设备、环境、方法等与均匀性实验相同。第二,均匀性检测。在分装好的样品内选择10个样品,根据GB/T4802.3检测,各项目测量2次。第三,验证实验。为保证能力验证过程顺利开展,该实验室在样品面料均匀性室内检验条件下,根据GB/T4802.3制成满足实验要求的3组样品送到实验室。验证实验室根据GB/T4802.3指标展开6h验证作为主观评级。第四,能力验证过程。经过不同验证后,分发至不同能力验证计划参与人员中,参与人员根据要求进行样品检测并返回结果与样品。由专业人士及检验专家展开结果评价。

三、结果分析

(一)均匀性检测

起毛起球样品性能均匀性测试结果为:样品1--10第一次检测与第二次检测都为3,结果评定为3。结果相同表示样品是均匀的。

(二)稳定性检测

样品稳定性检测结果为:样品1--6分发前与提交后起毛起球级数全部为3,结果评价为3。因此,样品是稳定的。

(三)验证检验

结合该表不难看出,样品验证结果和目标结果相同,相差半级。因此,样品符合均匀性要求

(四)能力验证活动

邀请100余家实验室进行样品能力检测。2级实验室有5家、2--3级实验室为15家、3级实验室有55家、3--4级实验室有30家、4级实验室10家、4--5级实验室有2家。由此得到多数实验册检验结果在3±50.5级中,能力验证活动结果理想。

四、起毛起球实验启示

结合织物使用时起毛起球的生成与影响要素,笔者认为:第一,不仅要考虑张力状态,还要重视松弛状态的起毛起球问题,例如:洗衣机清洗时的状态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摩擦状态。当织物在松弛条件下受到摩擦,纤维头端则容易滑出表层。第二,因为部分纤维潮湿条件下的摩擦参数与物理机械属性发生变化,不同织物需要通过不断的水洗,不管是水洗或机洗都存在一定摩擦力。所以,潮湿条件下的起毛起球属性应给予重视。同时,日常生活中纺织物经过洗涤后会发生起球且不断增加。第三,结合纺织物使用环境状态应取消尼龙刷毛过程,磨料并非一定要求根据标准织物,可以尝试将样品主体作为磨料进行量化。选择生活中相接近的材料作为磨料,例如:金属、塑料等。第五,当前纺织品标准要求中,只有毛纺织品与一些合成纤维丝织品制定了起毛起球审核标准,多数产品并未有严格审核标准。伴随着合成纤维产品的增多,起毛起球问题也逐渐增加,还需要企业给予高度重视,提高标准要求从而抓住生产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经过对纺织品均匀性、稳定性检验,找到实验室检测单位展开验证。结果显示,样品起毛起球纺织品测试样品均匀性符合要求,适合应用于能力验证活动。经过该一年的实验室组织能力验证活动,样品获得了精准的赋值,大部分实验室把样品定值为3级起毛起球。

参考文献:

[1]宁丹丹,陈丽华.洗涤及含水率对毛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J].毛纺科技,2018(06).

[2]丁盛,季延.不同整理工艺对山羊绒针织物起毛起球性能影响研究[J].山东纺织科技,2018(01).

[3]徐炜,周向东.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抗起毛起球整理剂的合成及应用[J].印染助剂,2018(02).

[4]章玉铭,徐步高.基于三维表面图像的织物起毛起球客观评级[J].棉纺织技术,2018(01).

[5].家用纺织品起毛起球外观评定有了统一标准[J].纺织装饰科技,2015(02).

静电对电子元器件的危害与有效防护

敖弟坤

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9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元器件也在不断向轻、薄、短、小、高密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电子元器件的静电敏感度越来越高。在电子元器件制造和应用环境中各种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使静电的产生更加容易和广泛。静电放电会导致静电敏感器件立即失效或潜在失效(性能下降),而电子元器件静电放电损伤中90%属于潜在性损伤,没有办法通过检测发现,静电放电成为电子元器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杀手,有效的静电放电防护是提高电子元器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静电;电子元器件;危害;防护

1电子元件的选择

1.1组件类型选择

在选择组件的时候要注意以下方面:

1.1.1在选择组件之前要明白其应用的环境和各种硬性要求。

1.1.2优先选择硬件过关、使用稳定、规格标准、使用周期长的组件。绝对不使用已经淘汰和即将淘汰的组件。在必须使用非首选组件,非标准组件,新开发的组件时需要更加谨慎。

1.1.3选择有良好声誉和信誉的制造商生产的组件。应选择能够连续生产,并且交货及时,有多种渠道生产供应的组件。

1.1.4要了解组件上不同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事先要求对方提供完整的组件模型以供参考。

1.1.5应最大限度地缩小应用组件的品种,规格和对口制造商,这有利于其购买和管理。

1.2设备质量选择

部件质量好坏与故障率挂钩,直接影响使用体验,不同部件质量的合格要求水平都不同,要具体的对所选用的部件具体规定要求。所谓部件的质量水平是指在使用前安装在产品内部的元器件的标准,在元器件的制造,测试和筛选的过程中,都有相应的标准。符合标准的元器件制造厂商一般会提供元件的质量控制标准,所以,根据不同的质量标准层次对产品进行生产和检测,需满足不同的质量水平。因此,在元器件的质量选择上,具体的产品标准是质量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静电对电子元器件的危害

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元器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的静电现象。一般而言,静电主要的物理特性基本上表现为电荷之间的吸引或排斥、物体表面的电位与大地的电位有一定的差异以及物体表面放电电流的产生。静电产生之后,不仅仅对灰尘有吸附作用,同时也将线路间的阻抗进行改变,对产品的功能与寿命也有一定的影响。静电对电子元器件的危害一方面表现在对电子元器件表面放电的破坏,进而损伤电子元器件;另一方面产生极大的电磁场幅度,不仅仅损坏电子产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子产品造成极大的干扰。静电对电子元器件的危害最主要的一种则是直接造成元器件的损伤甚至破坏。

3静电放电的有效防护

静电源、路径、敏感器件是导致静电危害发生的三个要素,其中静电源是由于不平衡电荷产生的,在静电放电时,提供必要的电场、电压、电流或能量。有时一个器件既可以是静电源,也可以是敏感器件;路径是指静电源或敏感器之间能量的耦合路径,可以是传到传播的,有时也可以是电场力的作用;敏感器是一切对静电敏感的对象的总称。它可以是一个PN结、一个晶片,一个元器件,一个组件、一个设备或一个系统等。因此,需要控制静电源,使其不超过敏感器件的敏感电压;切断耦合路径,使静电源和敏感器件之间没有作用的路径;对静电敏感器件进行加固设计,使敏感器件对静电不敏感。如图1所示。

从以上分析可知,减少产生的电量,增加泄漏的电量是控制静电源的两条重要途径。为了减少产生的电量应尽量减少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力,或使物体之间不发生接触,未采静电防护措施的人员不得接触带有静电敏感标识的元器件,不得靠近正在操作的作业人员,工作台上不允许堆放塑料盒、橡皮、纸板、玻璃等易产生静电的杂物,图纸等纸质资料应装入防静电袋中,生产现场禁止堆放与生产无关的绝缘物品;尽量采用“静电序列中”中位置相近的材料或同种材料。生产现场的操作人员不得穿化纤及羊毛织品的服装,应穿戴由棉制或静电耗散材料制作的工作服、工作帽及工作鞋,操作者应在涂漆操作时应使用防静电刷,夹取电子元器件时应使用防静电镊子,生产现场应使用由静电耗散材料制作的包装袋、包装箱、周转箱;尽量使用清洁、光滑、无污染的材料;尽量减少物体之间接触分离的次数与速度,减少相对运动的速度,禁止生产现场操作人员的跑跳操作;增加温度、提高相对湿度。

接地、中和、提高湿度、涂防静电涂料是增加泄漏的电量重要措施。生产现场不接地的设备、材料、工具和人员都是静电源,都是导致静电敏感元器件发生损伤的潜在和现实的因素,接地的目的是为静电荷提供一个泄放的通道,保证静电源与参考点之间产生的电位差最小。静电接地分为直接静电接地和间接静电接地。直接静电接地是将金属设备与接地系统直接进行电气上的可靠连接。间接接地是将物体通过静电耗散材料及制品或通过一定阻值的器件与接地系统进行电气上的可靠连接,间接接地的目的是控制泄放电流,保证人身安全。电源接地系统、功能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或搭接是静电接地系统的三种方式。当生产现场具备单相三线电源保护地时,可以通过电源保护地实现接地,没有电源保护地或不方便、不希望使用电源保护地时,可利用功能接地系统如专用地线实现接地,在既没有电源接地系统,又没有功能接地系统可利用的情况下,可用金属线将生产现场的设备、材料、工具和人员连接起来,形成等电位系统。生产现场禁止直接使用木质地板或铺设毛、麻、化纤地毯及普通地板革,应选用由静电耗散材料构成的地面。工作台、工作柜子上应铺设防静电垫。一个防静电工作台应至少配备两个腕带插孔。防静电地面、防静电垫、腕带插孔应与接地系统可靠连接。为防止机壳所带电对静电敏感器件的损伤,生产现场中利用交流电源供电的设备、工具(如电烙铁、吸锡器、有源剥线器等),应通过电源保护地实现接地,生产现场不使用交流电的工具应通过防静电工作台或实现了接地的操作人员实现接地。生产现场应使用防静电工作椅、防静电小推车。生产现场的操作人员应佩戴防静电腕带,穿防静电鞋实现间接静电接地。所有的接地宜采用螺栓压接或焊接的方法以保证与静电接地系统的可靠连接。

某些工序如电子装联的涂覆、粘固工序等所使用的三防漆、硅橡胶等绝缘物无法提供静电泄放的通道,因此需要采用离子发生器中和静电荷。静电中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离空气而产生正负离子,以中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正负电荷。通常采用离子风机、离子风枪、离子棒、感应式离子静电消除其进行静电中和。湿度对静电的积累和消散的影响很大。湿度较低时,静电位高,湿度较高时静电位低。这主要因为湿度较高时,绝缘材料吸附了水分子(还有导电杂质)而降低了绝缘,便于静电泄漏;温度的升高增加了带电离子的热能,带电离子更容易移动,从而也降低了绝缘。但湿度太高会使电子元器件产生锈蚀,因此,一般将生产现场的相对湿度控制在30%RH~70%RH之间。

涂防静电涂料的目的是改善材料的电导率,利于静电荷的泄放,能够迅速消除材料表面的静电。

低起电的静电放电屏蔽包装袋或包装箱是非常有效的切断静电源与敏感器件之间耦合路径的措施。静电放电屏蔽包装袋或包装箱内层与静电敏感器件接触的表面材料应是静电耗散材料,其屏蔽层应为金属材料。当静电放电屏蔽包装用于在生产现场外部运转静电敏感元器件时,应将包装袋、包装箱密封或盖盖。准备开封、测试静电敏感器件时必须在防静电工作台上进行。凡静电敏感型器件不应过早地拿出原封装,要正确操作,尽量不触摸静电敏感型器件管腿。一次性使用的防静电包装应不应重复使用,需要重复使用时,应目视检查,保证完好。不应使用破裂、粉化、脱落、有腐蚀性的防静电包装袋。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从根本上对元器件的安全进行保护,就要立足于当前,从根本上出发,从实际出发,及时的掌握静电对元器件的危害,并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一方面对电子元器件的安全性以及防静电性有着极好的保障,另一方面对于操作人员工作的正常运行以及安全健康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邹航,张素娟.电子元器件检测实验室的静电防护体系[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0(10):78-80.

[2]袁晨光,朱红永.静电对电子元器件的危害及防护[J].信息通信,2013(10):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