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郭祖芳

杭州银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12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水安全中普遍存在城市河湖、湿地萎缩,河湖水生态空间被严重挤占,水生态恶化,水灾害加剧等问题。加强城市河湖综合治理,实施水生态修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各项措施发挥系统治理效益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河道治理;

海绵城市建设应用于河道治理,能够使城市河道内的水质更加清澈、污染率降低,扩大绿色湿地面积,改善河道环境,优化河道内的生物结构,完善河道建设,使河道得到综合治理。解决目前城市建设严重挤占河湖水生态空间、湿地、水灾害严重化、水生态恶化等问题,为城市有一个优质的河道建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以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为基础,以防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充分发挥绿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对雨水径流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实现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减缓或降低自然灾害和对环境变化的影响,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城市水系是城市内降雨径流自然排放的重要通道、受纳体及调蓄空间,河湖综合治理是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水利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工作总目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指标,河湖水系综合治理的目标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四个方面展开。水安全方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合理安排洪涝水出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水环境方面,加强城市河湖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控制河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方面,保护和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提升河流自净能力;水资源方面,加强雨水、再生水等水源利用,提高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水环境承载能力。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是我过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完善城市给水、排水、利用雨水、储存雨水等能力,改变了以往粗放型的建设模式。以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径流雨水实行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方式进行排放,以源头分散和慢排缓释为原则,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实现对雨洪资源的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和有效控制,从而促进城市中河道水系、绿地、公园、广场、道路、小区与建筑等载体对雨水的自然渗透、存积和净化作用的形成,能够缓解河道存在的问题,起到治理河道的作用,加强城市河道水系统、绿地、建筑、道路等对雨水的蓄渗、缓释和吸收的功能。改变以往城市建筑的末端集中与快速排除的方式,既能够对城市环境起到净化和保护的作用,还能改善城市中河道、沟渠、池塘、湿地、湖泊等敏感生态问题,利用自然微生物、土壤、自然植被、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对水质进行净化、治理和修复,减少开发城市建设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发挥海绵城市建设中减少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涵养水源、师法自然、保护自然、净化水质,城市绿肺等功能。

三、城市河流综合治理是关键

河流治理规划设计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出发,抓住城市河流面临的关键问题,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方案,实现多目标控制、多专业协调,发挥河流综合效益。河流治理设计首先要在科学规划、系统布局的基础上开展,关键点在于多目标体系制定,河流总体布局,生态治理与修复,水景观建设等方面,其中河流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是重点工作之一,针对特定的河道,需具体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受损程度,再根据水质水文条件、河流地貌特征,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治理、物种恢复等具体治理措施。

四、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河道治理模式

1.河道整治思路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河道水环境整治首先要以建设防洪达标的河道为目标.以绿色生态为标准,进而整治河道水环境的问题:(1)水质改善思路;(2)防洪建设思路;(3)生态修复思路。对于水质改善,可以建立沿河截污,在上游建设人工湿地,调节河道水质。对于防洪建设,要遵循“上蓄,中防,下梳”的六字准则。清理淤积的河道.梳理河道堤岸,防止河道水位上升。对于生态修复,要保护河道附近的湿地完整,在河道两旁增加绿化带。以维持河道水环境的平衡。

2.河道整治原则。总体来说。对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有四大原则:(1)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坚持生态治河的原则。即在系统的规划指示下把所有的水利工程结合起来。综合整治河道水环境。(2)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即兼顾河道治污和治河工作。要在建设河道景观的同时注意河水的污染问题,将治污和治河结合起来一起保护水环境。(3)要坚持适应城市发展的原则。在对河道水环境进行整治时,要注意每个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河道进行高标准的整治。(4)要坚持方便实践、节约成本的治理原则。可以对多种整治方案综合对比分析。在满足整治河道标准的基础上选择合理且经济的整治方案。

五、治理河道具体措施

1.打造生态湿地。根据城市中河道布局的情况,对河流分布密集地方可以建造一个生态湿地,将湿地水深度保持在20~40cm,增加植物覆盖面积,并根据植物的生物特性,使污水流过植物表面时,发挥植物根茎对污物的拦截作用和降解作用,提高水体对污染物的去除和净化能力。

2.改造河道生境。根据海绵城市理念的原理,要加强对城市河道的治理,就要对河道的进行生境改造,即对河道的生物环境进行改造。可对河道在实际地段进行开挖、疏拓,并根据水生植物对河水深度的生长要求进一步对河底进行微地形的改造和重新设计河底的形态。对作为水陆交接处的岸坡,可根据坡度大大小进行改造,可改造为浅滩、岛屿及生态湿地等岸坡状态。

3.构建生物多样性。要加强城市河道的治理力度,就要构建河道生物的多样性,建设河道的完整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具有水生植物系统、陆生乔灌草系统、生物配置、河道主槽的及岸边带的生物恢复,形成一个自然过渡、完整有序的河道生态系统。利用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根茎修复、去除、固定污染物的能力,要大面积种植耐受性较强、吸收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增强河道水体的自我修复及净化能力。根据水位的不断变化进行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的沉水、挺水植物,配置成带状或块状混交的方式,使河道岸边形成一个变化有序、曲折的水岸线。在水中种植的植物可根据作用进行选择,要结合当地分气候条件,选择常绿型、冬绿型或者夏绿型的植物进行搭配种植,沉水类的植物可选择金鱼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浮叶类植物可以种植萍逢草、睡莲等水生植物;挺水植物可选择黄菖蒲、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打造一个四季常绿的生态湿地,在种植水生植物的同时,还要将水生动物投入水中,根据动、植物和食物链的关系,以达到对植物净化水质、去除污染物的功能起到辅助作用,水生动物可选择河蚌、螺等底栖动物,可选择一些食用悬浮藻类的鱼类,能够减少河道中污染物的悬浮面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使河道的生物呈现出多样化结构,以自然的方式治理自然,使生态效果到达最佳。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结合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对城市建设起到优化和完善的基本作用,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生产活动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对治理河道中的问题起到缓释与辅助的作用。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对环保产业能够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加强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高了对城市建设的新要求,对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的应用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红.海绵城市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构想.2017.

[2]刘春伟.海绵城市理论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