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作文,不容错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初”见作文,不容错过

王芹

——浅谈初一作文教学指导的有效时机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92中学830022

摘要:初一的作文教学,可通过“教学随笔”“巧起题目”“多读多说”“互动评改”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尽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初一时机

一、抓住时机,教学随笔引路也育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但事实上,有些初一学生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要么瞎编乱造,要么套路满篇。如何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呢?我搭建了“教学随笔”这一平台。借助老师的笔将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景再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不断有所发现。下面摘录一则学完《〈论语〉十二章》后的教学随笔。

故事一:叶尔兰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瞬间,再看这张憨实的脸,突然有了光彩,一个“后进生”经历了这么多的“嘲讽”,在谈到语文时是这样的快乐,这样幸福!那些学得好的学生只是在学习吧,而叶尔兰是且学且乐吧!那些学得好的学生多半是为了分数、为了家长在学习吧,而叶尔兰是为自己在学习吧!就在此时,路遇了一位以前的同事,他开玩笑地说:“儿子长这么大了!”我笑了笑说:“对,这就是我大儿子!”大风中,我分明看见叶尔兰眼睛亮了。读后,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进行点评。陈智伟说:“叶尔兰眼神变化的细节写得好!”马珺玉说:“老师你巧妙地借鉴了《散步》中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戴瑾说:“其实这件事特别普通,老师化用《论语》中的名句变普通为神奇了!”在七年级,我随文、随人、随事坚持写教学随笔,并及时与学生分享。事实上,一次次的教学随笔展示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抓住时机,作文题目巧中见构思

作文题目往往是文眼的价值所在。巧题目中有新立意,小题目中有大文章。初一的作文多是给定主题,让学生自拟题目。在阅读教学中,我常让学生品析一篇文章中题目的作用,或给一篇文章命题并阐述理由。作文教学中则反其道行之——写题目但并不成文。如开学一周后,我让学生围绕“变化”来写写初中生活。先打开思路让学生说说初中生活中有什么变化,然后确定要写的内容,最后只构思题目,括号中注明要写的内容,但不写成文。题目以“真、趣、有特色”为原则。学生一听不写作文来劲了,纷纷开始行动,第二天交上来的题目也是精彩纷呈,你听:《三个尕小子》、《作业七十二变》、《月亮明白我的心》、《“保姆”哪儿去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学校一日行》、《如此之美》……事实上,题目具体了,内容也就胸有成竹了,马珺玉同学将她的《和朋友一起走进色彩世界》写成作文,摘录一段:初一,我有了几位新朋友,他们虽然性格不同,但都给我带来了欢笑,在我的青春涂色板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起红色,就不得不提到活宝依加提了。这位维吾尔族小伙子不仅身材像太阳一样圆滚滚,性格也如太阳一般温暖……此方法我在作文中多次运用,以“变脸”“名字”“长大的苦恼”“想唱就唱——我喜欢的歌曲”为主题引导观察、思考后自拟题目,达到了以“乐起题目”促“乐写”。

三、抓住时机,多读多说多看多积累

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作为语文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好每一个小版块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在听说读写上动起来。让语文的活动渗透到学生每天的生活中。我每周拿出一节早读课和一次午读时间进行“读书发布会”,可好书推荐,可佳句欣赏,可感悟体会,争取每人每周有一次读书发布的机会。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进行“热点追踪”,就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如团结稳定、乌鲁木齐市“创城”工作、雾霾、手机病、网络投票、二胎政策、美国大选等)进行阐述。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就一道数学题有条理地说说解题思路,或者聊聊上学路上的见闻……每月对这些语文活动汇总反馈一次,并将此项成绩加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考核中去。

四、抓住时机,互动评改分享与提升

“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苏霍姆林斯基)只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握住时机,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作文教学也能事半功倍。从初一第一单元的作文开始,我进行了班与班之间大交换评改模式。利用班级宣传栏和班级QQ群进行“我晒习作你微博”的互动评改,近期还尝试了学生的习作家长评改、老师的习作学生评改、“我当中考阅卷老师”等活动。这些举措将一切能调动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家长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大循环批改使每个学生看到了成绩与进步,享受到了作文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了应当怎样写,激起了对下一次作文的渴望。

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