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课程整合与结构重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基于核心素养下课程整合与结构重组研究

曹玉泮

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257000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成立于2011年,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第一所公办学校。近年来,在开发区管委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校坚持以“建设人文、和谐、典雅的书香校园,培育智慧、健康、友爱的文明少年”为办学理念,坚守“修文成学,养智立世”的校训,以课程重组来推动学校发展。经过七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小学课程重组下的“文智课程”建构及实践》在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一成果获奖后,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课程重组与学生核心素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方针为准,理念先行

我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文明人、智慧人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灵魂,以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重组为策略,构建了国家课程为“干”,校本课程为“枝”,班本课程为“叶”的文智课程体系。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对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内的全部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和统筹安排,按照学科特点进行分类整合和结构重组,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新定位和设计,形成了“校本化改造的国家和地方课程保底”+“特色课程创新”+“班本微课程”显个性的“文智教育”课程群,即“干”+“枝”+“叶”的文智课程实践模式。

为了有效贯通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真正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我校积极探索整合途径,通过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学科与生活的整合这三种方式,打造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身心素养四大类课程体系。整合后,课程整体量得到了有效压缩,避免了无效重复,但每一个板块、单元和主题却因为多元、多维课程素材的集中而变得更加丰厚,实现了减量不减质、简约不简单,保证了课程标准的实现和育人目标的达成,让“言行文明、知趣高雅、基础宽厚、视野高远”这一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理念和发展目标得到了落实。

二、课程建设,素养提升

我校的特色课程是对校本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延伸,通过走班制形式开展。

将语文和传统文化等与人文学科有关的课程科目整合为“人文素养”。开设了戏剧表演、书法等特色课程,综合游戏、绕口令、朗诵、故事、播音、主持、演讲等多种形式,通过肢体语言和文字语言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执行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

将数学和科技等与数学学科有关的课程科目整合为“科学素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开设包括以传统数学学习为主,整合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故事、小课题研究后形成的“数学与思维”课程,以及整合科学、信息技术、科技制作、发明创造等,涵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的“少年科学院”课程。致力于全面提升孩子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核心素养,将一向被大家视为枯燥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等融入到与孩子息息相关的生活当中,让孩子通过动手的方式了解科学,在享受动手实验的巨大乐趣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将音乐和美术整合为“艺术素养”。开设了线描、陶艺(泥塑)、竖笛、剪纸、葫芦丝、合唱、二胡、中国画、水粉等多项特色课程,聘请了专业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力求让学生在获得各项荣誉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创造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同时发展学生个性。

将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为“身心素养”。以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为目标,为培养学生情操,培养良好道德风尚,开设了足球、乒乓球、篮球、排球、武术、花样跳绳、拉丁舞等多种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轻松中收获,在快乐中成长,最终达到寓教于乐、寓乐于学、教学相长、乐在其中的目的。

课程重组后,学生的学习从“封闭”走向了“开放”,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要我学”走向了“我要学”。经过这样的整合,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人文素养素材,整合成为完整系统的学习体系,既避免了学科割裂和内容交叉重复的现状,又很好地落实了育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科教学变成了学科教育,让教学真正指向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加强引导,合作共赢

学校育人靠课程,课程建设则要靠教师。课程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直接链接,“教师”、“课程”、“学生”三个主体互为因果、彼此互动、相互改变,是学校教育的“共生体”。

在重组过程中,跨学科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还要研究其他学科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找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连接点、共生点在哪里。而且,团队成员们一起搜集相关信息、讨论整合方案的过程,团队凝聚力集中迸发,在对课程重组的不断追问与思考中,老师们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课程重组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和环节,让学生相互助力、互为引导。通过课程重组与建设,改变了教师的专业行走方式,为学生智慧成长提供了动力支持,使我校课程建设取得了“共生共舞共赢”的良好格局。重组后,课程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师从单纯的“教导者”,变成了课程的“研究者”和“建设者”;学生也增加了实践内容、动手机会和合作次数,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也随之形成了。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通过课程重组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推动了学校育人新生态的建立,在未来的生活中,依然会指导他们懂得感恩,与人为善,坚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