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患者血清CRP的作用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AMI患者血清CRP的作用及价值

张文忠詹洋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641399

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以及与心血管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AMI组患者分别于急性发作期和病情好转稳定期第30天抽静脉血,测定心肌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即刻、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心肌酶、hsCRP。正常对照组(Nor)同样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心肌酶、hsCRP。CRP低水平表达的冠心病患者hsCRP优于常规CRP检测。(3)对上述所有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1)在Nor、SAP、UAP、AMI4组中,CRP逐渐增高。其中4组CRP比较:除SAP与No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AMI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期hsCRP水平与正常组对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CRP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结论CRP随着CHD的发展而增高,可能参与动脉硬化的形成,影响了AMI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且对其发展和预后有判断和预测价值。

关键词:C-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炎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正常对照组为80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32~80岁;平均(63.66±9.01)岁。其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无心血管病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糖尿病或其他的感染性疾病。AMI组30例,均符合WHO有关AMI诊断标准[4],其中男17例,女136例,年龄36~78岁,平均(63.45±11.01)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45~74岁,平均(61.50±10.21)岁;稳定型心绞痛(SAP)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2~72岁,平均(63.78±8.08)岁。以上几组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正常对照组(Nor)80例,男38例,女42例,年龄39~76岁,平均(63.73±8.27)岁,为我院健康体检人员。

1.2试剂与仪器试剂均由成都迈克有限公司提供;所有试剂均符合质量标准,均为国药准字号。西门子240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

1.3方法AMI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一次,测定受检者血清hsCRP、心肌酶,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经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在病情稳定期第30天抽血检测hsCRP、心肌酶。UAP、SAP组患者于入院即刻、第2天分别抽取静脉血5ml测量心肌酶、hsCRP值。Nor组为本院健康体检人员,同样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得hsCRP、心肌酶,同时对上述所有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

1.4统计学分析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在Nor、SAP、UAP、AMI4组中,hsCRP逐渐增高,其中4组hsCRP比较:除SAP组与No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

2.2AMI急性发作期组血清hsCRP、CK-MB、CK经比较,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AMI病情好转患者在稳定期第30天血液中hsCRP、CK-MB、CK含量较急性期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2.3相关性分析经统计学分析,AMI患者的hsCRP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K-MB、CK呈正相关。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子疾病,涉及基因、环境、代谢等诸多因素,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许多学者从病理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不同角度证实了炎症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并参与血管退行性变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发病机制之一。许多研究也发现,CRP在这其中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CRP是白介素-6(IL-6)作用于肝脏细胞后而分泌的一种急性炎症蛋白,组织损伤或感染等应激反应时其血中CRP浓度升高。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证据表明,CRP不仅具有调节单核细胞聚集作用,而且还可刺激组织因子生成,激活补体,从而启动血凝过程,促进血栓形成。CRP与AMI的疾病发生过程密切相关,CRP能快速、准确、敏感的反映心血管疾病的炎症状态和发展程度。

本实验研究测得:血浆hsCRP浓度依次在Nor组、SAP组、UAP组、AMI组呈逐渐增高趋势。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hsCRP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冠心病从轻症到重症的过程,也是血浆CRP水平逐渐增加,炎症程度逐渐加重的过程。这一方面提示血浆CRP浓度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发生AMI的可能性就越大。CRP浓度水平可以反映冠心病的不同发展程度,并对其预后有一定判断价值;另一方面也提示CRP可能对血管已直接造成了损伤。现在认为CRP对心血管造成的直接损伤作用有以下几点:(1)随动脉硬化形成而增高的血浆CRP,经激活补体、增强炎症介质作用,产生的终末攻击复合物直接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坏死。(2)血浆中CRP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等黏附分子的表达,加速了炎症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3)血浆CRP与粒细胞、单核细胞的CRP受体结合,产生新的细胞因子,会直接造成血管损伤,加重了动脉硬化。从这些角度可以认定CRP可能是冠脉事件增加的新的危险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在心肌损伤后,特别是AMI发生后,心肌酶的浓度代表了心肌损伤的程度,能间接反映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从本组实验结果我们看到:AMI患者的hsCRP与CK-MB、CK呈正相关;因此笔者认为CRP升高的幅度也可以反映心肌组织损伤的程度,较高浓度的CRP与梗死面积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与Aldrich等将人CRP注射到动物,使得心肌梗死面积增加40%的实验结果相互印证。可见CRP的浓度越高,反映了心肌梗死面积越大,程度越重,预后亦差。CRP增高是引起心血管病的一个高危因素,如何从源头上抑制CRP的增高,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医务工作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LibbyP,RidkerPM,MaseriA,etal.Inflammationandathereselerosis.Circulation,2002,105:1135-1143.

[2]RossR.Atheroseleros-aninflammationdisease.NEnglJMed,1999,340:115-126.

[3]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4-306.

[4]DeWinterRJ,HeydeGS,KochKT.Theprognosticvalueofpre-proceduralplasmaC-reactiveproteininpatientsundergoingelectivecoronaryangioplasty.EuropeanHeartJournal,2002,23(2):960-966.

[5]张系梅,李培杰,曹雯.急性首次Q波梗死患者CRP的临床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