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器械消毒灭菌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口腔器械消毒灭菌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彭燕华张芸

彭燕华张芸(通讯作者)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口腔科400042)

【中图分类号】R7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8-0044-02

随着口腔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和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口腔医疗服务的卫生化已逐步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它要求口腔医学提供全新的理念、技术、方法、装备及业务流程和规范。口腔科器械是口腔临床治疗病人必不可少的工具。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使用频繁,污染严重,消毒灭菌较难。口腔科器械被认为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我国是乙型肝炎大国,约有1亿人口携带乙肝病毒,HIV感染形势也令人担忧。因此,切断经口腔器械传播途径是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加强和改进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工作,对预防医院感染,尤其是控制外源性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医院口腔科器械上HBsAg污染率波动在5%~30%,城镇个体牙科诊所的器械上HBsAg阳性率为37%,农村诊所内牙科器械上HBsAg阳性率高达62%。牙钻手机染菌量可达5×104~5×106cfu/cm2。经研究结果口腔器械污染微生物主要有三大类即口腔内定植菌群、消化道致病菌群如沙门菌群、大肠埃希菌群、志贺痢疾菌群、假单胞菌群以及真菌等,次外还有倍受关注的血液传播性疾病病原。目前,我国口腔器械消毒现状并不理想,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口腔器械消毒灭菌的不足

1.1医院领导对口腔器械消毒认识不足及领导重视不够口腔科是小科室,平时的治疗中所需耗材多,而且相当一部分诊疗器械价格较贵,经济效益又不显著。

1.2人员培训不到位大多数口腔医师无菌观念淡薄,没有意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个人防护难以保证。

1.3人员配置不合理椅位数与护士比例失调,为了增加经济效益,不能确保器械消毒灭菌合格。

1.4布局不合理无专用的器械清洗、消毒室,与治疗室混为一团。

1.5硬件设施差口腔科门诊工作量大,器械周转快,按《规范》要求提供给患者的器械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而且口腔器械一般贵重,需求量大,高压灭菌后损耗也大,采用化学消毒灭菌时间长,所以必须有一定数量才能周转,这些一般口腔科难以承担,也是影响器械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关键。

1.6认识上的不一致,预防医学专家与临床医务人员认识上存在差异因为我国仍然存在重治轻防的问题,临床医务人员很少把治疗口腔疾病与预防其他传染病联系起来,合理有效的消毒亦容易被忽视。

1.7口腔器械消毒灭菌缺乏法规上的监督机制口腔常用器械种类繁多,必须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和时间。如果器械选择消毒方法不当或消毒时间不够,可导致交叉感染。

2.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改进措施

2.1争取领导重视,增加设备投资多与领导沟通,引起领导重视,增加对口腔科的设备投资,加强学习,增强院感意识。

2.1.1合理布局,改建工作环境按《规范》要求,合理规划,设立器械清洗、消毒室,集中清洗与消毒,可缩短工作流程,也可减少环境污染。

2.1.2增加设备器械新购1台简易高压灭菌锅以备应急之用,1台超声波清洗机解决牙科手机的清洗问题,在原有基础上,新增牙科手机至24支(与椅位数之比为1∶6),拔牙钳增至8套,拔牙铤增至48支,不锈钢治疗盘及镊子、探针、口镜各160支,确保器械一人一用一更换。

2.1.3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消毒灭菌工作,不能一味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消毒灭菌工作,应建立集中消毒点,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设专人定岗、定编、定责。所有消毒灭菌人员必须经过正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1.4加强相关人员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每年定期对医务人员及消毒人员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对新入职的医务人员及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消毒灭菌的方法,了解影响消毒灭菌质量的因素及使用消毒灭菌时的注意事项等。

2.2制定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2.2.1专人管理加强一般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各类车针、扩大针、拔髓针等小器械使用后先用2%戊二醛浸泡30min,再用清水冲洗擦干。分类包装采用小型高温蒸汽灭菌器灭菌。拔牙钳、牙挺、非一次性弯盘、探针、镊子、牙龈分离器、牙凿、骨凿、持针器、剪刀、玻璃调板、剔挖器、牙周洁治器、洁牙器、取模托盘、银汞充填器、金属雕刀、粘固粉调拌刀、三用枪等使用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浸泡30min,清洗擦干分类包装采用高温蒸汽灭菌。口腔检查器材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如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吸唾器、漱口杯、注射器、手套等,使用后浸泡于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30min,浸泡的容器要加盖,初消后由供应室回收集中毁形分类装入防漏黄色塑料袋再装入专用密封桶定点上锁放置,每日由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特种医疗垃圾回收公司上门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交接登记,杜绝回流市场。

2.2.2专人督查护士长负责督查工作,督促医务人员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保障医疗安全。采取一人一用一更换措施,保证一份物品只为一个病人使用。医师在治疗每一位病人时必须洗手,戴手套,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必须戴防护镜,治疗结束后,脱下手套洗手或手消毒后才能接触病历及其他物品。护士在进行消毒技术操作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如戴口罩、手套、操作时须仔细,防止锐器损伤。

2.2.3加强口腔科门诊空气的消毒医院内空气消毒净化一般采用紫外线消毒法、喷雾消毒法等,它们只能在无人的环境中进行,而在有人的情况下,可采用循环风、空气净化器及空气自然净化法。通风作为一种简单、方便、有效、经济的方法,更易被接受。因此口腔科诊室内的空气在诊疗期间采取通风自然净化法效果最好,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细菌含量。另外每日应用紫外线照射1~2次,每次30min以上。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净化器等,可使空气中细菌总数明显减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的普通病房、治疗室物体表面的细菌菌培总数≤10cn∥cm。视为合格。

2.2.4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由于从病人的病史及检查中不能可靠地判断是否感染了HBV、HIV或其他血源性传播性疾病,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树立把任何病人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认为具有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加强自我防护的意识,采取预防隔离措施。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直接接触传播口腔医院感染的主渠道,应养成戴手套和洗手的习惯;在口腔治疗过程中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及配戴防护镜,在每个病人诊疗结束后,用肥皂和流水洗手,用1:1000新氯净溶液浸泡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做到每检查处置1位患者,按上述方法洗1次手.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工作原则,治疗过程中避免戴着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对于照明灯开关使用一次性覆盖物;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小心工作,防止误伤自己或病人。

2.3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消毒灭菌物品是否合格,必须通过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才能确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定期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月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应每周监测。

口腔器械已成为医源性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口腔器械消毒灭菌的工作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探索便捷高效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方法以及建立健全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监督管理机制等已成为各级卫生部门的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

[2]郝玉梅.SCD消毒液对口腔常用器械消毒效果的研究[J].口腔医学,200310-11.

[3]刘玲珍,魏虹.医务人员卫生洗手消毒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17.

[4]基层医院实施口腔器械消毒技术规范的问题与对策.护理相关讨论版.

[5]杨聚才,安银东.污染HBsAg的口腔器械消毒方法的实验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6-11-10.

[6]袁煌,方明生,王金鸣.湖北省黄石市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效果调查与监测[W].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