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营养支持现代理论与临床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新生儿营养支持现代理论与临床技术

黄淑燕

长沙县妇幼保健院湖南长沙410100

【摘要】合理的营养支持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选择并建立输注途径,肠外营养须适宜、支持配方等等。研究新生儿营养支持现代理论与临床技术,为新生儿营养支持提供科学合理的推荐用量以及标准化标准,减少不合理营养支持现象的发生,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营养支持;现代理论;临床技术

1.引言

如今,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在此基础上,新生儿复苏和生命支持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步。越来越多的高危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以及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都能通过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持续生命体征监护等新医学技术的应用获得存活。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营养需要量比较高,不过其消化吸收以及代谢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因此很容易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若是营养摄入量不足则很容易导致新生儿机体组织受损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对新生儿的疾病恢复以及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确保新生儿能够顺利康复和健康成长,为其提供合理营养支持非常重要。

2.新生儿营养支持现代理论与临床技术

从1950年至1970年这段时间里,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如何满足母乳不足的新生儿的营养需求问题,并模拟母乳成分从而研制出了新生儿配方乳。1970年到1980年期间,静脉营养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新生儿监护中心得到了广泛应用,后经过多年的实验室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结果分析,普遍认为对于早产儿而言,单一的静脉营养方式应该进行变革,结合非营养性吸吮以及早期微量喂养两种方式来改善早产儿的营养及预后。我国对于新生儿营养支持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最近二三十年时间里才开始研究这一问题,目前已研制出新生儿配方乳代替纯牛乳喂养新生儿的方法并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

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的新技术新理论被应用于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当中,同时,新生儿营养支持理论也随着实验室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结果在不断改进。下面,我们将对新生儿营养支持现代理论和临床技术进行具体分析:

2.1肠内营养支持

2.1.1母乳、配方乳营养成分与功能

1)母乳喂养。母乳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还具有免疫功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是母乳的三大营养素,其不仅是构建新生儿机体组织的基本成分,更有抗感染等多种功能。此外,母乳当中所含有的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球蛋白都能够有效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因此,对于新生儿,建议首选母乳喂养,并纯母乳喂养最少到出生后6个月。如果是体质量低于2000克的早产儿则为了确保营养充足,推荐使用母乳强化剂,即HMF。

2)配方乳喂养。有母乳喂养禁忌症或者是无母乳的情况,则应该选用各种婴儿配方或是早产儿配方。若是胎龄大于34周且体质量大于2000可的晚期早产儿则可以直接使用标准婴儿配方;若是体质量低于2000克或者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则需要使用早产儿配方。配方乳的使用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尤其是早产儿配方乳的使用更需要医师的指导来进行个性化喂养。

2.1.2早产儿喂养的临床管理

1)建议早喂养。临床上对于早产儿的喂养管理通常都建议早喂养,以减少早产儿生理体质量下降的时间,降低低血糖发生的几率,减少新生儿血胆红素水平。若是出生体质量大于1500克且没有明显的肺部疾患的新生儿,在其出生后的12到24个小时就可以进行喂养。若出现围生期窒息或者是ELBWI以及产妇怀孕期间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则需要将喂养时间延迟到72小时之后。

2)早产儿的喂养方法。根据早产儿的成熟情况来决定喂养方法,若是出生体质量比较重且吮吸反射良好的,则可以直接进行哺乳,反之则使用胃管或者滴管喂养。下表1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的新生儿管饲喂养用量与添加速度。q2h1)2)(kg-1)

3)早产儿的喂养剂量。出生体质量等于或者低于1000克的,1到2mL/kg;1001到1500g出生体质量的,2到3mL/kg;1501到2000出生体质量的,3到4mL/kg;超过2000克体质量的,10mL/kg。

4)早产儿的喂养间隔时间。出生体质量小于或等于1000克的,1次/1h;1001到1500克出生体质量的,1次/1.5h;1501到2000克出生体质量的,1次/2h;出生体质量大于2000克的,1次/3h。

5)早产儿胃肠耐受性评价。在给早产儿增加奶时应结合反流、是否有腹胀等情况对婴儿的胃肠耐受性进行评价,原则上来说,每次增加的量都不能超出上一次给予量的一半。

2.2肠外营养支持(PN)

2.2.1适应症及支持途径

假若新生儿不完全或者不能耐受肠道喂养的营养补充时,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则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早产的低出生体质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以及短肠综合征等新生儿都需要PN(也被称之为静脉营养)。

结合新生儿的营养需求量、个体状况以及预期的持续时间来选择具体的肠外营养支持途径:短期PN(小于两周)一般使用周围静脉的方式,输注液体渗透压一般要小于900mOsm/L;PICC(即中心静脉)则适用于液体渗透压高或者长期应用的情况,这是当前新生儿科当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胎龄低于32周的早产儿以及VLBW出生之后则需要马上进行经脐静脉插管,以确保高危重症患儿的早期营养有重大意义;最后一种CVC(即直接中心静脉插管)因为手术风险比较高因此很少使用。

2.2.2输注方式

当前医学上PN推荐的输注方式是“全合一”,简单来说就是在无菌条件下把全部营养成分都混合在同一个容器当中然后经静脉输注。使用这种输注方式能够促进各种营养素的充分利用,降低PN并发症的发生率,费用低且护理方便。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不少缺陷:配制之后无法临时改变配方;临床使用过程中,患儿可能会发生高血糖或者低血糖现象,这个时候就需要适当的增减葡萄糖的输注速度,然而营养液当中的脂肪乳剂等其他营养成分其输注速率是有严格规定的,假若单纯调高或者降低输注速率都会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等。

2.2.3静脉营养制剂

1)氨基酸。凡命等平衡氨基酸溶液适合于成人或者是较大年龄的儿童使用,其营养支持效果受到肯定。不过,这种类型的氨基酸很难溶解,配方当中的胱氨酸、酪氨酸等剂量达不到新生儿的需求,所以,将其应用在新生儿以及早产儿PN临床中显然不科学。目前临床上推荐使用的是小儿专用氨基酸,这是按照小儿氨基酸代谢特点而专门设计的,其所含有的牛磺酸等多种必需氨基酸都是新生儿成长所必须的。通常在婴儿出生几个小时之后就可以输注(肾功能不全的新生儿除外),氨基酸的使用量:足月儿,3.0g/(kg·d);早产儿,3.5~4.0g/(kg·d)。

2)脂肪乳剂。脂肪乳能够给人体提供大量的非蛋白热量,确保神经组织以及生长所需的必需脂肪酸。不过,脂肪乳剂的乳化剂为磷脂,新生儿磷脂的分解代谢相关的胆固醇卵磷脂酰基转移酶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磷脂的分解代谢障碍会导致新生儿的肝功能受损。目前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的是20%MCT/LCT,其中长链混合型脂肪乳交长链脂肪乳更好,能够有效降低脂肪代谢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血脂的清除速度,保护新生儿的肝功能不受到损害。

现在医学领域普遍认为脂肪乳在婴儿出生24小时之内就可以使用,剂量增长也比较快,从1.0g/(kg·d)开始,以0.5到1.0g/(kg·d)的速度逐渐增加用量,不过其使用剂量不能超出3.0g/(kg·d)。

3)电解质。新生儿出生后的一到两天内其体液钠与氯的水平都比较高,因此输注的时候一般都不需要补给。而VLBWI在其出生后的一到两天内需要严格控制钠的摄入量,这样能够降低婴儿高钠血症的发生。血钾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到4天内比较高,即便是肾功能不全或者无外源性钾摄入的新生儿在其出生后的2到4天血钾值也会上述。但伴随着肾脏排泄的增加,血钠和血钾水平会逐渐降低。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星期,其钠和氯、钾的生理需要量通常是1到2mmol/(kg?d),之后会逐渐上升为2到3mmol/(kg?d)。临床上低钙血症通常发生在窒息儿与早产儿、母亲糖尿病的新生儿身上,其原因主要是因为PTH分泌受到限制所导致的。使用10%葡萄糖酸钙可补充钙,使用25%硫酸镁可补充镁。

2.3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天,如果无任何禁忌症则可以进行肠内喂养,营养供应不足的部分则通过肠外营养来及时补充。肠外营养补充热量的计算公式是:PN=(1-EN/110)×80。但该计算公式只适用于足月儿或者近足月新生儿平均所需要的热量,早产儿及其他特殊情况的新生儿还应该结合个体情况补充更高的热量及其他营养素的补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来说,营养治疗对于其生命支持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早产儿等其他较为特殊的新生儿,合理的营养对于其恢复健康,促进成长尤为重要。随着现代化医学技术的发展,新生儿营养支持理论以及临床应用都在不断成熟与完善,为新生儿的生命支持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赵丽华,李增宁,堵亚茹,王庆丰.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3(34)

[2]岳枫,贾义军,石计朋.早期营养支持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03)

[3]李素萍,汪倩,曹蓓.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小于胎龄儿宫外生长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2(12)

[4]庄思齐.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3年更新版)解读[J].临床儿科杂志.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