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探讨

张玉玲

张玉玲

(河南省内黄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南安阳456300)

【摘要】目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3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法,39例研究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法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绞痛稳定状态、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次数、病情认知程度以及治疗满意程度等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于增强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综合护理干预;心绞痛发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150-02

近年来,不稳定性心绞痛已经逐渐发展为临床中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脏综合征,其为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种综合征。患者病症不稳定,易发展为心肌梗死,严重者猝死。和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疼痛持续时间久的特点,患者稍低活动量即可诱发,甚至部分患者休息时也可发作[1]。有研究指出[2],将近3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病3月内会发展为心肌梗死。目前,临床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本组研究对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护理效果,详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5月收治的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满足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1.3±4.6)岁,14例中间综合征,15例梗死后心绞痛,6例变异性心绞痛,4例卧位型心绞痛;对照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1.5±4.8)岁,16例中间综合征,14例梗死后心绞痛,4例变异性心绞痛,3例卧位型心绞痛;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几项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控制血压、血脂、改善心肌缺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吸氧等疗法,并指导患者口服硝苯地平药物,防止发生心绞痛。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律等指标,并观察患者疼痛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等,告知患者硝酸甘油药物正确使用方法。

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护理措施:

1.2.1用药护理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现心悸、心动过速、面部潮红、头晕以及头部胀痛等症状,因此,要使患者认识到该类症状为服药后出现血管扩张导致,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如患者心绞痛症状较频繁,则要严格遵照医嘱为其静滴硝酸甘油,严格控制滴注速度,避免过慢或者过快,有效防止出现低血压;并嘱咐患者及患者家属,不能随意调整滴注速度。如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服用硝酸甘油药物后,胸痛症状未显著缓解,则再次嘱咐其服用药物;如疼痛症状较严重,则嘱咐患者服用止痛药物后,为其肌内注射60~100mg哌替啶。

1.2.2心理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受到工作、生活、社交以及疼痛等方面因素影响,会不同程度产生恐惧、焦虑心理,进而易诱发心绞痛,最终出现恶性循环。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认识到不良情绪会导致发生心绞痛,告知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有效控制情绪。

1.2.3病情监护(1)定期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注重观察可能使心功能受损的指标,如出现血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则及时告知医师处理;(2)如患者发生心绞痛,则观察心绞痛发生部位、性质、原因、放射性、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等指标;(3)护理人员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认真观察24h内出入量,避免出现加重心脏负担的情况,并有效保护血管,加强监护;(4)夜间心绞痛患者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大巡视力度,一旦发现出现严重心律失常、ST段明显偏移的情况,立即告知医师急救处理。

1.2.4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每日大量饮水,定时排便;如患者出现便秘,则可采取温肥皂水低压灌肠疗法,也可指导患者每日睡前口服缓泻剂药物;患者出院后,嘱咐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作息,禁止吸烟、喝酒,避免过于劳累,且嘱咐患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对患者详细讲解药物正确应用方法、剂量等,旨在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此外,嘱咐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查。

1.2.5饮食护理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首先要了解患者的饮食爱好、习惯、禁忌等,并记录下来提供给营养师;营养师为患者制定健康、营养的食谱,以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量、维生素含量高以及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为主,坚持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禁止出现饮食过饱、饮食速度过快的情况,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最大程度减少心肌缺氧缺血;此外,患者禁止食用辛辣性、油腻性以及生冷性的食物。

1.3观察指标[4]

护理1个月后,应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稳定状态、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次数、病情认知程度以及治疗满意度等指标,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均数表示计量数据,以百分数表示计数数据,分别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心绞痛稳定状态、活动受限程度、病情认知程度以及治疗满意程度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值见下表。

3.讨论

不典型心绞痛主要包括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初发性心绞痛以及恶化劳力性心绞痛等类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发作休息性或者夜间性心绞痛、心绞痛时间延长、心绞痛症状渐行性增加等。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胰岛素异常、肥胖、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等因素。不典型心绞痛患者病情易出现波动,如症状严重,则会给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反应[5]。因此,为增强疗效,更好控制疾病,需要在对其进行积极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综合、全面的护理干预。

本组研究主要对患者实施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病情监护、健康教育以及饮食护理等措施,结果证明,研究组患者的心绞痛稳定状态、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次数、病情认知程度以及治疗满意程度等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淼.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01(03):232-232.

[2]商悦.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03):213-214.

[3]谢瑾.异舒吉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5,14(02):113-114.

[4]姚静.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J].中国处方药,2015,01(02):132-132.

[5]钟双燕.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5,28(08):19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