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2004~2010年麻疹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南宁市2004~2010年麻疹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刘凤翔张静陈海滨

刘凤翔张静陈海滨(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广西南宁530011)

【摘要】目的分析南宁市2004~2010年麻疹疑似病例IgM抗体检测结果,探讨麻疹流行规律,为防治麻疹提供依据及对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7年共麻疹疑似病例血清1507份,麻疹IgM抗体总阳性率为33.51%。发病特点是:麻疹阳性主要分布在8岁以下,散发为主,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在3-8月份,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89.70%,2006年高发,麻疹阳性率为53.90%,2009、2010年低发,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与血清采集时间有密切关系。结论通过开展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麻疹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说明接种麻疹疫苗是控制麻疹暴发流行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麻疹疑似病例IgM抗体检测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018-01

麻疹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或咽喉分泌物而传播,在疫苗可预防的疾病中麻疹仍是引起儿童死亡最多的病种[1]。为实现我国政府承诺的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在进入最后攻坚的一年时间内,加速控制麻疹显得尤为重要。现将南宁市2004~2010年麻疹网络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样品来源于2004~2010年南宁市六县六城区疾控中心送检的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

1.2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M抗体,2009、2010年试剂采用德国维润试剂,其余年份用广东珠海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有效期内使用,结果按试剂说明书判定。

1.3统计分析用Excel2003统计,采用χ2检验分析。

2结果

2.1麻疹IgM抗体检测结果7年共检测血清标本1507份,阳性505份,麻疹IgM抗体总阳性率33.51%(505/1507)。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8月龄组,其次为9个月~8岁年龄组,9~15岁年龄组最少,仅为10.54%。2006年麻疹IgM抗体阳性率最高为53.90%(76/141),2008年检测疑似病例数最多,详见表1。

表1各年份不同年龄组麻疹IgM抗体阳性分布

2.2不同性别发病分布

男性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33.60%(294/875),女性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33.39%(211/63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0P>0.05)。

2.3不同季节发病分布

各年份的发病数主要集中在3-8月份,共有453例阳性,占总发病数的89.70%(453/505),1-2月、9-12月份阳性52例,占总发病数的10.30%(52/505)见表2。

表22004-2010年麻疹阳性病例时间分布

2.4采血时间与IgM抗体检出的关系,。

出疹后0-3天内采血抗体检出率为30.48%(264/866),出疹4~7天抗体检出率最高为41.99%(228/543),出疹8~15天抗体检出率为14.44%(13/90),出疹15~30天抗体检出率为12.50%(1/8)。不同的采血时间影响麻疹IgM抗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6P〈0.01)。

2.5免疫史505例麻疹阳性病例中,有麻疹接种史者有121例,仅占23.96%(121/505),无免疫史者有143例,免疫史不详或免疫时间无详细记录的有241例。

2.6暴发情况2004、2005、2009、2010年无麻疹暴发病例,2006-2008年共暴发6起,发病人数为34人,均为12岁以下儿童,暴发地点多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流动人口较多的幼儿园和小学校。

3讨论

3.1南宁市自2004年建立麻疹实验室网络以来,运转良好,为麻疹暴发的早期诊断、及时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发热出疹疫情处理提供了科学诊断的依据。2004-2010年共检测了1507份麻疹疑似病例血清,阳性505例,阳性率为33.51%。2006年麻疹检出率最高为53.90%,2008年疑似病例数达到592例,麻疹疫情呈流行态势,达到4.02/10万,明显超过以往同期水平,形势十分严峻,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紧急布置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南宁市在2008年下半年开展了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10岁以下儿童强化免疫工作,由于控制措施得当,效果非常显著,2009年、2010年发病率明显下降,实验室检出率仅为6.67%、2.87%。分析麻疹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有:①接种率低,阳性病例有明确免疫史的仅占23.96%。②流动人口多,有利于输入性疾病的传播。因此,流动人口将是今后麻疹控制的重点。

3.2本次检测结果显示,麻疹阳性主要分布在8岁以下,8月龄以下幼儿发病率最高为59.07%,符合有关研究结论[2]:母传麻疹抗体在婴儿出生6个月已达不到保护作用,婴儿出生后8个月内麻疹抗体基本消失。因此,应针对这一现象,①探讨能否调整免疫程序,将初免年龄提前至6月龄,以降低小月龄麻疹发病率。②对育龄妇女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以提高婴儿体内母传抗体水平。

3.3从资料看2004-2010年麻疹疫情以散发为主,同时伴有局部小暴发。散居儿童发病居多,学生及幼托儿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3-8月份,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89.70%,与周爱华报道相近[3]。不同性别麻疹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崔秀玲报道的一致[4]。不同的采血时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上就诊病例多为出疹初期,此时采血有部分患者因个体差异IgM抗体尚未产生,可出现假阴性,若采血太迟,病情好转,患者不配合,也不利于早期诊断,建议采血时间以在病人出疹后4-7天为宜。

接种疫苗及加强重点人群的强化免疫是预防发生此种疾病的最有效手段。建立高质量麻疹免疫接种率的监测和麻疹病例检测系统,提高麻疹疑似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及时准确发现麻疹病人和疑似病人,采取有效措施,使局部暴发疫情能得到及早控制,最终达到消除麻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麻疹实验室.麻疹和风疹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手册[M].第二版.2008.P1

[2]汤杰.麻疹抗体血清学研究现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5):48~49

[3]周爱华,石新时,罗燕等.邵阳市2005-2009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检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437~2439

[4]崔秀玲,杜红中,李钟.宝鸡市麻疹疑似病例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