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王洪江

天津市西青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天津300380

摘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是一种特定目的的监测,它要求监测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用小型便携、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判断和测定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物的浓度、污染范围、扩散速度及危害程度,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急监测是事故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的技术支持,为正确决策赢得宝贵时间、有效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减小事故损失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突发事件;特征;分级;实施;建议

一、定义

1、突发事件是指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2、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3、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指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所使用的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品、放射性物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等环节中,由于操作不当、交通肇事或人为破坏而造成的爆炸、泄露,从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民群众健康危害的恶性事故。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特征

1、发生时间的突然性

突发环境事件则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往往突然发生、始料未及、来势凶猛,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

2、污染范围的不确定性

由于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原因、规模及污染物种类具有很大未知性,所以其对众多领域如大气、水域、土壤、森林、绿地、农田等环境介质的污染范围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负面影响的多重性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一旦发生,不仅会打乱一定区域内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还会造成人员死亡、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健康危害的复杂性

由于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性质、规模、发展趋势各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互为交叉作用,所以具有复杂性。事故发生瞬间可引起急性中毒、刺激作用,造成群死群伤。对于那些具有慢性毒作用、环境中降解很慢的持久性污染物,则可以对人群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效应。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

1、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Ⅰ级)

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事件发生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2、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Ⅱ级)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3、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Ⅲ级)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4、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Ⅳ级)

1)发生3人以下死亡;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四、环境应急监测

1、现场应急监测的内容

①石油化工等危险作业场所的泄漏、火灾、爆炸等;

②运输工具的破损、倾覆导致的泄漏、火灾、爆炸等;

③各类危险品储存场所的泄漏、火灾、爆炸等;

④各类废料场、废工厂的污染;

⑤突发性的投毒行为;

⑥其它。

2、现场应急监测的作用

①对事故特征予以表征;

②为制定处置措施快速提供必要的信息;

③连续、实时地监测事故的发展态势;

④为实验室分析提供第一信息源;

⑤为环境污染事故后的恢复计划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数据;

⑥为事故的评价提供必需的资料。

3、环境应急监测日常准备

1)应急监测预案。

2)人员准备。

3)技术准备。

4)物资准备。

5)应急监测演练。

五、环境应急监测的实施

1、响应

接报:记录下达通知的人员姓名、单位、通知时间,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主要污染物和数量、污染源、污染范围、影响及危害程度(特别是所涉及的环境敏感点情况)、处置情况、事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相关责任人,进行判断与决策。

2、启动

按程序启动应急监测预案,人员、物资等应迅速按预案要求到位,编制初步应急监测方案,做好多种方案的实施准备(如遇交通堵塞及其他事件的解决方案等)。

3、实施

1)现场勘查

勘查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事发经过,污染物种类、数量,污染途径、波及范围,受污染环境介质,区域水文气象参数,敏感目标及分布,有关部门的处理情况等。

2)现场采样及测试

针对不同的事件类型和应急监测的不同阶段,以最少的采样断面(点位)和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

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应能快速鉴定、鉴别污染物,并能给出定性、半定量或定量的检测结果,直接读数,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对样品的前处理要求低。

凡具备现场测定条件的监测项目,应尽量进行现场测定。必要时,另采集一份样品送实验室分析测定,以确认现场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结果。做好样品管理,注意人身及样品安全。

3)确定监测项目

原则上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监测因子,以及根据污染事件的性质和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环境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件对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特定项目。

4)监测分析方法

现场可用快速监测方法初步判断。

从速送实验室进行确认、鉴别,实验室应优先选用国家或环境保护标准分析方法。

5)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

不同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和应急监测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质量管理要求及质量控制措施。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获取最有价值的监测数据,既满足反映环境污染程度、范围的要求,又切实可行。

6)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报告

应急监测报告以及时、快速报送为原则。为及时上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监测结果,可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监测快报、简报等形式报送监测结果等简要信息。

4、终止

当事件条件已经排除、污染物质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所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时,由启动响应的人民政府终止应急响应。应急响应终止后应急监测自动终止。

六、建议

1、建立和完善应急监测体系。

构建应急监测队伍,并由其完成对应急措施的制定,以及确定相关的应急任务。同时还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设置相应的应急办公区,技术保障小组以及现场分析调查小组。

2、保证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的配备和资金投入。

实行垂直管理,扩大人员编制,为环境监测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加强资金投入,增加应急监测所需的硬件设备。如:监测车、监测设备、防护设备等。

3、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监测单位要与气象、卫生、消防、安监、技术监督部门进行联合,有效实施联席会议制度,以便于在事故来临时,可以有效完成对信息、技术的交流和沟通,避免污染源的扩散以及危害的扩大,同时为公众的自我防护提供指导。

4、加强应急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构建环境应急监测专家库,增强培训力度,提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强化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形成一支应变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化环境应急监测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