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外科临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髋臼骨折外科临床治疗

刘明洋 金学静

鸡矿医院 158100

【摘要】髋臼骨折的治疗当中,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思想为解剖复位,并应用内部固定方式来进行治疗,并在早期即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髋臼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该结构有较高的复杂性,因而需要基于医学影像技术来确定分型,从而对手术治疗进行有效指导。 本文针对髋臼骨折外科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一些可行的治疗对策,希望可以给髋臼骨折外科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髋臼骨折;外科治疗;内固定

髋关节在人体结构当中地位较为特殊,属于承重关节,加之髋关节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因而髋臼出现骨折即较为严重,其成因多为暴力挤压,在治疗方法上,多以手术治疗矫正为主。基于近年来,髋臼骨折外科骨折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因而针对其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就极有必要,而如何保证良好复位情况、并在内部形成可靠固定,即为治疗效果的关键。本次针对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并讨论了相关治疗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28例,女13例;年龄(14 -61)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车祸21例,高空坠落伤18例,挤压12例,17例有合并伤:双柱骨折6例,骨盆骨折5例,股骨骨折3例,胸部损伤3例。按Letournel分类,前柱骨折11例,后柱骨折13例,双柱骨折11例,后壁骨折8例,横行骨折3例,横行加后柱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摄骨盆前后位片,并行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

(二)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中,6例双柱骨折采用骼腹股沟入路,后柱骨折、横形加后壁骨折18例采用骸后方Kocher-Langenbeck入路;27例横形骨折,前柱及后方横形骨主要采用骼腹股沟切口加后方入路。51例采用骸白重建钢板加拉力螺钉固定,术中复查X线,了解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情况。

(三)术后处理

固定术后置于布朗架上常规皮牵引(3-4)周,术后一周行髓膝关节适度被动活动和静力性肌肉收缩锻炼,避免患肢过度内、外旋、内收及盘腿等动2个月后根据X线骨折愈合情况,逐渐下地扶拐负重行走。2结果

5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3个月。按Matta疗效标准该标准分为临床标准和X线标准。临床标准:优37例,良12例,差2例,优良率84. 6%。X线标准:优29例,良17例,可5例,优良率92. 3%。本组发生股骨头坏死1例,创伤性骨关节炎3例,有2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

二、讨论与分析

(一)关于手术时间

在一般情况下,髋臼骨折并非会是孤立出现的,并且以高能量伤为主,在手术过程中往往会造成较大创伤,因而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做好临时牵引固定制动措施,对休克以及呼吸障碍情况进行,并调节患者的血动力学紊乱情况。在治疗当中,首先需要髋臼骨折合并髋乱,在患者病情稍有稳定时,再开展手术,因而在正常情况下,手术最佳时间为伤后的4d以上、7d以内,若错过该时间,则很可能会出现畸形或异位问题,为后续的复位治疗以及固定带来困难。在严重髋臼骨折问题上,会出现股骨头脱位问题,甚至会在关节腔内形成骨碎块,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导致坐骨神经受到挤压,需要及时进行手术,但是该类症状并不多见,在本次研究当中仅有一例,并由于及时地开展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防治并发症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髋臼解剖结构相当复杂,因而骨折类型也较为多样,在临床治疗上,无论是治疗还是复位都较为困难。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加以防治,则很容易形成并发症。从病发时间来看,并发症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分别是髋臼骨折伴发伤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其中治疗后并发症与骨折类型以及复位治疗实际效果有密切关联,其中以异位骨化以及神经操作以及关节炎为主要类型,在部分病例当中,也出现了血栓性静脉炎或缺血性坏死症状。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为术后异位骨化,该并发症的出现多取决于手术过程中软组织 损伤情况以及骨膜剥离情况等等,一些研究表明,手术与受伤时间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牵引在盆底筋膜、在延长切口,如不采取预防措施,术后发生率较高,一般预防方法包括消炎痛或低剂量放疗,目前消炎痛成为预防异位骨化的最常用疗法。这些在本研究中已经得到验证。

对于神经损伤,术中注意保护神经血管,应仔细将术侧下肢置于屈膝伸骸位,可降低坐骨神经瘫痪率,术中小心放置骨牵开器使坐骨神经不受过分牵拉。另外术前须如后入路可保持伸骸屈膝位,放松坐骨神经。本组无医源性坐骨神经、股神经及骼股动静脉损伤。

创伤性关节炎是骸臼骨折中常见的病症,由于不完全性复位,髓臼愈合后不平,导致传导紊乱,应力分布异常,而导致髓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故手术中应尽可能进行解剖复位,尤其是骸臼负重面的复位。

(三)手术入路

手术入路的选择直接影响复位质量和术后功能恢复,骨盆前后位、闭孔斜位和骼骨斜位X片及CT. CT三维重建为术者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手术入路的选择应优先考虑横形骨折线位置,通过考虑横形骨折线在前后柱位置高低、前后柱骨折块的粉碎程度等因素,便于精确复位,常用手术入路包括骼腹股沟入路、骼股骨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扩展型骼股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本研究中,前柱、前壁骨折采用骼腹股沟切口,壁、后柱骨折采用扩大的骼股切口,双柱骨折和横行骨折通常采用前后联合切口,复位后骸臼骨折可自行复位而不需要手术。骸臼骨折合并骨盆骨折时,一般采用先固定骸臼骨折,然后固定骨盆骨折。

(四)影像学表现

髓臼位置深,局部损伤体征不明显,只有正确的影像学检查才能获得骨折的确切特征,提高髓臼骨折的诊断率,从而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针对髓臼骨折,应摄3个角度的X线片,即前后位片、骼骨斜位片、闭孔斜位片。根据这3张X线片,能够确定骨折类型。同时以这3张X线片测量出3个髓臼顶弧角,可以对负重臼顶的受累程度进行估计,以此作为手术治疗的指征。Vrahas等通过对24具新鲜髓关节标本模拟不同类型髓臼骨折,发现当内顶弧角镇450、前顶弧角镇250、后顶弧角镇70“时髓关节稳定性明显下降。Chuckpaiwong等在20具骸关节标本上模拟通过臼顶的横行骨折,测量3个方向的顶弧角度,结果显示当内顶弧角<460、前顶弧角<520、后顶弧角<61“时骨折涉及到负重区;认为当存在不能接受的顶弧角度时,必须获得解剖复位,以避免晚期并发症的发生。CT扫描在评价髓臼骨折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较好地显示局部微小损伤、骨折粉碎程度,以及没有发现的髓关节脱位和骨骼关节损伤,尤其对臼顶骨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作用。Moed等曾报道,对部分髓臼骨折术后患者进行CT扫描,有时X线片提示骨折已解剖复位,但CT片上仍然可看出存在缺损,甚至骨折间隙达到1cm左右。三维CT结合普通X线片,以及轴位CT扫描,能够完整提供骨折信息,当骨折类型复杂、髓臼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时,有益于作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陈晓磊. 髋臼骨折外科临床治疗的探讨[J]. 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6):1077-1077.

[2]郑祖根, 沈忆新. 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和并发症防治[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9(1):6-8.

[3]尹纪光.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J]. 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2003(1):1-2.

[4]蔡强强, 熊力伟. 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 17(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