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验中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应用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3

尿常规检验中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应用的效果分析

王忠霞

虎林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 虎林市 158400

摘要:目的:探讨尿常规检验中常规化学法及尿分析仪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均采集两份尿液样本,分别进行常规化学法检验与尿分析仪检验,比较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等指标阳性率的检出率。结果:两组检验阳性率对比,观察组红细胞检验阳性率为37.5%、白细胞检验阳性率为35.0%、尿蛋白检验阳性率为25.0%,对照组红细胞检验阳性率为32.5%、白细胞检验阳性率为30.0%、尿蛋白检验阳性率为22.5%,观察组检验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进行尿常规检测的检验结果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检验准确性,可联用两种检验方式进行尿常规检验。

关键词 尿常规检验 常规化学法 尿分析仪 效果

Effect analysis of routine chemical method and urine analyzer in routine examination of urin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outine chemistry and urine analyzer in routine urine examination.Methods: 8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outine urine tes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ul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wo urin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each patient for routine chemical examination and urine analyzer examination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rates of red blood cells, white blood cells, urine protein and other indicators were compared.Results: two groups of test positive contrast group red test positive rate was 37.5%, white test positive rate was 35.0%, urine protein test positive rate was 25.0%, the control of red blood cells test positive rate was 32.5%, white blood cell test positive rate was 30.0%, urine protein test positive rate was 22.5%, the inspec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routine urinalysis by routine chemistry and urine analyzer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outine urinalysis, two methods can be combined for routine urinalysis.

Key words urine routine examination; routine chemical method; urine analyzer; effect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病例来自2018年1月~2018年7月期间于我院门诊进行检查的患者,抽取其中的80例患者,并将其尿液样本各采集两份进行研究。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将缺乏完整临床资料等患者排除在外。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6.72±8.43)岁,体重48-77kg,平均体重(67.32±8.64)kg;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3.76±7.42)岁,体重46-78kg,平均体重(68.83±7.72)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集清晨时患者空腹的中段尿液,分成两份,并分别置10mL的试管中,在30min内送检,以减少测量误差。将10ml尿液样本置于离心试管内,并放置在离心机内进行离心处理。将参数设置为转速1500r/min,时间为5min。将上层的透明清液去除,取底0.2ml沉淀物滴在载玻片上,依次采用低倍镜到高倍镜进行观察,记录下15个视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尿分析仪检验尿常规,采集新鲜尿液并及时送至实验室,将尿液试纸放入离心管中,而后将滤纸取出并保障清洁卫生,严格遵守仪器使用说明测定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以及尿蛋白情况,调节尿分析仪检验尿常规,并避免不良因素干扰,免影响测定效果。

1.3诊断标准

分析两组采用不同检验方案后的检验情况,将两组红细胞、白细胞及尿蛋白情况进行分析对比。若红细胞部分与柱内凝胶产生结合则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处理此次研究数据,红细胞、白细胞和尿蛋白的阳性率、阴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均使用百分率表示,对比使用卡方检验,P<0.05时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检验阳性率对比,观察组红细胞检验阳性率为37.5%、白细胞检验阳性率为35.0%、尿蛋白检验阳性率为25.0%,对照组红细胞检验阳性率为32.5%、白细胞检验阳性率为30.0%、尿蛋白检验阳性率为22.5%,观察组检验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检验阳性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红细胞

白细胞

尿蛋白

观察组

40

15(37.5)

14(35.0)

10(25.0)

对照组

40

13(32.5)

12(30.0)

9(22.5)

P值

<0.05

<0.05

<0.05

3.讨论

在临床检验中,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很常见的辅助检查手段,这种检测方式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尿液颜色、酸碱度、细胞等方面进行判断,以进行疾病的初步筛查1]。在以往的尿常规检验中,主要是采取常规化学法,这种检验方式主要是利用显微镜对尿液样本中的管型、细胞、有形成分等进行观察,并通过10个视野以上来对检验结果进行判断2]。尿常规检测是临床大多数疾病均需要进行的常规检查,对患者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等各指标的检验可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了解,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可对患者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疾病进行判断。尿常规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正确参考,并指导进行正确治疗,防止病情延误,并判断机体肾脏及肝脏等器官受损程度,从而及时进行有效治疗,防止损伤加重。

检验科工作人员在采用最传统的沉淀镜检法时在显微镜下进行全部操作,能够对白细胞、红细胞等的具体数目、形态进行准确、直观的观察,同时一方面计数一方面将病理组织成分寻找出来并分析。但是常规化学检验法要求检验人员对操作方法熟练掌握,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和较多的时间,导致工作效率较为低下。同时,对于检验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主观偏差。尿分析仪是一种基于现代医疗科技的新型医疗检测设备,可有效检查包括尿蛋白、pH值、尿胆原、红细胞、白细胞、尿比密、葡萄糖、胆红素等多种项目。不同检测项目的检测原理不同,其中尿蛋白检测主要是利用指示剂误差原理,指示剂中溴酚阴离子会与尿液蛋白结合,并能够出现颜色变化。尿白细胞检查的原理主要为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所含的特异性酯酶能够和检验试剂发生反应,并变为紫色,颜色深浅程度与中性粒细胞数量成正比。操作起来简单,不用在此进行离心处理,减少了检测时间,若检测样本较多时,可提高工作效率[3]。但是尿分析仪测定是一种自动识别、连锁筛选的过程,无法有效反映尿液中的淋巴细胞及球蛋白。同时,测定过程中肌红蛋白等因素极易对其造成干扰,导致测定失真,提升阳性率。相关医学研究表明,维生素C也会对尿分析仪的正常测定造成干扰,提升阴性率,从而使患者的治疗延误。常规化学检验法采用化学方法测定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及尿蛋白含量,尿分析仪检验法则为新型检验方法,采用尿分析仪检验尿常规所需尿量较少,且速度较快,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环节,并防止不良因素所造成的误差,测定正确性较高。与此同时,尿分析仪检验法可在短时间内结束,并在临床部分疾病治疗中起到较好参考作用,可提升治疗效果,防止治疗失误,且标准性较高,可有效避免误差,采用尿分析仪检验尿常规可起到较好效果,若将两种检验方法联合则可互相弥补不足之处,提升尿常规检验质量。

[1]刘运端.尿分析仪和常规化学法在尿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比 较.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2):122-123.

[2]吕静.尿常规检验中应用常规化学法与尿分析仪的临床分析.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5):128-129.

[3]王琳.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用于尿常规检验的效果观察.中国保健营养,2016,26(6):37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