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微创内固定结合重建内侧柱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经皮微创内固定结合重建内侧柱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观察

张有明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八医院) 410100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微创内固定+重建内侧柱,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我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间,共收治4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遵循患者入院尾号的奇偶数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B组,两组患者人数均为20例。A组采用经皮微创内固定+重建内侧柱治疗,B组采用单独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与B组比较临床相关指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主动活动时间、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采用经皮微创内固定+重建内侧柱,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减少患者住院、主动活动时间、骨折愈合的时间。

关键词:经皮微创内固定;重建内侧柱;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效果

肱骨骨折,一般多见于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踝上,以及肱骨外踝和肱骨内上踝[1]。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的原因和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有关。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容易发生不同程度肩关节功能障碍。为此,本文将近年来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观察分别通过经皮微创内固定+重建内侧柱治疗、单独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结合患者入院尾号奇偶数,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所收治的4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均为20例。A组中男性和女性各12例、8例;年龄范围为68~74岁,中位年龄(71.7±4.2)岁。B组男性和女性各13例、7例;年龄范围为69~76岁,中位年龄(72.5±4.5)岁。A组和B组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性均不存在,P>0.05。

入选标准: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对本次治疗禁忌者、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2方法

1.2.1 B组通过单独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实行全麻气管内插管,取患者沙滩椅体位,将其患肩垫高,经标准三角肌入路、胸大肌肌腱沟入路,完全暴露肱骨近端骨折端。在直视下,对大结节进行复位。利用克氏针实行临时固定处理,将克氏针置入,并将肱骨头撬拔,对肱骨极端实行复位。在C型臂X线的透视下复位,取适宜长度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放置在肱骨大结节下缘5mm的位置。置入近端锁定钉,螺钉远端和肱骨头关节面软骨下缘的距离,保持在4mm左右即可。再进行接骨板远端双皮质锁定螺钉固定工作,将切口缝合。

1.2.2 A组在B组之上重建内侧柱,在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行解剖,针对骨缺损表现严重者,可通过相同的异体骨条植骨进行支撑。内侧柱骨缺损显著者,可借助双皮质松质同种异体骨块的作用支撑。最后,进行固定、切口缝合等操作。

1.3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主动活动时间、Neer评分)、并发症发生率。

1.3.2 通过肩关节功能量表Neer,对两组的解剖复位、疼痛,以及关节功能等进行评判,评分范围0~100分,分数和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呈正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A组和B组的临床相关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计数资料,两组并发症的对比,均使用%代表,运用X²检验。计量资料,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主动活动时间、Neer评分的对比,均使用X±S代表,运用t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对比为P<0.05,则表示——差异性存在。

2.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对比情况的分析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有对比差异,P<0.05,如表1。

1 两组并发症对比情况的分析[n=20%]

组别

切口感染

骨不连

肱骨头坏死

并发症发生率

A组

1

0

0

1(5)

B组

3

1

2

6(30)

--

--

--

4.3290

P

--

--

--

<0.05

2.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情况的分析

两组比较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主动活动时间、Neer评分,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如表2。

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情况的分析[n=205dd4cd1d18b2b_html_f5a0e8468676e27f.gif±s]

组别

住院时间

(d)

骨折愈合时间

(周)

主动活动时间(周)

Neer评分

(分)

A组

7.6±0.9

7.4±0.8

12.3±2.2

75.3±10.6

B组

11.2±2.4

9.9±1.8

17.8±3.1

58.3±9.5

t

6.2810

5.6759

6.4705

5.3411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属于临床方面发病率较高的病症,常见老年人群发病。以往,临床方面多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治疗,但这种治疗方法术后固定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容易引发并发症情况[2]。相关研究人员表示,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满足解剖设计的原理,操作简便、安全,内固定物可保持稳定[3]。但是,单独通过这种方法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故此,本次研究联合重建内侧柱,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加以治疗。重建内侧柱,利于分散螺钉——骨界面的应力,避免发生肱骨头内翻、骨折愈合效果不佳,以及塌陷等情况[4]。同时,可及早恢复患者骨折端解剖复位,利于患者及早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经皮微创内固定+重建内侧柱,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主动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总之,采用经皮微创内固定+重建内侧柱,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且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许华亮,李爱国,赖敏锋等.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6):503-507.

[2]杨明,沈军,武理国等.手法整复结合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1):70-72.

[3]张海矿.肱骨近端骨折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4):74-75.

[4]蔡兵,于沈敏,林文等.锁定钢板结合植骨重建内侧柱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53例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