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成因及膳食营养防治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成因及膳食营养防治方法探讨

谢琪 李明芝 许春娜

战略支援部队兴城疗养院营养科,辽宁 兴城 125105

摘要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健康问题,其防治已成为众所关心的问题。其成因与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膳食营养、运动情况、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状况等相关。本文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成因及膳食营养防治方法探讨。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成因;营养防治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因相关骨结构变化易受不确定性外力影响,导致一些常见部位(椎体、髋部、腕部)的骨折,此病也因此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成因

1.内分泌因素。激素在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雌激素减少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形成的重要原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1/3~1/2是绝经后的女性,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水平严重下降

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另外,降钙素和甲状旁腺激素通过调节血钙水平对骨代谢具有一定的影响。降钙素的分泌与性别、年龄相关,女性的储备量不如男性,绝经后女性的降钙素的储备量、反应值均低于正常健康人。甲状旁腺激素则起到双向的作用,但甲状腺机能亢进时会加速骨丢失。

2.遗传因素。骨成熟后达到最高骨矿含量一峰值骨矿含量,与种族、遗传关系更为密切。黑人骨峰值高于白人,男性又高于女性,如果峰值骨矿含量高,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机会就少或发病年龄推迟,反之则不言而喻了。

4.营养因素。构成骨骼的营养成分包括钙、磷、镁、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部分微量元素,它们是影响骨代谢的物质基础。因此,这些物质的缺乏或比例失调是导致营养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矿物质成分,99%的钙储存在骨组织中。钙不仅是骨矿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对机体的细胞有重大作用和影响。老年患者钙的缺乏,导致血钙水平的下降,使PTH分泌增多,造成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加速并超过骨形成,骨钙排除增多,从而加重骨质疏松的发生。

3.物理因素。骨骼发育程度和骨量大小与运动密切相关。运动负荷可以使疏松骨骼骨量增加,如果运动负荷停止则增加的骨量可以再度丢失。长期机械负荷减少促使全身骨量丢失。卧床1wk,骨量丢失1%,相当于全年的生理性骨量丢失量。体力活动与多个部位的BMD明显相关。其机制可能为作用在骨细胞上的有效机械应力可引起骨组织产生形变,导致骨组织内DNA和骨胶元合成的增加,从而使骨重量增加。反之,当由于某种原因使机械应力减少时,骨的重量也随着本身所承受的应力减少而出现废用性下降。大量研究证明,适度体育锻炼可以明显增加人体的骨质密度,调节机体的骨代谢,使身体的骨质总量适度增加。另有研究表明,抗阻训练可以增加IGF21的生物利用率,从而诱导体内IGF21水平的提高,达到增加骨量的目的。

4.生活习惯因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诱发骨质疏松发病的高风险因素之一,有烟酒嗜好人群的骨质疏松发病率远高于无烟酒嗜好人群。吸烟会导致骨丢失,是骨质疏松骨折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饮酒将导致体内包括雌激素在内的多种激素分泌紊乱、维生素D等代谢异常,而影响了钙的吸收与代谢。

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膳食营养防治方法

1.适量补充钙元素和维生素D。适量补充钙元素和维生素D是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钙是我们人体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钙元素的缺乏是导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之一。每天摄入300 m L牛奶,是补充钙元素和维生素D的有效措施。虽然钙含量高的食物很多,比如虾皮、紫菜、鸡蛋、豆制品等,牛奶并非不可代替,但这些食物都没有乳制品补钙经济和方便。35岁以上的人群可以选择脱脂奶,但也要视情况而定,因为脱脂奶中虽然脂肪含量降低了,但脂溶性维生素D的含量也降低了。钙补充剂对于绝经期妇女、闭经妇女、女运动员、乳糖不耐受者、素食主义者、不喜欢乳制品者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一定要按剂量服用,摄入过多会有副作用。目前市场上的钙补充剂中一般都添加有维生素D,不需额外补充维生素D。只有一类人群比较特殊———婴幼儿,《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中》指出,出生后十余天的母乳宝宝可以开始补充维生素D,而不需要补钙,尤其是母亲不喜欢晒太阳或者冬天出生的小宝宝。

2.多吃豆制品。大豆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元素,被称为“微量元素的仓库”。豆制品本身含钙量比较高,建议35岁女性每天坚持喝200 m l黄豆和水的比例为1∶7的豆浆,因为大豆中含有大量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不仅可以帮助女性锁住钙质,还可缓解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降低而引起的不适。当把大豆做成豆腐、腐竹等食品后,大豆异黄酮就会大量损失,所以建议自己在家里做豆浆,最经济实惠,或者口服大豆异黄酮保健产品。大豆中的植物性蛋白质对增加骨密度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多吃水果蔬菜。水果蔬菜属于碱性食物,含有大量钾元素,可以减少尿钙排出量。但也不宜摄入过多,蔬菜每天的推荐摄入量为300~500 g,水果为200~350 g,过多反而因膳食纤维摄入过量而阻碍各种元素的吸收。

4.适当饮茶。茶中的茶多酚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但不宜常喝浓茶,浓茶中的单宁等物质与维生素和矿物质会形成沉淀复合物,从而阻碍铁钙等元素的吸收。

5.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多接受营养保健知识,增加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低盐饮食。坚持中等强度运动,人体的骨组织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人在运动中肌肉的活动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使骨骼更强壮,运动还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反应性,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的风险,这样骨质疏松症就不容易发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嗜烟、酗酒、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高磷饮料等。

6.增加日光照射。中国人饮食中所含维生素D非常有限,大量的维生素D3依赖皮肤接受阳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合成。经常接受阳光照射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常人平均每天至少需要20 m in日照。防晒霜、遮阳伞也会使女性骨质疏松几率加大。在平时户外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出门又要涂上厚厚的防晒霜或者使用遮阳伞,会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因此,经常使用防晒霜的人们,要注意多摄入一定量的维生素D。

6.早诊早治。“瘦小老太太”、吸烟、酗酒等高危人群应当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骨质疏松检测。相对不治疗而言,骨质疏松症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不晚,但早诊断和早治疗会大大受益。

7.做好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做好相应的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儿童、青少年应均衡营养、丰富钙库,坚持锻炼,将增加峰值骨密度提高到最大值以塑造优质骨骼,是预防生命后期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属于一级预

防。中青年除坚持锻炼外,应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增加植物性蛋白质、植物黄酮和茶多酚等营养素的摄入,减缓骨密度的降低,早诊早治,属于二级预防。中老年人则以预防骨折,提高生命质量为主,属于三级预防。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多病因作用的结果,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并且随着年龄增大内分泌等状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但后天均衡的营养摄入、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的体育锻炼、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都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信骨质疏松症病因学会越来越明确,而相应的临床疗效也一定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田瑞.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及雌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11(1):95-97.

[2]李民.早期干预对骨质疏松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