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工作经验

/ 2

推进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工作经验

1 柴新玲 2 潘 吉

1 新疆库尔勒市卫健委 基层卫生管理办公室 841000 2 新疆库尔勒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841000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是新一轮医改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新疆库尔勒市于2016年底制定下发《库尔勒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坚持试点先行, 2017年度重点以2家综合医疗机构为主,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开展分级诊疗工作。为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我市不断加大对基层能力建设。

十三五期间,政府卫生投入累计达到7.4亿元,完成综合医院急诊综合楼建设,搬迁改造工程,1个卫生院及75个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房屋改造、中医馆建设、设备设施配备等,筑牢基层“网底”,提升基层硬件条件。全市12家乡镇(场)卫生院, 75家村卫生室全部达标。截止目前,我市乡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全部为100%。为基层招聘医学相关专业198人,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10人,全科医师11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0人,安排各类培训1086人次。以医疗联合体为载体,通过自上而下帮扶帮教,自下而上进修学习(基层近300名医务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进修学习),不断提升医护人员服务能力。以服务质量为落脚点,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止2018年底,全市家庭医生团队160个,累计签约常住人口33.54万人,签约覆盖率46.88%,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97.4%,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贫困人口、残疾人、低保五保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人群签约率均达100%, 使基层群众享受到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对基层的信任感进一步增强。

通过运行充分表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接得住”是实现分级诊疗模式的关键环节。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为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奠定基础。1、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2020年,使80%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达到一级医院的服务及技术标准。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自治州项目和卫生援疆资源,加强专业骨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工作,提升卫生人才队伍素质。

3、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二级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在人才培养、医疗用房、仪器设备、发展方向等要素建设上提升标杆。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主要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以及传染病、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肾脏内科、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骨科和肿瘤科等专业建设。加强乡、镇、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专科建设,主要加强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疾病筛查、正常分娩和儿科等专业建设。提升基层发展老年病、慢性病、康复等特色专科的首诊和康复服务能力。

二、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构建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

1建立包括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医疗联合体,以综合医院为龙头,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行政隶属关系、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形成以市带乡(街道),以乡(街道)促村(社区),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和利益共享的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明确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病种和转诊标准,构建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2、各乡镇(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所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提高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提升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预约转诊和全程健康管理上的协同服务能力。

3、建立与自治区、自治州级医疗机构联系,积极参与医联体建设,确保与上级医院可持续协作。

三、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强化其对分级诊疗的调控推动作用。1严格执行自治区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合理确定市、乡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按病种付费定额标准,适度调整报销比例,拉开基层、二级医院、区域外医院诊疗的报销差距。发挥各类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促进患者有序流动。2、以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为先导推进市域内分级诊疗工作,引导居民合理选择就诊,推进建立市域内分级诊疗模式。探索促进临床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整合的支付方式,开展面向划分区域的居民按人头打包付费制度,促使区域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完善各级机构分工。激励做好预防保健、健康管理以及常见病的初步诊疗工作,同时将疑难危重症患者及时转诊到上级机构,使居民减少生病,就诊路径趋于合理,达到降低医保负担和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双重效应。

四、推进医疗协同服务信息化建设,确保分级诊疗工作实现无缝对接。建立分级诊疗管理平台和电子转诊系统,实现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医院管理系统、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提高转诊服务和管理水平。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预约诊疗、上下转诊、检查结果查询和费用结算等集约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医疗机构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专业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积极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进一步完善县域人口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快建设以身份证号作为唯一识别码的全县统一转诊系统,实现与医院HIS系统、医保系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数据交换,确保分级诊疗工作真正实现无缝对接、资源共享、规范高效的目标。以信息化手段优化诊疗流程,加强预约诊疗、上下转诊、检查结果查询和费用结算等集约化服务,实现系统信息共享。

5.全面推行社区签约服务,发挥全科医生和村医的“守门人”作用。进一步做好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活动,签约医生或签约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转诊规范和全程健康管理服务。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制定责任(全科)医生按服务数量、服务质量获取报酬的激励政策。通过全科医生有效签约服务,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以及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信赖,提高基层首诊的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