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面瘫 (风寒证 )针灸最佳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急性期面瘫 (风寒证 )针灸最佳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价

何道

岳阳市中医医院 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期面瘫(风寒证)针灸最佳治疗方案以及其效果的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09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且将其随机分入到16个正在治疗的组中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对穴位注射、对温针灸、刺络放血、电针这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正交设计,并且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联合刺络放血、温针灸、穴位注射以及电针进行治疗,效果最好。结论:对于急性期面瘫联合刺络放血、温针灸、穴位注射以及电针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最好,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得到恢复,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风寒型;面瘫急性期;温针灸;优化方案

面瘫是常见的一种疾病,无论是在哪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面瘫的情况,由于不少患者过于疲劳,且抵抗力较差,当受了风寒之后则可能出现面瘫的情况[1]。而急性期面瘫(风寒证)便是一种与风寒侵袭有关的病症,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缺血或者缺氧等情况,最终可能发生神经组织水肿。近年来治疗面瘫主要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且针灸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较为良好的效果[2-3]。本次研究主要以急性期面瘫(风寒证)针灸最佳治疗方案以及其效果的评价为主,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09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且将其随机分入到16个正在治疗的组中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患者。109例患者中共男性59例,女性50例,年龄为19~76岁,平均年龄为(32.58±1.77)岁。所有患者均为符合早期周围性面瘫属性中医风寒型患者的诊断标准,本次研究的内容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并且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心肝肾功能衰竭者,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以及发生炎症不良事件或反应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进行治疗,并且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的方式进行实验观察。基础治疗中所有患者均需要进行常规的基础针刺治疗,并且根据《针灸治疗学》来进行穴位的选择操作,主要穴位取合谷、下关、太阳、阳白、迎香、颊车、以及颧髎、地仓。抬眉困难则加攒竹,颏唇沟歪斜加夹承浆,口歪明显加太冲,在恢复时期则加足三里。急性期面部穴轻浅刺,深度为0.2~0.4寸左右,平补平泻;合谷、太冲直刺约1寸,提插泻法。当治疗的16~20天则为患者的恢复期,这个时候则需要对患者进行测穴位深刺,这个深度为0.8~1.2寸,颊车、平补平泻、四白向下刺、地仓透刺、阳白透刺鱼腰,太阳直刺或者向口鼻斜刺。其余操作痛急性期,每隔10min行针一次,并且留针30min。温针灸取患侧颧髎以及翳风穴,对其进行针刺之后,则选择患者的侧颧髎以及翳风穴,针柄放置艾炷,每穴灸1~2壮,每天一次。急性期就诊第一次便开始治疗,急性期结束之后则停用本次治疗。穴位注射的时候则取地仓、太阳、颧髎、颊车穴,待到针刺结束之后则取穴分太阳与颧髎以及地仓与颊车两组,每次选择一组,并且进行交替的选用,给予患者药物腺苷钴胺注射液0.5mg进行穴位注射,穴位注射主要从患者的急性期就诊第一次开始进行治疗,待到急性期结束之后则可以停止本治疗。刺络拔罐,颧髎、牵正、太阳、翳风穴,待到针刺结束之后则取穴分别为翳风、太阳以及牵正、颧髎,每次均需要选用一组,并且两组交替选用。此时患者取侧卧位,并且将患者测穴位用2%碘伏进行常规消毒,接着采用三棱针进行3~5点的点刺,并且迅速采用闪火法进行拔罐,并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每个穴位出血量为3~5ml,留罐时间不得超过5min,并且每两次治疗之后均需要休息1天之后再进行治疗。急性期就诊第一次开始治疗,待到急性期结束之后便可以停用本治疗。电针治疗则取患者的下关、阳白、地仓以及颊车穴进行针刺操作,之后则选用阳白与下关,地仓及颊车两组穴位,并且对其选用疏密波,采用疏密波的时候将疏波的评率调至4Hz,密波的评率则调至60Hz,强度主要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主,每次留针为20min,且需要在急性期的第五日开始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4-5]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数据录入以及计算采用SPSS22.0软件实现,计数资料则采用(%)来表示,以t2检验,计量数据则采用(5dd25bb7dde88_html_f5a0e8468676e27f.gif ±s)表示,如果计算结果为P<0.05,则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观察以后发现提高面神经功能的的最佳方案为A1B1C1D1,联合刺络放血、温针灸、穴位注射以及电针进行治疗,效果最好。(见表1)

表1 神经功能评分分析[n(%)]

变异来源

SS

v

MS

F

P

总变异

8436.85

49

-

-

列间

4056.78

12

-

-

A(温针灸)

1145.28

1

1145.28

14.24

<0.01

B(穴位注射)

674.25

1

674.52

6.17

<0.05

C(刺络放血)

987.24

1

987.14

10.69

<0.01

D(电针)

812.71

1

812.45

7.58

<0.05

A×B(温针灸×穴位注射)

128.44

1

128.25

2.36

A×C(温针灸×刺络放血)

1156.74

1

1156.71

14.21

<0.01

A×D(温针灸×电针)

273.21

1

273.63

2.17

B×C(穴位注射×刺络放血)

256.25

1

256.28

2.98

B×D(穴位注射×电针)

49.21

1

49.14

0.55

C×D(赐罗放血×电针)

1114.85

1

1114.29

13.71

<0.01

误差

3238.89

39

87.32

-

3.讨论

由于面摊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主要为神经水肿或者脱髓鞘的情况,不少患者将可能出现面部神经轴突变性,因此在早期对患者及时修复神经的损伤是治疗的关键。而在临床中,对于急性期面瘫患者则可以选择针灸来进行治疗,尤其是一些症状重切病位深的患者,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法不正确,则很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需要较长时间来恢复。采用针灸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行气活血,不仅更加有利于帮助患者舒张局部血管,而且还能消除局部缺血或者是出现水肿等无菌性的炎症,此外,通过针灸能够使得患者的神经得到明显的再生与修复,神经的损伤情况也能够得到恢复,且取穴点少,不仅能够减少对于患者的损伤,而且有利于临床症状的减轻与恢复,最终使得面神经以及面肌能够得到正常的血液濡养[6-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最佳方案为A1B1C1D1,联合刺络放血、温针灸、穴位注射以及电针进行治疗,效果最好,这一结果说明采用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方面的评分,有效调动患者神经的自我修复。这一结果与王海龙在面瘫急性期(风寒证)针灸治疗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的数据一致[8]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期面瘫联合刺络放血、温针灸、穴位注射以及电针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最好,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得到恢复,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阙庆辉, 王超, 林栩. 针灸治疗急性期风寒型面瘫50例[C]// 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术年会. 2018.

[2]张震焱. 针灸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

[3]赵丽娜. 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 36(12):118-118.

[4]阙庆辉, 王超, 林栩. 针灸治疗急性期风寒型面瘫50例[J]. 福建中医药, 2018, 39(1):31-32.

[5]郑瑞清, 冉唯君, 邹旭东,等. 透刺加热敏灸治疗急性期风寒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18(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