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技术的应用与护理要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4

成分输血技术的应用与护理要点分析

谭结珠

佛山市中心血站南海血站 528200

【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输血技术的应用与护理要点。方法:研究阶段为2017年1月1日到2018年10月1日,共纳入研究对象300例,均为需接受成分输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18.0%高于观察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注血小板、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5.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接受输血的针对输血成分的不同开展积极有效的优质护理可降低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成分输血技术;护理;不良事件

Application of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Technology and Analysis of Nursing Points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and nursing points of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technology. Methods: The study period was from January 1, 2017 to October 1, 2018. A total of 300 subject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All patients who received transfusion were p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 the routine nursing mode,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ok quality care and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blood transfusion ev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18.0%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4.67%),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between cryoprecipitate and fresh frozen plasma i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fusion of platelets, suspended red blood cells and washed red blood cell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3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0.0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ctive and effective quality nursing for blood transfusions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transfusion events and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technology; nursing; adverse events

输血作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

[1]。正常人的血量约占到整个身体重量的7%-8%[2]。如果一个健康人一次失血量不超过全血量的10%,其失去的血浆、无机盐可以在1-2h内得到补充,只是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恢复较慢,需要3-4周[3,4]。输血作为一种临床治疗措施,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受血者的生命安全[5]。而护理人员不仅需要熟练的掌握输血技术以及输血护理方法,还需要对输血的相关知识有一定掌握[6]。本次研究拟重点对成分输血技术与护理工作进行重点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300例需接受成分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1日到2018年10月1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0例,有男性患者79例,有女性患者61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9-83岁之间,平均年龄(52.71±6.86)岁。观察组150例,有男性患者85例,有女性患者65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年龄在21-78岁之间,平均年龄(51.99±2.13)岁。咨询和记录患者的信息资料, 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确定组间数据差异性不明显且可公平对比。纳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充分、全面了解本研究相关情况,并且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与认可。

(1)纳入标准:①符合输血指征[7];②依从性良好。

(2)排除标准:①合并身心障碍、智能损害、精神异常导致无法配合输血者[8];②依从性极差者。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成分输血,开展常规护理。

观察组进行常规成分输血,开展优质护理:(1)知识宣教:向受血患者讲解关于输血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输血相关医学知识有基础了解,提高患者对输血的配合度,让患者能够知晓输血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2)做好心理疏导:告知输血对于疾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不要对输血有抵触情绪,通过宽慰患者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在进行输血前,护理人员在进行输血前仔细核对受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血袋号等资料。检查血袋包装情况,各项检查结果均正常的情况下,对纤维输血者输入少量的生理盐水,对血液输注器管道进行冲洗,按照常规的输血操作开展输血,告知患者在进行输血的过程中不要随意乱动。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节输血速度,不同成分的输血需要根据受血者的个体情况调节速度。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不良事件发生率。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借助统计学专用软件SPSS 21.0版本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其中(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组内相关资料的比较应用X2检验方式,计量资料应用(5dd1feb9d25a8_html_588c04526ecfe885.gif ±s),组间比较检验方式为t,P小于0.05则差异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

表1可见,对照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18.0%高于观察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

组别

例数

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照组

150

27(18.0)

观察组

150

7(4.67)

X2

8.005

P

<0.05

2.2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不良事件发生率

表2可见,两组在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注血小板、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不良事件发生率

组别

例数

冷沉淀

血小板

新鲜冰冻血浆

悬浮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对照组

150

1

8

1

9

8

观察组

150

0

1

1

3

2

X2

0.528

3.008

0.482

4.009

3.711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5.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对照组

150

52

68

30

120(80.0)

观察组

150

108

35

7

143(95.33)

X2

6.881

P

<0.05

3.讨论

输血是临床上一项复杂且风险较高的治疗措施,整个输血过程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9]。目前成分输血技术主要是开展对患者血小板、红细胞制剂、血浆、冷沉淀的输注[10],对于不同的成分血输注,其输血技术不同,而对应的护理工作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11]。本次研究对300例需要输血的患者开展输血治疗的同时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结果显示,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18.0%高于采用优质护理模式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成分输血的护理工作关系到输血安全以及成分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具体的成分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加强输血知识的宣教工作,还需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倾听受血者的主诉[12,13]。另外,在整个输血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相应的查对工作,对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需要有判断能力以及处理能力可实现及时处理[14,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注血小板、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5.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为受血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将受血者输血风险降至最低[16]

综上所述,针对接受输血的针对输血成分的不同开展积极有效的优质护理可降低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袁婷, 范琪, 邹文娇, 等.护士对成分输血护理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 2011, 13 (2) :11-12.

[2]王海玲.输血的不良反应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4):225.

[3]刘恒旸,王静成,金晓红.信息系统在护理安全输血规范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8,20(04):442-445.

[4]陈义红.临床输血常见问题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4):196+199.

[5]杨千贺,高兴莲,苏法安,王曾妍,余文静,马琼.PDA移动技术在手术室临床输血核查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8,33(14):48-49.

[6]陈兰,杨富,方芳.基于数据流技术的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构建[J].上海护理,2018,18(07):14-18.

[7]林圆圆.血液科输血患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3):156-157.

[8]王丽.浅谈临床输血常见不规范行为及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06):131-132.

[9]王姗,王彦林,杲丽,刘春敏,赵欣荣.5例母儿Rh血型不合患者宫内输血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8,33(12):37-39.

[10]刘银洁,陈芳.1例胎-胎输血综合征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8,16(16):2037-2038.

[11]刘辉.输血护理环节细化护理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6):28-29.

[12]王雷萍,戴芳,胡锋兰,邓超干,张印则,孟庆宝.临床输血电子病历及首页管理模式的建立[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05):451-454.

[13]孟庆宝,胡锋兰,戴芳,邓超干,张印则.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05):445-447.

[14]邓桂花,孟庆宝,戴芳,胡锋兰,邓超干,张印则.临床输血路径管理体系中输血闭环管理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05):457-460.

[15]马靓,吴继云,于杰,李东亮,周晓敏,唐冰,胡晓艳,李中鹏,王恩波.安全输血系统在临床输血护理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05):551-554.

[16]景国华, 赵泽.成分输血在临床中应用的重要性及要求[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6 (29)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