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的影响

俞晓红

浙江杭州武警总队杭州门诊部 理疗科浙江 杭州 310051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 70 例患者分别根据患者意愿分配至 30 min 组和 60 min 组,每组 35 例。两组针刺方案全都选用相同取穴,每日针刺 1 次,每星期治疗 6 次,治疗4星期,共治疗 24 次。并且在治疗前、治疗 4 星期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相比较治疗前全部都有所改善,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中风后肩痛患者针刺治疗中,留针30min比60 min取得了更好的镇痛效果,并且患者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及运动功能都可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不同留针时间;针刺;中风;后肩痛;疗效;影响。

中风属于常见的临床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且复发率高的特点,一些患者在恢复期间容易出现肩痛症状。肩痛是中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以发生在中风早期,也可以发生在中后期,这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信心[1],同时还对患者运动能力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患者疾病的康复,因此在临床中应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有效的镇痛。针刺就是治疗中风后肩痛比较安全的一种措施[2],它的留针时间与针刺效果之间有这密切的联系。本次研究便是探讨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的影响。

1.1资料数据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中风后肩痛患者70例,所有患者全部都神志清醒并且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排除重症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按照患者意愿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30 min 组和 60 min 组,每组各35例,30 min 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5~65岁,平均 (50.2±6.4) 岁。60 min 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7~66岁,平均 (53.6±6.1)。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针刺治疗时,取穴均为患侧的肩髃、肩髎、肩前、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先进行穴位定位,对针刺方向、针刺深浅加以确定。针刺时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实施常规消毒,所选用的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30 mm×40 mm,进针时直刺。每穴均使用行平补平泻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度。在留针时间方面,一组患者针刺得气之后留针时间为60 min,另一组患者针刺得气之后留针时间为30 min。针灸频率为1天一次,一星期6次,连续针刺4星期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共治疗1疗程,以观察效果。

1.3评价指标

在治疗前和治疗 4 星期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频率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 SPSS13.0 统计分析软件包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计量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减痛效果分析 60min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3%;30min组总有效率为96.4%;30min组减痛效果总有效率显著高于60min组。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相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痛频率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0min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肩痛频率评分均显著低于60min组(P<0.05),30min组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评分显著高于60min组(P<0.05)。

3 讨论

肩痛属于中风后偏瘫病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之一,可以发生在中风早期,也可以发生在中后期, 是对患者上肢运动能力恢复造成阻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信心[3],同时也是患者放弃康复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患者的疼痛,让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康复训练。

中风后肩痛有很多原因,很多学者认为肩痛和肩带肌痉挛造成肩关节正常机制受损有密切的联系[4],所以临床多采取抗痉挛、促全关节活动的运动疗法加以治疗。在中医中风后肩痛属于“痹症”范畴,此病为中风后气血逆行,浊痰、瘀血阻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肩部活动受限所致[5]

近年来中风后肩痛治疗中针刺的应用逐渐增多。在中风后肩痛治疗中,针刺疗法主要采取局部选穴方式[6],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针刺治疗时所选穴位均是上肢的局部穴位。经试验研究显示,针刺留针30min的针刺方法可以有效的使中风后肩痛患者肩痛频率显著降低

[7],减轻患者的痛楚,同时可改进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康复训练,为患者继续进行后续的治疗提供信心[8]

参考文献:

[1] 陈琼珍.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的影响

[J].中国病案,2018,19(10):89-92.

[2] 于川.申斌.许世闻.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159-160.

[3] 范刚启.杨帆.魏峰.刘冠军.纪青山.李一清.影响针刺治疗中风效应因素的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1993(10):94-95.

[4] 柳萍.赵宇.柳涛.[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6):109-110.

[5] 殷金海.针刺治疗中风的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1998(11):74-75.

[6] 易晖.潘早波.王丹.邹婷婷.陈星宇.浅析留针时间对针刺效应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01):124-126

[7] 韩明娟.赵宏.景向红.刘佳.梁凤霞.刘保延.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疗效影响的文献分析[J].中医杂志.2017(04):109-110.

[8] 李扬帆.针刺合雷火灸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2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