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提牵引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旋提牵引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

房祥春 ,张晓峰 * ,徐西林,贺雪峰,李雪,张骋,白洋,于长岁,王政春,赵军,谢欣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由诸多因素造成颈椎退变,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征。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颈椎力学失衡是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而旋提牵引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疗法。为此,该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旋牵引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效应。

关键词:旋提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生物力学;分析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指由诸多因素所导致,多因颈椎退行性改变,造成椎动脉受压或刺激,使得椎动脉狭窄,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以眩晕为主,兼见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猝然昏倒等症状。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骨伤科疾病,据国内文献报道,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为17.3%,约占颈椎病的10%~15%,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为 45岁~55岁。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呈发病率和年轻化趋势2。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法较多,但当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途径,非手术治疗多以针灸、牵引、针刀、推拿、正骨、中药内服外用等为主要治疗的手段,其中旋提牵引手法的治疗因其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等优势而在临床广泛应用。

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的力学因素

正常人体颈椎的平衡稳定系统由两大部分来维持3:一是静力平衡,由椎体、附件、椎间盘和相连韧带构成,为内源性稳定。二是动力平衡,由头、颈、项、背部肌肉的活动和调节构成,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为外源性稳定。据研究发现,颈椎力学失衡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原因4。由于脊柱受到多种致病因素的刺激导致其结构改变、功能减退,而引发在生理负荷的作用下即可出现脊柱运动节段的异常活动,称为脊柱失稳。当颈段脊柱发生运动节段的异常活动时,即可提示存在颈椎失稳。而颈椎生物力学改变引起颈椎生理曲度变化,是颈椎失稳的早期征象和客观指征5。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认为一是机械压迫学说,由于椎动脉相邻结构的退变、增生、不稳等异常改变再加上颈椎活动幅度较大,屈伸旋转动作变化压迫和(或)牵拉,导致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出现 CSA的症状[6]。二是血管病变学说,由于血管原发畸形、老年性血管病变等病变是引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三是体液因子学说,ET的大量分泌[8]。四是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动脉接受来自星状神经节及颈中神经节形成的交感丛支配,当受到刺 激时,可引起椎动脉痉挛,使脑部供血量急剧减少脑干缺血,从而使患者产生眩晕等症状[9]

总之,从颈椎生物力学的研究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改变:(1)颈椎载荷-应变(应力)与位移的异常增加;(2)颈椎刚度下降处于不稳定状态[10]。因此,颈椎力学平衡稳定的下降可引 起颈椎椎间盘退变、椎间失稳和骨赘增生,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椎动脉神经丛,使位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受到牵扯、挤压、扭曲变窄,椎动脉壁上的椎神经丛受到激惹而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11],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2.旋提牵引手法操作

患者取坐位,背部紧靠椅背,使肩背部肌肉放松,医生立于患者背后,以双手拇指在颈根部从下到上,来回横向交叉推揉,反复操作5min,使颈部肌肉充分的放松。并嘱患者的低头且旋转至最大角度,达到有固定感;医生一手拇指抵住患者后枕部,其余四指并拢放于颈椎一侧,以起到一个保护作用。一肘部托患者下颌,嘱其放松肌肉,肘部和手同时用力快速向上提拉并向后略牵引,操作成功可以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一般认为施加手法时脊柱关节出现“咔嗒”弹响声应停止操作,因为此时旋转力已经使被转动的关节处于一种极限的运动状态12]

3.提牵引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分析

旋提牵引手法主要通过改变颈椎的静力平衡系统与动力平衡系统来达到缓解和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目的。恢复动力系统的平衡,主要以推拿手法缓解肌肉紧张、痉挛,调整动力系统失衡的肌肉组织,以达到舒筋活血的目的。熊友三13认为通过推拿手法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并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有助于血管网重建及恢复血管壁弹性功能,促进组织代谢改善脑供血。刘勇14认为利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解除肌肉痉挛,恢复脊柱平衡。静力系统的恢复平衡大多应用整骨手法,在动力系统恢复平衡,肌肉放松的前提下,拔伸椎间盘力线,纠正椎体、关节的异常力线,使之恢复平衡

[15]。孙树椿等17研究证实,旋转手法具有调整小关节紊乱,分解小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嵌顿,扩大狭窄的椎间隙及椎间孔,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旋提牵引手法综合和推拿、牵引、整骨的方法,来达到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目的。

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年轻化和人们的生活的方式有极大的关系,如长期低头玩手机、长时间电脑操作等,从而使颈椎动力系统和静力系统失衡。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手法治疗是首选。通过手法作用,调整人体颈椎椎体、椎间盘、血管、韧带、关节囊与肌肉的动力平衡与静力平衡; 当颈椎动、静力平衡均得到修复时,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就得以极大改善或消失。目前,中医手法治疗疾病已经日趋成熟,但是从临床的角度出发,临床疗效的研究才是重点。因此,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应大力进行生物力学的基础研究,才能更加精确地阐述中医手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雷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2):175-177.

[2]施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 1) : 1-3.

[3]贺奇志等.纠正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治疗颈椎病[J].医学实践与实践杂志,2004,17(1)::20-21.

[4]邝适存、郭霞.肌肉骨骼系统基础生物力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1.

[5]钱军等.颈椎不稳与交感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27-29.

[6]翟宏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7):668-670

[7]刘智、郝阳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15(4):88-90

[8]史达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 2011,32,(1):60-61

[9]宋敏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 2003,24(5):310-312

[10]姜宏.牵引推拿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见:中医博士论文集粹[C].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170.

[11]李静、魏寒龙.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3):239-241.

[12]李义凯等.两种颈部旋转手法咔嗒声的比较研究[J].中医正骨,1998,10(6):9-10.

[13]熊友三.手法治疗颈椎病椎动脉型机理探讨(附183例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1999,20(1):33-34.

[14]刘勇.推拿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J].江苏中医,1997,18(5):34-35.

[15]秦大平等.中医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作用机制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01):70-72.

[16]孙树椿等.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1995(S2):58-60.

作者简介:房祥春(1990—),男,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骨伤科学专业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骨病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

张晓峰,男,汉族,(19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