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许萍华

江油市人民医院 四川 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探究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68例产妇分成两组,对照组实行一般护理,观察组实行优质护理,分析两组产妇护理后SAS与SDS评分。结果:实施护理后,观察组产妇SAS、SDS评分显然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能够控制产后抑郁,帮助产妇缓解抑郁、焦虑情绪。

【关键词】产后抑郁;优质护理;影响

产后抑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产妇在产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悲伤哭泣等现象[1]。作为常见的精神性疾病,产后抑郁在影响产妇身心健康的同时,还会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造成制约。所以,医护人员在进行产妇护理工作时,应采取优质护理服务,重视家庭在其中的重要价值,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观,为产妇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撑,尽全力防控产后抑郁的出现。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68例产妇,本次研究经所有产妇知晓,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地将这些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产妇年龄均在23—35岁,平均年龄在(26.5±3.7)岁;产妇妊娠周期在35—40周,平均妊娠周期是(38.6±3.2)周;观察组产妇年龄均在22—34岁,平均年龄在(26.2±3.5)岁;产妇妊娠周期在33—40周,平均妊娠周期是(38.8±3.1)周。两组产妇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实行一般护理,包括产前、临产期、产褥期、基础生活指导、常规育婴知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

(1)产前护理:进行产妇健康教育,让产妇及其家属充分了解孕妇健康的相关知识,知悉重点注意事项,包括饮食、用药等内容,监督产妇家属在此方面的落实状况。与产妇积极沟通,安慰产妇,引导产妇实施放松训练,让产妇在孕期内长期保持放松、愉悦的心态,避免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

(2)产中护理:对于具体的分娩过程,医护人员应该详细地向产妇及其家属描述,让产妇做好心理准备。指导产妇丈夫,帮助其掌握分娩注意事项和相关要求。产妇分娩时,产妇丈夫可陪伴在产妇身边,为产妇提供心理支持,促使产妇稳定情绪。同时,产妇丈夫可合理地对产妇进行按摩,以降低产妇的分娩痛苦。

(3)产后护理:制定专属的护理方案,向产妇传输产后知识,如母乳喂养的意义、新生儿护理方法等。同时,医护人员应始终遵循“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观念,护理期内积极疏导产妇的心理烦恼,减轻产妇紧张、恐惧等情绪。产妇家属可用乐观态度鼓励产妇,有效控制产妇的负面情绪。

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前与护理后,使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产妇情绪状态,分值越高说明产妇焦虑和抑郁状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用t值检验计量资料。P<0.05表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护理前:对照组SAS(58.5±2.4)分,SDS(62.4±1.7)分;观察组SAS(57.9±2.1)分,SDS(62.1±1.5)分。两组SAS评分差异不明显(t=1.097,P=0.138),SDS评分差异不明显(t=0.772,P=0.222)。

护理后:对照组SAS(32.3±1.5)分,SDS(42.1±1.7)分;观察组SAS(11.7±1.4)分,SDS(18.7±1.8)分。观察组SAS评分显然低于对照组(t=58.542,P=0.000),SDS评分显然低于对照组(t=55.109,P=0.000)。

3 讨论

女性在产褥期产生显著的抑郁症状,或是典型抑郁发作,都被称为产后抑郁,其与产后精神病、产后心绪不宁同属产褥期精神综合征[2]。产妇在产后出现哭泣、困倦、表情阴郁等状况,极大可能是产后抑郁症,如果不能及时干预,产妇将存在轻生想法,不利于家庭和谐。临床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的引发因素主要有五种:社会心理因素、躯体疾病因素、产科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3]

近年来,我院为产妇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以期改善产妇的情绪状态。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结合家属情感、医疗技术、护理服务,为产妇提供精神动力,使护理质量大幅提升,缓解产妇的分娩痛苦。经过优质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在控制产后抑郁方面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控制产后抑郁状况的发生,帮助产妇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欢欢,何燕玲.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8,15(31):62-65.

[2]于楠.产后抑郁临床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 46(23):2920-2922.

[3]任婷,陈洁,王循红.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3):47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