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 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0
/ 3
论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


  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问题,从专门的社会学理论问题分化出来之后它就产生了。假说如"元研究"和"元理论化"概念的提出具有新的意义的话,那只在于它成为社会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它使那些潜藏在理论主体背后的理论观突现出来,成为任何社会学理论探索者不可回避的问题。[16]也许有人会说,没有社会学元理论问题的研究,照样可以进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社会学理论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实践,而且,社会学理论研究之合理性正在于其为社会实践"立法"。然而社会学元理论却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既然如此,那它还有什么研究价值?当社会学理论受困于既有的理论范式,当社会学理论囿于陈年的问题域的时候,或者墨守成规,继续在旧有的范式中精雕细刻,不断蕴积力量,等待理论革命的到来;或者摆脱旧范式的束缚,跳出既定的问题域,对理论本身来一翻彻头彻尾的审视乃致批判进而推进理论的发展,这是两种不同的选择(前者是库恩式的,后者是波普式的),是关系到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正是因为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不满,引发了人们专辟一隅,讨论社会学的元研究与元理论问题。与此有关,诸如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社会学理论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在元社会学理论的讨论中占有核心的位置。然而,这仅仅是诸多社会学元理论主要解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本身并不能回答社会学元理论自身又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它的功能如何?我们知道,社会学的元理论是关于社会学理论的理论,其功能在于为社会学理论"立法",这就决定了社会学元理论的性质。

  社会学的元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区别就在于社会学理论是关于社会世界的理论化,社会学的元理论则是关于社会世界理论的理论化。依据最终结果的差异,瑞泽尔(G.Ritzer)将社会学的元理论化划分为三个分支:一是作为获得对理论更深刻理解手段的元理论化(Mu),即努力发展既存社会学理论的潜在结构;二是作为理论发展之前奏的元理论化(Mp),即研究理论是为了产生新的理论;三是作为中心观点之来源的元理论化(Mo),即研究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产生一种成为部分或全部社会学理论之中心的观点。所有这三个分支都将既存的社会学理论作为其研究题材,并反思性地考察这些理论。而且,社会学的元理论化已完成了元研究的整个程序:开始于描述性考察既存理论的潜在结构(Mu),进入到对症探索未来理论发展的新方向(Mo),然后终结于实际建构新的社会学理论(Mp)。Mu是Mo的前提,而Mo则是Mp的先决条件。[17]

  社会学元理论化问题的提出是因为人们对现有社会学理论的不满,因此,它是对现有社会学理论危机的反思结果。而社会学理论之所以遭致批评,恰恰在于其缺乏实践的根基。社会学的实践性天然地决定了社会学理论的经验性。没有经验基础的社会学理论只能是臆想。社会学元理论化的根本目的不是别的,而正是使社会学理论更具社会合理性,也就是说,社会学理论对社会现实而言,是有充分理由的,而不是凭空捏造。社会学的元理论虽然以社会学理论为对象,但它所面对的实践问题一点也不比社会学理论少。[18]社会学元理论化不是纯粹对社会学理论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因为逻辑推理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它可以告诉你不是什么,但不能告诉你应该是什么,而社会学元理论化的任务正在于指出社会学理论应该是什么,这就需要有经验前提,尤其需要对理论主体加以观照。[19]但是,倘若观照的对象只停于理论主体,而无视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那就很难从根本上为社会学理论"立法"。[20]当今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促使了社会实践的不断变化,社会学理论如果无法在实践层面上继续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那么,它就必然会失去根基,从而出现根本性危机。

  如果说社会学理论旨在反思社会实践主体及其共同体的行为的话,那么社会学元理论化则旨在反思社会学理论主体及其共同体的行为。如果说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同时经受实践的检验的话,那么社会学元理论化则来源于理论,并指导理论,同时接受理论的检验。顺推下去,社会学元理论以理论为中介,进而与社会实践发生关系,并最终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回应。这样一来,社会学元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就昭然若揭了。那么,用于指导实践的方法论与用于指导理论的方法论有何差异呢?倘若两种方法论本是同一概念,那单列出的意义就值得怀疑。不过,事实并非如此。社会学理论的直接功能在于为实践"立法"。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一个价值存在物,人之存在有别于它物,就在于人的价值存在及其价值属性。因此,人选择什么,如何选择,这无疑与人的世界观有关。正如一直把自己的社会学研究界定为"社会学的社会学"的美国社会学家古尔德纳(A.Gouldner)曾经指出的,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受到了理论家的个人生活经验以及个人的价值判断的强烈影响,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21]当社会实践展开的时候,事实上是在为人们展现一种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是由社会实践的主体所持有的。如果说社会学理论因为实践的价值相涉而归属实践理性的话,那么,社会学的元理论化则落于纯粹理性的分析,是"形式分析",即"一种语言层面的分析"。它以理论主体的行为为对象,通过语言分析指陈理论的矛盾,并宣布理论的合理或破产。但从社会学元理论本身来看,并不能推出社会学理论的形式,更不能推出社会学理论的价值内容。在探寻社会学理论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社会学的元理论研究与科学哲学同流,而在对社会学理论的语义分析上,它又与语言哲学合道。通过语言分析,社会学的元理论化可以揭示哪些问题是伪问题,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但它并不能给出问题的解答。[22]

  由此看来,通过对社会学元研究和元理论化的分析,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可能会更精致、更切实、更具有连贯性,但关于社会实践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社会学的元理论化不能给出更多的信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理论的方法论特质与社会学元理论的方法论特质之间的差异才显现出来。的确,元社会学从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思考的可能性,引导我们去作认识论的研究,去寻找能让我们和自我保持距离的元观点。它向我们展示的是思想的必要性,而不只是简单地实行一些现成的方法论原则。社会学必须了解自己,因为社会学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是干预社会的事物,因此也是一种社会的事实。[23]但是这种对自我的认识却遇到了一种逻辑上的困难,那就是其内部本身无法包括有解释自己、证实自己或澄清自己的手段,这就必须考虑用一种元系统(即元社会学)来完成上述使命,但这种元系统也不是完全脱离社会实践而进行所谓的纯理论之理论研究的。社会学元理论化只是一种方法论,而社会学理论既是方法论,又是世界观,是社会学者对社会现实的直观反映。然而,在社会学中,社会学学科的危机最初被归于理论建构中方法论的问题,只是当改善后的理论建构技术在产生所期望的理论中再次失败后,社会学家们才开始超越方法论去寻找解释,即将社会学的学科问题与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变化联系起来。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元分析摧毁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珍贵意象,结果引发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学范式地位的争议,而这一争议最终发展成为对社会学整个的方法、理论和分析进行大规模地元分析考察。[24]其实,实证主义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和批判主义社会学尽管在理论观点和研究取向上表现出了许多本质性的不同,但从元理论层面来看,它们却具有相当的同一性,都来源于笛卡尔的单向思维方式,都预设了主客二元论模式。[25]因此,社会学元理论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分辨社会学不同传统之间的虚假争议,透过其表面的分歧,发现隐藏在社会学内部危机的真正根源。但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及其共同体行为的一种反映,社会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应当与社会实践保持一定的适当性,一旦社会实践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学理论赖以生存的基础便会发生动摇,其内在变革的动因也便会由此而产生。
注释:

[1]"次级研究"是与"初级研究"相对应的概念,初级研究是直接分析一定的社会现象,而次级研究则是对分析社会现象的研究进行研究。
[2]Ritzer,G.,1996,p.622.
[3]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元研究是从希尔伯特的元数学开始的,后逐渐扩展到元物理学、元哲学、元逻辑学、元社会学。在形形色色的元研究中,基本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一种是元数学、元伦理学、元哲学的研究范式,注重对自身理论的逻辑论证和语言分析;另一种就是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4][美]保罗·汉利·弗飞,1990。
[5]Pilkington,A.,1997.
[6]Ritzer,G.,1975.
[7]Gouldner,AlvinW.,1970.
[8]文军,2000。
[9][法]艾德加·莫兰,2001,第43页。
[10]Mouzelis,N.,1995.
[11]DonaldW.Fiske&RichardA.Shweder(eds.),1986.
[12]Taylor,S(ed.),1999,pp.14-16
[13]Ritzer,G.,1996,p.632.
[14]Ritzer,G.,1996,p.633.
[15]Ritzer,G.,1996,p.633.
[16][美]赵单阳,1993。
[17]Ritzer,G.,1996,pp.622-627
[18]必须指出的是,当代西方社会学中有关元理论层面的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是有关社会学理论结构的问题(如对"个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预设等),而较少触及实质和经验世界现象上的假设,这也正是它遭受各方严厉批判的主要原因。其实,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中,除了有抽象的形式层面的预设外,也蕴含了具有经验内容的人性观、社会观等假设。
[19]布迪厄曾经指出,社会学的社会学研究,从其最具体的形式来看,体现为对社会学家的社会学分析,这种分析可以探讨他的科研项目,他的宏图大业,他的失败挫折,他的勇往直前等等。这并不是什么闲情逸致,也不是什么顾影自怜的奢侈之想。相反,它能够使您自觉地意识到各种性情倾向,各种与您的社会出身、学术背景、性别归属维系在一起的性情倾向。参见:[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页。
[20]周作宇,1997。
[21]Gouldner,A.W.,1970.
[22]哲学研究通常被定义为对一定现象之性质的本体论问题和认识其性质之方式的认识论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是如此抽象,以致于常常不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讨论和检验。而社会学的元理论研究既提出抽象问题,又提出具体问题。因此,元理论研究不一定是抽象的。例如,被元理论化的社会学既存理论的潜在结构完全是一个事实问题,同其它事实问题一样,它是可以观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所证实的。
[23][法]艾德加·莫兰著,2001,第23页。
[24][美]赵单阳,1993。
[25]文军,2002。

参考文献:
1、DonaldW.Fiske&RichardA.Shweder(eds.),1986,MetatheoryinSocialScience:PluralismandSubjectivities,Chicago:UniversityifChicagoPress.
2、Giddens,A.,1993,NewRulesofSociologicalMethod:APositiveCritiqueofInterpretativeSociologies,Cambridge:PolityPress.
3、Gouldner,AlvinW.,1970,TheComingCrisisofWesternSociology,NewYork:BasicBooks.
4、Mouzelis,N.,1995,TheSociologicalTheory:WhatWentWrong?NewYork:Routledge.
5、Owen,D.,1997,SociologyafterPostmodernism,London:Sage.
6、Pilkington,A.,1997,"IsSociologyDead?",SociologyReview,Vol.6,No.4.
7、Ritzer,G.,1975,Sociology:AMultipleParadigmScience,Boston:AllynandBacon.
8、Ritzer,G.,1996,"SociologicalMetatheorizingandAMetatheoreticalSchemaforAnalyzingSociologicalTheory",inRitzer,G.,SociologicalTheory,NewYork:McGraw-Hill.

9、Taylor,S(ed.),1999,Sociology:IssuesandDebates,London:MacmillanPress.
10、[法]艾德加·莫兰,2001,《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
11、[美]保罗·汉利·弗飞,1990,"社会学科学与价值问题",载《国外社会学》,第3期。
1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1998,《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局出版社。
13、文军,2000,"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学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载《社会科学研究》,第5期。
14、文军,2002,"论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规则",载《学术论坛》,第6期。
15、[美]赵单阳,1993,"当代西方社会学中的元研究",载《国外社会科学情况》,第2期。
16、周作宇,1997,"元教育理论及其危险",载《教育研究》,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