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知识迁移及促进知识迁移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25
/ 2

[摘要]所谓迁移,学习心理学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代写论文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本文对知识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简单介绍并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促进知识迁移的方法。
  [关键词]知识迁移 英语教学 方法
  
  一、引言
  
  目前,知识迁移成了中国教育界十分重视的课题,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所谓迁移,学习心理学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二、迁移理论研究简介
  
  1.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共同因素说,概括化理论以及关系理论。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古老的迁移理论,来自于官能心理学。它认为人类的心理是由不同的官能形成的,通过对人的心理官能进行训练,可以使该官能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迁移。共同因素说是由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吴伟士指出,强调各种学习之间具有共同成分或共同因素,才会产生迁移。
  概括化理论由心理学家贾德(C.H. Judd)提出,认为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是迁移的关键,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系理论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苟勒提出,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领悟两种学习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结果。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对概括理论的一种补充。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根本。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有助于迁移。
  建构主义的理论学派,认为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为了促使学生在新条件下应用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者们提出了一些教学理论,如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式教学以及认知灵活性理论等。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各种实际情境中从多种角度反复应用知识。
  2.迁移的种类
  迁移的种类按其效果来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即为正迁移。两种学习间干扰作用则是负迁移;按迁移的顺序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学习英语句法结构,有时也会受到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而产生顺向负迁移。例如,在翻译“我们明天去上学。”的句子时,有的学生错误地译成: We tomorrow go to school.“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说明了大量的阅读,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阅读学习对写作能力提高产生顺向正迁移,此种说法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
  
  三、促进知识迁移的方法
  
  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迁移的发生却不是自动的,它需要我们创设条件,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记忆与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1.创设多种促进知识的迁移条件
  (1)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提供给学生引导性知识,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联系点或者促进对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辨别。例如,在讲解过去进行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复习现在进行时,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时态的异同后,学生对过去进行时掌握就比较容易。
  (2)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有关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内容时,能充分利用奥苏伯尔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两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合理而牢固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

 (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也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例如,英语语法知识讲解,这些概念抽象程度高。因为知识越抽象,其潜在的应用范围(逻辑处延)就越大,适用范围就越广泛,迁移效果就越明显。
  (4)定势也称心向,也是影响知识迁移的条件。定势的作用有双重性。对知识迁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例如,学生在翻译“他们在教室”句子时,受汉语的负迁移的影响,容易译成“They in the classroom.”而英语则必须要有表示存在的be动词are。正确译文是:“They are in the classroom.”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作用,克服消极的定势,提高迁移的效果。
  (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所学材料细节,对新材料从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感知,对其进行深加工。例如,学生对英语时态方面的知识理解的透彻,学得扎实,在学被动语态时就比较容易。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应采取多元视角,多方面有益吸收,多种方法结合。人是发展变化的,方法也必须变化,原来有效的方法。如果永不变化,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成为无效的方法。知识迁移离不开主体——人的参与,知识学习离不开主体的主动建构。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激发起来,那么,所学的知识迁移就无从谈起。况且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可利用的一面。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多种方法结合、培养学生多种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课内、课外结合培养迁移能力
  Prenzel与Mandl认为,知识的建构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范围的建构,知识的抽象水平与心理上的应用范围共同决定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也就是说“知识的意义与其应用范围是二位一体的,理解知识的意义必须离不开对知识的应用。知识被应用的越多,越多样化,知识的逻辑外延就越多变为心理外延,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就变得越深刻,也就越能灵活地应用知识。”对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因此,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多情境、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如课堂提问、讨论、练习、作业等。要让学生在各种接近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从多种角度反复运用知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保持效果,促进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应用还与社会情境相联系,使学生与社会生活直接接触,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赋予知识以生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增长见识,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
  4.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手段,促进知识迁移
  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匮乏,成为知识迁移的最大障碍,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为知识迁移提供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广阔空间,任何人只要掌握该方面的操作规程可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教室所不能提供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可以模拟现实情境,易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新知识的理想境界,使知识能更有效获得广泛迁移。
  
  四、结束语
  
  知识掌握是知识运用的前提,知识应用是知识掌握的归宿。知识掌握是学习者单向的内化建构,而知识运用是逆向外化于物。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