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23
/ 2
内容摘要: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出现了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失衡的状况。中国设计艺术教育正面临着专业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教学体系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缺乏科学性、完整性。现在有必要冷静理智地认清中国设计教育的现实,重新理清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的思路、专业设置、设计院校布局,在办学模式与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产业相适应,使设计教育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关 键 词:艺术设计教育 中国制造业 专业设置 设计教育体系
  
  一、引言
  
  人类社会形成以来,教育对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然而,科技作为一种资源,要转化成为可供人们使用的物质形态,则必须以设计为媒介、载体。设计不仅是使科学技术物化的载体,尤其是使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同时,设计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作为商品高附加值的方法,作为企业体的管理手段,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设计既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作为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艺术设计教育,就不能不为我们所关注、研究。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逐渐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 90年代末期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的策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膨胀,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特别突出,而且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
  
  二、 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制造产业需求的失衡
  
  在制造业经历了跨越性发展阶段并实现工业产值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失衡的状况。起步不久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正在以不成熟的设计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中国的现代产业提供着滞后的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此庞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迄今中国仍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汽车设计大师、家电设计大师、服装设计大师、玩具设计大师等。
  中国当代的设计教育步入了一个十字路口,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和社会产业对高等设计专业高要求间的差距日渐明显。一方面是中国设计人才匮乏,同时设计专业学生分配难,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是国内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沿用传统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方式,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产业需求结合的特点。这反映出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终端之间的矛盾,也说明了设计教育与中国制造产业的衔接出现偏差。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来解决未来中国制造产业的需求。
  中国的设计教育与中国制造产业的需求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在于设计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必须优化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地区结构。人才培养必须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制造产业的需求为主要目标,尤其要与国际接轨。目前的设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产业需求终端之间存在错位,教育部门并不很清楚社会产业领域所需人才,最后用人单位往往要负担额外的职业教育成本。对于这个问题,柳冠中先生给予了非常深刻的评述:“与设计教育的不良性过渡所形成对照的是设计产业的幼小或畸形。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的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的生产着,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
  
  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问题反思
  
  中国目前设计艺术教育正面临着专业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的混乱局面。国内院校排课的方式是按现有师资来安排具体课程,并非按照逻辑、结构的需求安排,因而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艺术设计”学科,因专业方向少,与日益发展的制造产业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相适应。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拉不开距离,形不成优势互补和凸显各自特点。这种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规范的状况,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家具、玩具、珠宝首饰、陶瓷、玻璃制造与出口大国,但是这些制造产业急需的设计专业在国家的“艺术设计”学科目录中都没有一席之地。相比之下,反而在欧洲发达国家的设计大学中,仍然在继续保留这些专业,并且发展成为具有硕士与博士学历层次、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设计专业教育,成为国家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陶瓷制品为例,英国、北欧的陶瓷玻璃制品占领了全球所有高端产品的市场,作为陶瓷的故乡,现在中国市场上的高档日用陶瓷玻璃几乎被日本、韩国、英国的产品一统天下。而中国本来已经具有很雄厚学术与技术基础的陶瓷设计教育,包括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系、中国美术学院陶瓷系,却在90年代的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中取消或者削弱了陶瓷设计专业,在高端日用陶瓷产品市场失去的同时,中国的陶瓷设计教育在朝“陶艺”的方向发展。在办学目标与学科建设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申报硕士点与博士点。而真正的设计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的状态中。加强理论课、选修课、理工科课程的教育,重视交叉学科的教育,是我国设计教育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特别是要注重设计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设备的改进。

  在设计教育体制方面,中国的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源于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近一个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虽然曾经在民国时期和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这种“引进”并没有真正植入我国制造产业、教育体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深层,而只是悬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设计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从师资结构到学生素质,长期以来“重艺轻技”,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的目的混淆,二者相互汲取、结合及朝向各自目标转化的力度不够,很多设计院校的设计基础课基本上与美术基础课无二。中国“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中国设计教育在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
  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就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
  
  四、结语
  
  我们有必要冷静理智地认清中国设计教育的现实,重新理清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的思路,重新思考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设置,重新思考中国设计院校布局,在办学模式与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产业相适应的背景下,重构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使设计教育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今天,社会价值趋向正在摆脱过去由能源、物质和标准化所支配的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知识、文化环境的后工业社会。顺应这一趋势,关于设计教育目标方向,应超越昔日以工业与企业为主的物质经济和竞争逻辑为基点的教育,而投向重视知识价值为基础的精神与物质、多样性与整体性和人文与社会环境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系方面,未来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社会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价值。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把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实验、研究、开发为中心,促进教育水平的高级化。这意味着大学同企业之间的桎梏将逐渐瓦解并走向融合;大学将担当起风险经营的先锋角色;设计教育方向的很大比重,应置于开拓总体性视野,使研究、知识、创新、经营相互联结起来。
  中国的设计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更应该重视设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关键环节的构建,使中国从世界的“工厂”进一步成为兼有设计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贸易服务中心等多功能的世界制造业基地。我们正置身于设计教育的严重滞后与制造产业发展迅速的矛盾与冲突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对中国设计教育反思,充分认识到现代设计教育是打造中国制造强国的原动力,只有从源头上去构建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创新人才,积极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才能在21世纪实现中国制造产业的真正崛起与腾飞。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
  [2]潘鲁生.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