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社会主义实践历史揭秘(之二)4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8
/ 4
就是整个俄国国家中和俄国全部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基本条件。

(《列宁选集》第1卷第768页)
1910年,俄国有一个统计,全国的农业机械几乎等于零,全国有1000万架木犁,2500万个木耙,而最先进的农具是420万架铁犁和近50万个铁耙。总之,社会主义的一切条件都不具备。
1934年,是斯大林宣布苏联完全具备了社会主义的条件,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并又进行了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之后的一年,斯大林在第17次党代会上作了题为《苏联国民经济的继续高涨的内部状态》的联共(布)中央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公布的当年的农业机械化的情况如下:

集体农庄 农业机器站 总 数

庄 数(千个) 224.5 拥 有 拖拉机(千台) 81.8 122.3 201.1
拥 有 康拜因(千架) 13.5 11.5 25
拥有复式打谷机(千架) 8 50 58
拥 有载重汽车(千辆) 10.9 13.5 24.4
拥 有轻便汽车(千辆) 1.39 2 2.89

从表中可以看出,约3个农庄才有一台拖拉机。一个县也就几台。当时苏联农作物耕种面积129.7百万公倾,平均约1600公倾耕地上才有一台拖拉机,其它的机械就更少。
报告还指出,全国集体农庄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65%,也就是说有35%的农户还是个体小生产者。而在以后的岁月,苏联在农业发展水平上一直是徘徊不前,很多情况下都是靠从国外进口粮食来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到了临近解体的时候,连人民吃饭都困难重重,商店里连面包都没有卖的,苏联人当然也就没有完成他们的历史任务——农业的工业化。

(二) 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是唯心主义理论

在开展这个论题前要特别提出的是,为了看出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内在的主观的先验的唯心主义错误,我们就必须不厌其烦地对照原来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将要一次又一次地回复到老祖宗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去重温他们的教诲,看老祖宗到底是怎么说的,苏联社会主义在运用中在哪些方面背离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果我们以为自己过去学习过这些理论,就不愿去重温革命老祖宗的教诲,还是凭自己的主观印象,用所谓的马列主义理论而实质上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方法去思索,判断,结果还是象我们前面说的,用错误的理论来分析错误本身。其结果只能是“以其昏昏,使已昏昏”,我们就无法看清苏联社会主义的错误。
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原理这个根本内核,不从客观外界条件出发,在不具备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社会状态中,凭人的特别是领袖人物的主观意志,形式主义地强行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是用精神社会主义来建造物质社会主义的理论。
苏联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社会历史形态。它有着社会主义以致于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因素。但还没有具备实现社会主义以致共产主义的历史物质条件。
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唯心主义思维现象。它与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有质的区别。如果说,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是是自觉的唯心主义和不自觉的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物,那么,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自觉的唯物主义和不自觉的唯心主义的对立统一物。

1、体现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唯心主义外在特征是它的自我封闭
在理论学术界,由于受其理论的片面性、不科学性,和主观意志性局限,它不允许也不敢让并以高压政策压制不同意见存在和发表,大搞一言堂,实行封闭式发展。宣称自己的一切都是马克思主义,与自己不同的东西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就是这个理论的不彻底性和谬误性的表现,说明它经不起挑战和驳斥,它不自觉的唯心主义,使它无法意识自己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本质错误,不具备马克思主义战无不胜的功能。
在社会实践中,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是一种自我的、精神的、封闭的、形式主义的和作茧自缚的社会主义政治形式。认为贫穷落后的苏联不需要资产阶级的先进技术也可以依靠无产阶级和穷苦大众自身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以至于共产主义可以在苏联单独一国取得胜利。

2、体现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唯心主义思辨方式是它的形而上学意识 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不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就是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因此社会主义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在任何地方只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就一定会胜利。
阶级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资产阶级和所有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者都是历史的赘物和垃圾,都是反动腐朽一无是处的阶级,它们的世界观是唯心的,它的一切都是坏的,任何时候都必须打倒和消灭。“恨屋及鸟”,因为资产阶级先进和富有,所以先进和富有就是反动和腐朽的标志。……它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来认识和评价资产阶级及其在历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进步作用。他们没有从苏联还没有具备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这个客观实际出发,实施与苏联落后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不懂得也不情愿在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还能促进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的时候,利用“反动、腐朽、落后”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和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所具有的优势来发展生产和经济,他们错误地把资本主义还处在发展初期、生产力还不先进、各方面还十分脆弱看作是消灭资本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大好时机。它甚至可笑地提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口号。他们企图以建造柏林墙这样愚笨的办法来封闭社会主义以防止和阻挡资本主义的复辟。他们从来不曾思考:既然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反动的腐朽的和落后的资本主义就无法在社会主义社会复辟,也就根本不必耽心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复辟;如果资本主义能在一个社会复辟,那么这个资本主义在优越性上就要胜过这个社会。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不是马克思主义所定义的远比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以及它的历史终结,都是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能人为地防止和阻挠的。阻挠它就是阻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产党人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客观规律,并且极积主动地去掌握和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擅长发展落后经济这一优势,以比资产阶级政党更科学的方法,更合理的环境,更快的速度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完成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物质基础。

把必须是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与资产阶级对立统一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地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看成为一个不需要资产阶级就可以组织起来和独立存在的先进阶级;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是先进阶级,它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它的一切都是好的。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依靠了它们,革命就会胜利,社会就可以进步,时代就会前进;而又爱屋及乌(注意,不是鸟,而是乌鸦),因为无产阶级贫穷和落后,所以贫穷和落后就是无产阶级优秀本色,贫穷落后的人就是无产阶级的依靠对象。
3、体现苏联社会主义唯心主义行为方式是它的教条主义
回顾20世纪的历史,重读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教科书,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么一个问题,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对先进资本主义发展情形的论述为基础,来作苏俄落后的资本主义的结论。错误认为俄国资本主义也进入帝国主义的最高阶段,从而错误套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把本来正确的无产阶级十月革命硬冠以社会主义的头衔,并在物质条件并不具备的苏联强行实施社会主义;他们也不注意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对待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他们对20世纪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评价是静止的甚至带有阶级偏见的。由此而累及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和发展;他们把经他们的“实践”所验证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当成了圣经和教条加以信奉和背诵,并强加于他国。
苏联社会主义不仅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教条主义,而且它还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有特色的教条主义。它在不顾客观条件死搬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的同时,却还一本正经地严厉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反对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苏联实施社会主义的人攻击为教条主义。
先进理论只有在指导和解决与它有着互为依存,互为表里、有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实践时,才能与所指导的实践互为促进。必须从社会的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来决定理论的运用,不能运用客观实际条件不具备的理论,与客观实际没有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的理论,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先进理论固然可以指导和解决落后的实践,但却不能因为它是先进就不加区分地用于解决任何落后的实践。就象我们不能因为计算机是先进技术。我们就要农民在麦地里改种计算机芯片一样。

4、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唯心主义基本错误:主观臆断时代特征
苏联的创始人列宁,对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的把握无疑是正确的,他和其他革命者一起,成功地举行了十月革命。但是,他们答错了另外两道题:题一是在对整个世界和时代的判断上,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它的最高阶段垄断、腐朽和垂死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由于这一基本出发点的错误,从而导致了从这一基本出发点出发的整个实践和理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错误。而至今实际上资本主义并未进入国家垄断,没有垂死,也没有腐朽,仍还在朝气蓬勃地前进;题二是对苏联十月革命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的确认上,认为沙俄资本主义在1905年以前是落后的,但自1905年到1917年有很大发展,“于是俄国资本主义就愈益变成垄断的、帝国主义的资本主义了”这就是苏联党的权威教材《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出版社1975年5月版)在第110页对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主观臆断的最后结论。
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110页的后面几行这么写着:

虽然俄国当时(指1905—1917年间。作者注在工业方面已有了若干进步,但它同西欧相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并且是个依赖于外国资本家的国家。当时俄国还不能生产机器和机床,它们都是从国外进口。当时俄国还没有汽车工业,还没有化学工业,还不能生产矿质肥料。在武器制造方面,俄国也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落后。
列宁指出俄国金属消费很低是俄国落后的标志时写道:
俄国自农奴获得解放后的半个世纪内(1861—1911年。本作者注),铁的消费增加了四倍,但是俄国仍然是一个难以置信空前落后、贫穷和半封建的国家,它所装备的现代生产工具比英国少四分之三,比德国少五分之四,比美国少十分之九。(《列宁全集》俄文第3版第16卷第543页)

可在110页这段话的上面却是这么下的结论

革命(指1905年的工人大罢工。本作者注以后,资产阶级托拉斯和辛迪加的数量更多,大银行的数目也日渐增多,它们在工业中的作用愈益增长。流入俄国的外国资本有增无已。于是俄国资本主义就愈益变成垄断的、帝国主义的资本主义了。

1905—1917年,前后不过13年时间,而这13年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呢?
这13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也有明确的记载:

13年前的三年,即1900—1903年,俄国经济危机;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死伤几十万人马、损失惨重;1904—1907年,第一次革命时期,工人罢工和武装起义,自此运动不断;1914—1917年,这4年则是沙皇和俄国资产阶级最后与工人士兵搏斗和挣扎的岁月……

资本主义何谈发展和前进?

一个“难以置信空前落后、贫穷和半封建的国家,它所装备的现代生产工具比英国少四分之三,比德国少五分之四,比美国少十分之九”的国家,就是连日连夜不停地干,13年也干不出一个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来。
充其量,俄国不过一个半封建帝国。
那么,苏联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要这么不切实际但却又是近乎神圣地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编造出这个俄国的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神话来呢?
目的就是一个,苏联领导者们要为自己把苏联推进到社会主义制造出理论依据,以便能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理论与之衔接和吻合起来。
而以这么一个虚假的历史作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难道还不是一个唯心的社会主义,难道还值得我们去信赖,依靠和维护它吗?

5、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唯心主义基本错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实用主义取舍 苏联社会主义在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时候、不自觉地把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了实用主义的舍弃。在理论上,他们对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很关键的很重要的东西但却被他们认为是不重要或者是可以不要而进行了淡化处理,而对一些他们认为很关键的很重要的东西便脱离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联系突出地加以大肆宣扬;在实践中,他们对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成熟情况下才能实施的东西,出于对革命理想的热切追求而在社会条件还不成熟情况下过早地实施。他们也承认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里,物质是决定的因素。但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却颠倒了物质和精神二者的辩证关系,把精神和主观意志摆到了第一性,用精神来决定物质,以领袖们的良好主观愿望为转移,把马克思主义里面所有关于精神可以变为物质的论述统统都挖掘了出来进行大肆宣传和发挥。强调可以用优越的社会主制度来调动劳动人民和农民阶级(《苏联通史》语)的革命积极性,从面创造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他们把理论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的原理,搬来作为在苏联脱离客观实际实施社会主义的“科学依据”。并称之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语)。他们把脱离苏联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际进入社会主义,说成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6、苏联社会主义从客观上因袭了民粹派的错误历史命题
在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实质上不是苏联共产党人的首倡。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的赫尔岑(1812—1870),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等俄国思想家,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和大工业在俄国的发展,认为处于带有原始共产主义集体性质的封建村社之中的俄国,具有建立新社会制度的社会基础。在新制度下,这种原始村社可以上升到社会主义。认为俄国的农民比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更先进,具有天然的社会主义发展条件,主张依靠农民进行这个革命。他相信,俄国人可以发动一次革命,就可以使他们能够越过工业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以解放了的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自由社会。
恩格斯1875年4月《流亡者文献》的第五部分“论俄国的社会问题”驳斥俄国民粹主义者特卡乔夫关于保持着俄国村社土地制度的俄国可以直接进入它的高级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论点。在分析的俄国村社所有制的发展历史后恩格斯指出:

革命(指特卡乔夫说的俄国只要在三四个地方发动起义,革命就会成功)既然是这样难以置信的容易,那么为什么俄国没有很早就实现了革命,为什么人民还没有获得解放,为什么俄国还没有变成模范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简直是无法理解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26页)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也指出了民粹派的基本错误:

民粹派并不认为工人阶级是革命中的先进阶级。他们妄想不要无产阶级而达到社会主义。他们认为知识分子所领导的农民以及他们视为社会主义萌芽和基础的农民公社,是主要的革命力量。

(中国人民出版社1975年5月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12页)
苏联共产党虽然对民粹派进行了批判和嘲笑,而且在斗争的策略上也超越了民粹派,坚决地抛弃了民粹派以农民为依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革命方式,以马克思主义依靠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理论来作为自己的指导方针,在革命斗争中依靠了无产阶级。但是,距民粹派用炸弹炸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3月1日)仅仅30年的俄国,其总体生产力水平仍然没有大的改变,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小农国家。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社会主义者,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更为后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苏联经济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认为“列宁在力争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和成立民主共和国时,丝毫没有想停留在民主阶段上,把革命限制在最多完成资产阶级民主性的任务这个范围之内。恰恰相反,列宁认为民主任务一完成,无产阶级和其他被剥削群众争取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马上就应开始……然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出版社1975年5月1日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81页)。
不顾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在带着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五的工人进入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带着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几的农民大军组成的集体农庄(实质上就是民粹派鼎力推崇的的农村公社),绕过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向社会主义豪迈前进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在苏联一个国家内胜利”的思想的再版,就是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不须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提高,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民粹派思想,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仍然钻进了民粹派早先做过的茧套之中。


(三) 对苏联社会主义成就的理解

苏联社会主义在二战前曾经创造出了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超过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速度。而在五十年代达到了与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的空前强盛。它在某些科学领域特别是航天科学领域,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面……怎么来理解这些进步与成就?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具有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前进的、具有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的社会,因而也就是不可战胜特别是不会被资本主义所战胜的社会,是能够在经济上进行持续快速发展的社会。苏联社会主义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仅凭它不能自始至终保持持续发展这一基本事实说明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1.沙皇俄国到苏联的社会主义,毕竟是用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落后的社会制度,旧的生产关系被砸碎了,从封建落后的枷锁里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广大的劳动人民,一下子进入到一个比过去的确是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度,人民的思想都为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光辉所吸引,为共产党执政初期朴实的作风所感染。与此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对自己理想的追求所驱使,但这种追求不是一种理性的追求,而是一种历史大事变、大裂变,象铀235裂变引起的原子弹爆炸那种情形,人们被一种膨胀的幻觉和热情所充盈,已经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判别周围的事物,情不自禁地、身不由已地卷入和被卷入由你我他互相辐射所产生的恶性循环的热浪之中,并为之而献身。人民群众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而使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速度。由此而带来的苏联前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毕竟是一种为人民谋幸福的制度,而不是一种反动的制度。而只是方式方法上的不当。所以,它还能从在一定阶段的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和生产的发展。

2.领袖们在人民中的崇高威望使人民由衷地拥护和跟随他们。列宁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没有象沙皇一样为家族世袭,他们没有把国家的财产据为已有,他们大部分人严于律已,克已奉公。他们的家族成员不仅在革命前为了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而在革命胜利后,很多人仍然没有享受特权,甚至仍然为国家和人民,为了在台上的亲人做出了牺牲和贡献。列宁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的卓越贡献,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全国人民以至全世界人民都产生出了无比的敬仰。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了二战的胜利,胜利的鼓舞和斯大林本人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加加重了人们对斯大林的迷信。使得人们对斯大林产生了由衷的依赖和信仰,当然也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建设充满了必胜信心和心甘情愿跟斯大林走的热情。这种信心和热情,被扩大和延续到斯大林逝世之后,随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人们才开始逐渐失去这种信心和热情,其理智才慢慢地开始冷却,才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这也是苏联人民的思想意识还没有上升到每个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对英雄的崇拜逐渐淡化的先进社会主义阶段,还停留在中世纪英雄时代的阴影之中的证明。

3.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苦难,战后世界人民总的思想趋向是渴望安定和平,渴望经济发展。经历国内外长期战乱的苏联人民的这种心情更加迫切。这是也苏联之所以取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4.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奠定了苏联经济恢复的坚实基础,斯大林虽然在1928年4月宣布结束新经济政策,但作为新经济政策的实际结果和实际行为,一直在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苏联经济在二战前就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而这一短暂的成就之后的近10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