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报表分析(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27
/ 2
 2、根据有关指标计算各项流动性比率和企业资产负债率,了解企业对各类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
  通过计算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可以了解到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说来这两个比率越大,短期债权人的利益就越有保障。为稳妥起见,最好还应结合计算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对企业流动资产流动质量进行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在1年内的周转次数,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强、应收账款的质量越好。而存货周转率则反映企业在1年内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实现的营业循环次数。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的生产周期越短、产品越适销对路。由此可见,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速度,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分析对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进行相应的修正,就可以对企业流动资产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做出更准确的判断。用“负债总额”除以“全部资产总额”所求得的资产负债率,也可以考察企业偿债能力状况。该比率越大,表明长期债权人的风险越大。
  
  3、对各类资产性项目进行分析,借此对企业财务质量做出基本性判断
  查看企业待处理性项目,具体包括“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和“固定资产清理”三个项目,通常,在会计报表编制日,这三个项目的数额通常为零。如果它们的数额较大,则通常表明企业存在虚列资产、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之嫌,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4、了解企业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借此对企业损益核算的可靠性做出推断
  应根据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并结合对“现金流量表”附注部分所披露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摊销”项目的数额,分别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项目的年初与年末的平均余额相比较,对企业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如果所计算出的各类摊销性资产的摊销率大大低于会计政策所规定的摊销率,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虚增资产和利润的情况。
 三、利润表分析
  
  1、分析利润的结构组成
  其方法是:看主营业务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例。通过“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利润总额”相比较,基本可以判断企业获利能力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只有企业的“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大时,企业的获利能力才较稳定、可靠。而“投资收益”反映的是建立在资本运营前提下的产业或产品结构的调整情况及其相应的获利能力。通过三项期间费用与“主营业务利润”比较。可分别了解到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融资业务的合理性,企业减耗增效的潜力。
  
  2、了解上市公司利润情况
  为了精心维护、营造“壳资源”,一些上市公司的地方政府或其母公司,通过政府补贴或关联交易的方式提高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以确保上市公司的配股能力,进而不断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强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毕竟是不稳定、不可靠的。对此,企业的股东或潜在股东应予以相应的关注。中国证监会已经要求上市公司单独披露“非经常性损益”,旨在将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产生的一次性资产处置损益摆在明处,以期引起报表阅读者的注意。这样,我们通过查看企业的“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会计报表附注就可以了解到这些相关情况。
  
  四、财务报表附注分析
  
  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补充,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上市公司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等内容,这些特殊的会计事项往往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投资者对被投资方的非会计与会计事项应该引起足够的敏感,比如,管理层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更换、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关联方交易、特殊事件的发生;意外收益、收益的增长快于销售的增长、企业刚好或勉强满足报表外部使用者(投资者)对收益的期望、税收报告和财务报告中费用的不一致、在会计年度的最后一季的会计大幅度调整等等。若某公司的盈利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且远远高于竞争对手,则要找到其竞争优势,如在一定领域或地区内自然垄断、拥有能够保护产品价格的专利、发现或拥有低成本的自然资源等等。如果找不到这些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竞争优势,则其盈利能力、特别是收益质量必有嫌疑。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CPA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p66-67。
  [2] 周浪波、杨琼:会计利润的质量特征探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2.p34-35。
  [3] 李东平:大股东控制、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p10。
  [4] 汝莹:收益及其质量的内涵演进与量化指标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p20-23。

  [5] 颜丽:我国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p11-16。
  [6] 张静瑜:我国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p18-25。
  [7] 方红星: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p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