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话语分析二十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9
/ 6
提要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追踪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
特征。同时对一些理论新问题的不同看法,诸如话语分析和其他学科的划界、话语分析的探究对象、探究领域等
,也作了介绍和归纳。本文还着重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学科近些年探究的新动向。
摘要: 话语分析、篇章
1. 历史背景
1952年,Zellig 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
e杂志上。此后,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探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性的探究。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
有喜好,这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由Halliday(1961)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
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美国,Hymes(1964)编的Languagein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问世,书中已经注重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
形式”等课题的探究。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探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他和他的追随者对土著
语中叙述体的探究一直和话语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段时间的探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征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探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
大。
2. 形成和发展
2.1. 形成阶段
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从事话语探究的学者越来越多,探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
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
2.1.1. 大量论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现
这段时期,探究话语的论文大量出现,专著和论文集也出了几十部。探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摘要:reference
(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 and comment(话题和述题),co
hesion and 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substitution(替换)等等。
有影响的论文集有摘要:Studies in Text Grammar(篇章语法探究,Petofi%26 Rieser (eds.),1974);Text v
s. Sentence摘要: Basic Questions of Text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摘要:篇章语言学的基本新问题,Petofi (ed.),
1978);Cohesion and Semantics(外在接应和语义学,stman (ed.),1978), Paperson Discourse(话语
论文集,Grimes (ed.), 1978);Frame Conception andText Understanding(框架概念和篇章理解,Metzing
(ed.),1979);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12. Discourse and Syntax(句法和语义学,12卷摘要:话语和句
法,Givn (ed.),1979)等等。
这时期有影响的专著有摘要:Suprasegmentals(超语段,Lehister,1970);Some Aspects of Text Gramma
r(篇章语法的若干新问题,van Dijk,1972);The Thread of Discourse(话语的条理,Grimes,1975);Dile
mmas of Discourse(话语的二难推论,Wooton,1975);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的外在接应,Halliday,
1976);Cohesion in Literary Text(文学篇章的外在接应,Gutwinski,1976);Text and Context(篇章
和语境,van Dijk, 1977);On Understanding Grammar(理解语法,Givn, 1979)等等。
2.1.2. “话语分析”形成的动力和原因
70年代的探究相对60年代来说,既有持续又有变化。传统的语法分析已受到挑战。话语分析者在传统
语法分析中,加进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变异、言语行为、会话、独白、篇章结构、交际活动、认知和语境等等
新的概念。这段时间的探究为80年代话语分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话语分析之所以在这段时间中形成,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摘要:1)受语言探究中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
。如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探究。这个领域的探究者发现,许多新问题在句内无法解决,只有借助话语分析才能
解决。又如社会语言学的探究,Labov(1972)对黑人斗嘴的话语、讲述的故事的探究,也促进了话语分


析的发展。2)理论语言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使人们把眼光投入到比句子更大的话语形式(详见陈平,198

7)。此处还有3)Austin,Grice和Searle等语言哲学家有关言语行为的探究。
2.2. 发展阶段
80年代是话语分析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无论从探究队伍、探究成果、在语言学界的影响等方面来看
,都胜于70年代。下面是80年代话语分析中的几件大事摘要:
2.2.1. TEXT(篇章)杂志创刊[1]
1981年,Text杂志在荷兰创刊(后移至德国),现任主编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van Dijk教授,其编
委都是世界各地一流的话语分析专家,我国陈平探究员也被聘为编委。从此,“话语分析”有了一块属于自己
的领地,这也是话语分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
2.2.2. 两本专著
这个时期有关话语分析的专著不断出现,其中有两本影响较大。一本是英国的G. Brown和美国的G. Yule
合写的Discourse Analysis[2],本书于1983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仅1984年就重印两次。本
书写得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对前人的探究作了很好的概括。还有一本是R. Longacre写的The Grammar of Di
scourse(话语语法);由Plenum出版社1983年出版。这是本超句语法书,讨论独白话语和对话,谓语的
组合,格,概念结构的层次,话语分析框架等等。这两本书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前一段时期的研
究水平。
2.2.3 van Dijk主编的《话语分析手册》
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约请世界各地探究话语的有关专家撰稿,于1985年编辑出版了Handbook of Di
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手册)。本书共分四卷,第一卷摘要:Disciplines of Discourse(话语的各个学科
领域);第二卷摘要:Dimensions of Discourse(话语的各个方面);第三卷摘要:Discourse andDialogue(话语和
对话);第四卷摘要: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ety(社会中的话语分析)。这本手册的出版,是话语分析史
上的一件大事,van Dijk称,该手册“可以看作是这门新的跨学科独立和自我体系形成的标志”。
2.2.4. 话语分析在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上的展示
1987年8月10-15日,在前东德首都柏林召开了“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大会共分19
个分组会议,这19个分会中,以讨论篇章和话语的论文最多,共108篇,占整个大会总篇数的12%,列
第一。“从会议听众出席的情况来看,篇章和话语分组会也是最吸引人的几个场合之一。和会者对篇章和话语
新问题表现出如此浓烈的喜好,这成了本届大会有别于往届的一个显著特征”(陈平,1987)。陈平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摘要:“一、近年来理论语言学的发展,以及各界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向语言探究工作提出
的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注重力投向篇章和话语领域。二、同西方国家相比,苏联和东欧国家在这个领域
里有着更为悠久的探究传统,对篇章和话语新问题的探索多年来没有中断过。本届大会在东柏林召开,为他们提
供了一个将大批探究成果公之于世的便利机会”(陈平,1987)。
在这次大会中,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第一次面对面地展示了自己的阵容。
以上谈到的几件大事,标志着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已有了一席之地,可以看作是话语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自
己的探究框架,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3. 一些理论上的看法
3.1. 分歧的看法
3.1.1. 对“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的理解
对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把discourse看作是口语,而把text看作是书面语。
也有人把discourse看成既是口语又是书面语,迄今没有统一。跟Discourse Analysis相近的术语有text gram
mar,textlinguistics等等。国内大多数人把Discourse Analysis译成“话语分析”,也有人译成“篇章分析


”、“语篇分析”。对这门学科,也有人称“话语语言学”或“篇章语言学”。
3.1.2. 话语分析和句法的关系
有关话语和句法的关系,通常有4种观点摘要:“1、篇章话语和句法绝然无涉,句法探究根本不应考虑到篇
章话语因素。2、部分句法现象受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但那只体现在句法现象的一些非本质方面。从方法论
的角度考虑,阐释句法特征时可以不理会篇章话语因素,虽然此举并不意味着否认后者的存在。3、句法现象
从成形到目前状况都受到篇章话语因素的制约,句法探究过程中若不考虑这些因素,势必无法得到理论上富于洞察
力的阐释。4、根本不存在相对独立于篇章话语的所谓句法成分和句法规则”(陈平,1987)。一般的情
况是,大多数人赞成第二种和第三种折中的观点。极端的人不多,但也有一些,如Tannen,早期的Garc'ia和G
ivn等。
在探索句法形成的篇章/语用原因方面,较有名的学者有摘要:Sankoff和Brown(1976),Hopper和Thom

pson(1980,1984),Du Bois(1987)等等。
3.1.3. 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关系
语用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廖秋忠(1991)作了很好的归纳,他列出6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主要
是两种摘要:1)话语分析包含了语用探究,如Givn和Thompson等人,因为他们认为篇章话语是探究实际运用中
的语言,探究篇章话语就是探究语用及源于语用因素的结构规律。语用探究包含在篇章探究之内。因此他们的
著作中,语用篇章经常不分。2)认为话语分析包括在语用学之内。
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界限还没有划清,实际上也是很难或无法划清的,因为话语分析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
,和语用学有许多交叉重叠的地方。
3.2. 基本一致的看法
以下几种观点,人们的看法基本一致。
3.2.1. 超句探究
话语分析主要探究超句现象,这里的“句”,在书面语中,可以是clause(小句),也可以是sentence(
句子,以句号作为标记)。“话语分析最典型的探究对象是超出单句长度的语段,由前后相连的句子构成的段
落,假如在语言交际中表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我们便称之为篇章(text)”(陈平,1987)。
3.2.2. 探究自然语言,考虑语境
话语分析者探究的是自然的语言,使用的例句也很少是由作者自己想出来的。探究时往往考虑语境,当然
人们对语境的看法也有各种不同,一般来说,分析话语时各种语境的因素都要考虑,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传
统语法分析往往是脱离语境来探究词句,这一点和话语分析很不相同。
3.2.3. 表现出对趋向性和选择性的考察
话语分析十分注重量化分析,关注实例(token)的多寡,很少判别哪个句子能说或不能说。话语分析经
过对自然语言的量化分析,其结果往往表现出一种趋向性和选择性。“这种分析结果正是折射了这样一个客观
事实摘要:无论在语言系统里还是在语言运用中,对立的成分、格式、过程或者环境等等,很少表现为非黑即白,
截然分明的两个范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呈现为一个由此向彼逐渐过渡的连续体(continuum),对立
的两极之间存在着数量不一的中间阶段”(陈平,1987)。
4. 近些年来探究状况
4.1. “话语分析”的探究队伍
话语分析这门新的交叉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批比较稳固的探究队伍。近些年,在这
个领域里比较活跃的有摘要:van Dijk, T.Givn, S.Thompson, D.Tannen, J. Petfi, W. Mann,R. Longacre,
W. Chafe, E. Prince, M. Halliday, G. Brown, G. Yule, C. Snow, T. Rcinhart, B. Sandig, M. McCart
hy, R. Wodak, F. Dane, D. Viehweger, B. Fox, M. Coulthard, P. Hopper等等。
从探究力量看,美国最强,西欧次之,然后是澳大利亚、前苏联及东欧等国,第三世界国家较弱。


4.2. 各国探究“话语分析”的特征
各国的话语分析各有其特征。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的话语分析受传统人种探究法的影响较大,强调仔
细观察在自然环境中人和人的交际,探究语言事件的各种类型。在对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中
并不强调建立结构模式,而是强调仔细探究谈话中参和者的行为,不少人探究叙述文、探究谈话的准则、话轮
的转变等等。英国的话语分析受Halliday的功能探究影响很大,Halliday的探究框架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
口语和书面语的主题结构和信息结构,主要遵循结构语言学的标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话语分析者,用话语单
位的不同层次对老师-学生、医生-病人、店员-顾客的谈话做了很多探究。
从个人探究的特征来看,许多从事话语分析的学者同时还探究其他领域,如摘要:句法、语用、认知、机器翻
译、人类学和社会学。也有许多学者进行学科的交叉探究,如摘要:话语和语法、话语和认知、话语和交际、话语
和语义等等。
4.3. 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探究本国语言
由于话语分析能弥补传统语言探究的许多不足,许多语言学者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来探究各种语言。
如探究Swahili (Relative tense in discourse摘要: The inference of time orientation in Swahili, by E.C
.Morava,1983);探究古Greek(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the participle in ancient Greek,by B. Fox);
探究Malay (Ergative,passive and active in Malay narrative, by P. Hopper,1983);探究Arabic (Theme-

rheme organization and paragraph structure in standard Arabic, by Y. Aziz,1988);探究Swedish和Yi
ddish (Swedish VP-topicalization and Yiddish verb-topicalization,byG. Kallgren %26 E.Prince,1989);
探究French (Presentational cleft construction in spoken French,by K. Lambrecht,1988),还有探究Jap
anese,Sissala, Romance等。我国的廖秋忠、陈平等,在探究汉语方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当然,从数量上看,以英语作为探究对象的为绝大多数,一是由于英语具有非凡的国际地位;二是由于主
要的探究力量集中在讲英语的国家。还有一个值得注重的现象是,有些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探究本国语言的
论文、专著是用本国语写的,在本国语杂志上发表或在本国出版,不轻易受到国际上的注重。
4.4. 探究范畴的扩大
4.4.1. 向大结构发展
在对指示、连接、信息结构等热门课题进行探究后,有一部分学者把眼光投入较大的结构,如对段落(pa
ragraph)的探究(如T.Hofmann, R. Longacre等);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探究(如H. Clard, R. Gerrig
, A. Lehrer等等);对篇章类型的探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探究某种话语或篇章的结构,如论证结构
(argumentational structure)(如van Eemeren, Naess, G
【内容提要tendorst等等),另一种是不同的话语篇章之间类型的比较(如Sanding, Coupland等等)。
4.4.2. 向语音时态发展
一些学者把注重力集中到语音上(参看胡壮麟,1993)在口语中,人们靠语音发出信息和接受信息,
语音的分布也受到话语的制约。也有些学者探究时态和篇章的关系(如S. Fleischman, D. Schiffrin等),
通常人们把时态看作句内现象,他们则发现,篇章话语的结构对时态有时也起制约功能,在有的文学篇章中(
如小说),尽管是叙述过去的事,却忽然出现大批的用现在时态的句子。
4.4.3. 向实用性较强的话语发展
以van Dijk为首的一批学者,探究新闻报导的结构、制作和理解,以及分析各种话语类型中(教科书、新
闻报导、对话)所表现出的认知现象、种族歧视现象等等。
4.5. 集中探究某种话语现象
有了较固定的探究队伍、有了学科的带头人,就有可能组织较大的探究阵容,探究某种话语现象,以论文


集的形式显示其探究成果。这里举一个例子。1992年,W. Mann和S. Thompson主编了一本论文集,题目是
Discourse Description摘要: pers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a Fund-raising Text(话语描写摘要:资金筹措篇
章的多样化语言分析),论文集前附了一封信,这是美国“人口零增长组织”(ZPG)常务主任Susan Weber写
的一封集资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这个组织对美国184个城市地区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是拥挤程度、
出生率、空气质量、毒害物质等等跟人口发展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公众的健康和福利
。这个组织希望大家捐钱,以便组织一批活动分子在各地建立一个网络,把调查结果传播给各级领导人,使大
家熟悉到人口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对这样一封捐款信,Mann和Thompson组织了一批世界知名学者进行探究,从
各个角度进行,这些学者是摘要:K. Callow %26 J.Callow,B. Meyer, R. Longacre, E. Winter, M. Jordan, E.Pi
ke, W. Chafe, E. Prince, M. Halliday, J. Martin, J. Benson %26 W. Greaves.
还有一些有影响的专项探究论文集,如W. Chafe主编的The Pear Stories摘要: Cognitive, Cultural and Li
nguistic Aspects of Narrative Production (1980)(梨的故事摘要:叙述文的认知、文化和语言探究);T. Gi
vn主编的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kse摘要: A Quantitative Cross-linguistic Study (1983)(话语中的
话题连续性摘要:一种量化的跨语言学探究);G. Aston主编的Negotiating Service摘要: Studies in the Discours

e of Bookshop Encounters(1988)(交易技巧摘要:书店柜台前的话语探究);N. Coupland主编的Styles of Dis
course (1988)(话语类型);R. Coulthard主编的Advances in SpokenDiscourse Analysis(1992)(口语话
语分析中的进展)。
4.6. 注重口语探究
在话语分析中,书面语的探究相对来说比较好把握,口语探究由于受到环境、设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
不易把握。近些年来,人们对口语的探究有所加强。比较引人注目的是Text杂志1993年第2期出的一本专
集,题为“New Direction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会话分析中的新方向),由Anita Pomerantz主编
。专集共收论文6篇,都是用新的视野来探究口语,下面介绍其中的第一篇和第二篇摘要:
第一篇是S. Clayman写的“Reformulating the question摘要: A device foranswering/not answering ques
tions in news interviews and press conferences”(重新组合新问题摘要:新闻采访和新闻发布会中回答或拒答
新问题的方法),这篇论文主要探究记者采访新闻人物时,这些人物是如何回答新问题的。一般说来,碰到难回答
的新问题,人们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摘要:1)“曲线”方式,不正面回答。这种回答往往会被人看作是无知或无能的
表现。2)改变话题。采用这种方式往往又会被人们看作是有“政治上的动机”。作者探究的是应该如何回答
,才不被人们看作是“回避”。这种探究有三个特征摘要:(1)探究人们以前忽视的东西和现象;(2)跟政治
生活直接相关;(3)结合社会学、修辞、大众传播等进行。
第二篇论文是E. Holt写的“The structure of death announcements摘要: L
【内容提要king on the bright side of death”(死亡通告的结构摘要:积极地看待死亡),此文探究熟人之
间如何传递某人(熟人)死亡的消息,探究的是“死亡通告”的结构。一般讲,说话人先要预备传递这个消息
,然后再进行“传递”这个过程。接受者的反应通常是悲哀,然后说话者介绍某人死亡过程,死者在临死前情
况,接下去双方都开始讲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话,然后引出新的话题。这篇论文有3个特征摘要:(1)死亡传播
过程和传播行为两种类型的分析互为补充。(2)本探究说明了“关系”对谈话的设计和组织起了很重要的作


用,这种“关系”不但包括参和者、而且包括谈话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跟去世者之间的关系)。(3)这种
探究是跨学科的,是叙述文、类型分析、人际交流、人际互动等等的综合探究。
4.7. 开始进入教学领域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和教师把话语分析纳入语言教学的领域,出了一些话语分析教科书,如摘要:M. McCarth
y的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话语分析教学参考书,1991);E. Hatch的Discourse
and LanguageEducation(话语和语言教学,1992);M. McCarthy和R. Carter的Language as Discours
e摘要: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作为话语的语言摘要:语言教学的观点,1994)等等。还有一些
教学用书跟话语分析很接近,如有关自然语言的交际(C. Brumfit; W. Rivers);语境的教学(J. Richards
);口语的教学(G. Brown;G. Yule)等等。
5. 结语
尽管现在人们对话语分析这门学科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从目前来看,话语分析这门新的交叉学科正处
于布满活力,向前发展的时期,探究领域不断拓展,探究队伍不断扩大,探究成果也迭出不穷,相信话语分析
在语言学内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正如McCarthy和Carter(1994)所说的摘要:“人们一旦开始从话语的
角度来观察语言,那么他的整个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永久性的变化。”
注释
[*] 谨以此文悼念许国璋教授。
如以1952年Z. Harris的“话语分析”论文算起,至今已有40余年。但话语分析作为一门学科的形
成和发展,只是近20余年的事。1.专门探究话语的杂志,除Text外,还有两本,一是Discourse Processe
s(
话语过程),再是Discourse and Society(话语和社会)。
2.参看廖秋忠的介绍,文章载《国外语言学》1987年第4期。
参考文献
陈平,1987,话语分析说略。《外语教学和探究》第3期。
陈平,1991,《现代语言学探究--理论、方法和事实》。重庆摘要:重庆

出版社。
胡壮麟,1993,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外语教学和探究》
第3期。
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摘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徐赳赳,1990,话语分析--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国外语言学》第2期。
徐赳赳,1991,90年代话语分析展望-TEXT杂志90年1-2期(合订本)介绍。《外语教学和研
究》第4期。
Brown, G. %26 Yule, G.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摘要: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fe, W. (ed.) 1980. The Pear Stories摘要: Cognitiv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Aspects of Narrat
ive Production. Norwood摘要: Ablex Publishing Cooperation.
Clark, H. %26 Gerrig, R. 1990. Quotations as demonstrations. LanguageVol. 66, No. 4.
Fleischman, S. 1985.Discourse functions of tenseaspect oppositions in narrative摘要: towards a t
heory of grounding. Linguistics 23.
Givn, T. (ed.) 1979.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12摘要: Discourse andSyntax. New York摘要: Academi
c Press.
Givn, T. (ed.) 1983. 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摘要: A Quantitative
Cross-linguistic Study. Amsterdam摘要: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atch, E. 1992. 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 Cambridge摘要: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fmann, T. 1989. Paragraphs and anaphora. Journal of Pragmatics 13.
Longacre, R. 1983. The Grammar of Discourse. New York摘要: Plenum Press.
Lehrer, A. 1989. Remembering and representing prose摘要: Quoted speech as a data source. Discour
se Processes 12.
Mann, W.%26 Thompson, S.(eds.)1992. Discourse Description摘要: pers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a Fu


nd-raising Text. Amsterdam/Philadelphia摘要: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McCarthy, M. 1991.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摘要: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arthy, M. %26 Carter, R.1994. Language as Discourse摘要: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Ne
w York摘要:Longman Publishing Company.
Pomerantz, A. (ed.) 1993. New direction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Text Vol.2.
Schiffrin, D. 1981. Tense variation in narrative. Language 57.van Dijk, T.(ed.) 1985. Handbo
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摘要: Academic Press.
附言摘要:本文曾在94年10月下旬于洛阳召开的“全国第3届话语分析研讨会”上宣读,任绍曾、朱永生
、周忠杰、严辰松等先生提供了许多新的信息和建议,特此致谢!
--作者
收稿日期摘要: 1994年9月27日;
本刊修订稿,1994年11月5日
通讯地址摘要: 100732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探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