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间谍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24
/ 2
他是“知道中情局最多秘密的人”。

从冷战时期最严峻的危机、中东战争、“伊朗门”事件,到“9 • 11”恐怖袭击……他亲历了半个世纪来几乎所有的美国秘密行动,51 年的特工生涯为他赢得了“间谍元老”的称号。他便是人称“间谍王”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传奇特工查理• 艾伦。

美国“间谍王”


2009年5月7日,艾伦( 中) 因其传奇的情报成就,在弗吉尼亚接受表彰。


“活传奇”

在踏进北弗吉尼亚那幢花团锦簇的小别墅前,记者心里一直在给这个中情局最传奇的特工画像:仙风道骨的气质,007 样的英俊,丘吉尔般的睿智,外加杜勒斯式的神秘。

可当一个提着钓鱼杆的小老头乐呵呵地走到记者面前说:“嗨,欢迎你到我家作客!叫我查理好啦”,记者简直不敢相信他就是被美国情报界和媒体誉为“活传奇”和“间谍元老”的中情局王牌特工艾伦!

就在10 几天前,艾伦刚刚宣布退休,结束自己51 年的特工生涯。可如今在记者眼前的他,分明就像是邻居家的退休老头,没有任何特工的影子。在见记者一个小时前,中情局的保健医生刚刚给他做过体检。“全身器官工作正常,记忆力不错,脑子正常,看来我还可以继续工作喽!”

“局里已经把装在我家几十年的保密电话机拆走了,我现在打算做些顾问工作。当然,这回是给自己干,”艾伦停了一下说:“不过,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每周工作80 个小时了!”中情局前代局长约翰• 麦克莱伦曾说过:“如果晚上10 点钟我遇到难题想找人帮忙的话,我能想到的第一人便是艾伦。因为只有他在晚上10 点钟肯定还在工作!”

一个特别佩服艾伦敬业精神的朋友对记者说:“如果你觉得联邦政府的官僚们都在浪费纳税人的钱,那你真该见见艾伦,看看他是怎么工作的!”

“混饭吃”

与那些抱着“007 彩色梦”步入情报圈的年轻人不同的是,艾伦加入中情局仅仅是为了“找份工作,混口饭吃”。

1958 年,艾伦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毕业后正茫然不知所措时,有人给他指了一条路:“毕业后因为急着找工作,我跑到大学的职介所。有人说:‘你可以考虑去中情局碰碰运气。’我点头称是:‘那听起来像是一份有意思的工作。’”这个年轻小伙很快就走进了中情局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的总部,且一干就是51 年。

时值冷战正酣,中情局的上司只给艾伦一周的时间熟悉工作——研究从“柏林隧道”获取的情报素材。当时,中情局在东柏林地下挖了一条隧道,以窃听苏联的秘密通信。不过,中情局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苏联人早就知道中情局在监听他们的秘密通信,因而发出的全是假情报,艾伦每天埋头整理的其实全都是“废物假料”。当中情局最终得知费尽心机截取的情报全是假的时,一些情报分析员因为经受不了打击而选择离职。可艾伦却认定:“既然是工作,就不可能全是成绩,关键是不能逃避,而要坚持。”

1962 年秋天,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后,为了消除苏联核武器给美国造成的威胁,时任美国总统约翰• 肯尼迪打算入侵古巴,授权中情局负责制定入侵计划。当时,27 岁的艾伦是中情局初级情报分析员,具体负责从一大堆情报材料中整理、核实苏联导弹技术专家的姓名,以捕捉他们的动向。“那是一项非常乏味的工作,多数年轻人都选择跑外勤,就像007 那样在灯红酒绿的场合搜集情报,但我想既然我负责分析情报,那就一定得把它干好!”就凭这股劲,艾伦率先捕捉到苏联导弹专家已进入古巴的重要情报,为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掌握主动权立下了大功。艾伦也因此受到肯尼迪总统的嘉奖。

“工作路上不可能全是玫瑰!”艾伦感慨地说:“受委曲和犯错误不可避免!”

当艾伦奉命向外界披露里根政府在尼加拉瓜非法资助反左翼叛军的黑幕之后,他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因为他犯了情报工作的大忌——擅自向外界披露太多详细情况,致使政府陷入被动,总统自然也就极为不满了。

如果说这仅是委曲的话,那工作中的一次失误差点让艾伦丢掉了饭碗——1973 年10 月5 日晚,已升任中情局战略研究办公室主任的艾伦写完一份简报,打算第二天一早再向尼克松总统汇报。艾伦回忆说:“在我离开办公室时,我看到了一些(阿拉伯国家)军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的报告。按规定,我应该立即拿起那些照片向上司报告,可我竟然鬼使神差地一走了之。”第二天,埃及和叙利亚向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而美国却一无所知。事发后,尼克松冲着中情局大发雷霆,怒斥中情局“形同虚设”。对于自己的疏忽,艾伦内疚不已,“我没能阻止第四次中东战争,那是我一生的遗憾,至今想起来都悔恨不已。”他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我几乎每天都从各种失败中吸取教训,但我从不气馁,也不推卸责任。”

幸好,历史给了艾伦一次弥补的机会。1990 年,当伊拉克的军队逼近科威特边境时,艾伦多次发出预警,甚至做出正式“战争警告”,但这些全都被忽视了。甚至就在当年8 月2 日,艾伦最后一次向白宫发出警告时,有人还嘲笑他是“中情局式的夸张”。然而就在几个小时后,伊拉克军队攻入科威特!两周之后,中情局为艾伦颁发了一枚勋章。艾伦的老同事理查德• 克拉克说:“人们开始钦佩艾伦,因为他是对的。”



1998年,拉登的“基地”组织突然袭击了美国驻索马里和肯尼亚大使馆。为了打击拉登和“基地”组织,时任中情局局长的乔治• 特尼特,将艾伦等一批优秀情报分析人员调入中央情报总监办公室,让他专门负责协调情报系统内部打击拉登恐怖行动的事务。得到任命后,艾伦立即召集“基地”组织问题专家开会,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拉登藏身阿富汗山谷”。他们认为,拉登就躲藏在阿富汗托拉博拉地区某个美国间谍卫星无法发现的山洞内。2001 年“9•11”事件后,美国入侵阿富汗后发现,托拉博拉果真是包括拉登在内的“基地”组织头目的主要避难所。

但在随后两年间,中情局再也没发现拉登的行踪。2000 年夏季的一天,艾伦在白宫偶然看到一张小型无人机的照片,他立刻意识到,无人机将在未来的反恐战争中大有作为,必须将其部署到阿富汗地区。然而,艾伦的这个主张,很快招来一片质疑和反对之声。直到2000 年秋季,事情才有了转机。因为一架“捕食者”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图像中,出现了一个留着胡子的高大男子,分析人员认定他就是拉登! 2001 年夏天,艾伦经过情报分析,提出应该给“捕食者”无人机装备导弹。他曾对同事解释说:“在他(拉登)攻击我们之前,我们要干掉他。”

2001 年8 月底,配备导弹的“捕食者”终于出没于阿富汗山区中。可惜,艾伦预言的前半句还没有实现,后半句却发生了。9 月11 日,美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恐怖袭击。而在随后的反恐战争中,艾伦一手推进的武装“捕食者”, 成了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打击“基地”组织的主要武器。美国媒体因此称艾伦是“新反恐战略的先驱之一”。

尝到高科技甜头的艾伦,随后在中情局创建了“待命任务电子公告栏”,首次通过内部网络协调中情局的间谍卫星等资源,让各部门分享情报。他还力推纳米技术在间谍领域的运用。使用纳米技术的微型窃听器窃听范围更大,不但可以获取其所在的恐怖分子营帐内的信息,还能“偷听”到隔壁营帐的谈话。高端的数据挖掘软件也在他的支持下得到广泛使用。此外,艾伦还自己着手微缩智能地图的研制工作。

“学习,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是做好工作的根本!”艾伦在谈到他的工作成绩时,曾这么告诉中情局的晚辈:“除了认真学习外,做好工作没有其他的捷径。”

“冲锋查理”

如今在情报界,谁都知道有个“工作狂”艾伦。“9 • 11”事件发生后,艾伦几天没回家,困了就在办公室撑开充气床垫眯一会。在之后的3 年里,他只休过2 周假,和妻子、4 个子女和孙辈们团聚。其余的日子,艾伦都是从清晨5 点半一直工作到晚上9 点,一周工作80 个小时。然而,家人对他这种近乎疯狂的工作态度,倒是深表理解。

退休前,艾伦一直负责美国绝密的情报收集工作,包括决定如何部署间谍卫星网络、窃听装置和特工以找出恐怖分子等各种具有威胁性的目标。一次次出色的工作,让艾伦赢得了“冲锋查理”的美名。在中情局同事的眼中,“艾伦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的命令值得尊重。”

2005 年,在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艾伦受命负责筹建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情报办公室。刚接手时,那里一片混乱,艾伦不得不回中情局请老同事们协助他管理情报分析工作。然而,这也为艾伦协调中情局与国土安全部的工作,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常对手下说:“我需要你们的见解;需要你们的帮助;需要你们分享思维和经验;甚至还需要你们分享一两个错误。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让你们的时间花得有价值。”

当初,艾伦受命参与筹建国土安全部时,很多人都为他鸣不平,认为政府让一个70 岁的老先生去组建新部门,简直是“忘恩负义”,是在要他的命。反倒是,艾伦自得其乐,并且做得有声有色,使国土安全部在应对恐怖袭击方面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如今74 岁高龄的艾伦,被称为“知道中情局最多秘密的人”。在他为美国政府工作的最后几周里,他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简历,尽管里面的好几个时期都是空白的,但艾伦却很坦然,“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官僚体系的一部分。你不能承担世界上所有的责任,但是你得有使命感来保护你的国家,即使是一个人也得发挥作用。”事实证明,他也是这样为自己51 年的特工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