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资源 创设趣味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27
/ 2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及有效利用,更新了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方式,还给了学生思想教育、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片给力天地。

【关键词】: 资源 优化组合 给力

正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资源并非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全部,我们应删繁就简,适当拓展更有说服力的有效资源,将课外教学资源适度拓展到教材资源中去,并把它们有机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一 教材融合信息教育技术,变革教学方式。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内在的兴趣。人教版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简短的课文内容配以精炼的叙事案例、图片、漫画、相关链接等,以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时如何呈现这些内容,如何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成为教师探索创新的目标。为此,教学工具的借助,教学方式的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室、网络软件平台及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模式,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入教学各环节,为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 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到好处地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融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如讲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2011年两会视频,让学生深刻体会其内涵。为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浓缩后再现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活跃了 课堂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学习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教材融合师生生活经历,打造原生态课堂

温家宝总理在与教师座谈时说:“政治课教师要有爱心,要有对生活深刻的感受,要用情感去融化学生的心”有经历才有生活,生活经历是教师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凝聚着教师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历,让其成为建构有效课堂的原生态教学资源。

2011年10月份,我在十五中参加政治教研时,听了一位老师的公开课《学会合理消费》。在教学“合理消费”环节时,教师讲述了自己上大学的弟弟不顾家庭经济情况非要买昂贵、时尚的笔记本电脑的事情。学生一听说老师要讲自己弟弟的事,本来有些不太安静的课堂,一下子静了下来,学生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凝神细听。听后学生们对老师的弟弟“是不是合理消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课堂里炸开了锅,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之后,学生们又纷纷把自己或同学不合理消费的现象一一说了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对合理消费的观念就从感性认识转向了理性认识,并转化为行为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的生活经历可以触动学生,当然,学生自身的经历会更能触动他们。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父母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可是,学生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父母管自己太严;父母太抠门;父母不理解自己;我不喜欢父母;父母太啰嗦……此时的课堂简直成了父母的批斗会。为了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朗读了我的学生给我的来信,内容是述说自己对自己已去世妈妈由“不理解---恨---爱”的心路历程,在我朗读信的前半部分内容时,一些同学还在随声附和,可当我读到后半部分时,班里静悄悄的,再后来,一些同学的眼睛湿润了,还有人在抽涕。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情到深处理自明”。

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远远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起到了很好的情感浸润效果,正是有了师生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我们的课堂才有了感动,才有了效果,才有了升华。

三、教材融合时事新闻,拓展教学空间

思想品德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缺憾,就是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性,教材编写完成之日就是部分内容落伍之时。因此,教师应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精心分析教材,选准时政热点资源与教材内容的融合点。在教学时及时补充时事新闻材料,增加教育的实效性,给课堂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如:在教学“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时我就从网上下载了最新时政新闻资料“双汇瘦肉精事件”及对此案件初步处理的视频。经过剪辑,整理为两段视频,在课堂上先播放了双汇下属公司济源工厂收购用“瘦肉精”喂养的生猪视频,视频简明扼要的讲解和真实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得出:这种行为侵犯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是,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对“瘦肉精”事件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的视频。这样,学生对法律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等知识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再如: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播放2011年8月在深圳召开的第26届世界大运会图片(教师配音乐边呈现图片边解说),深圳大运会是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好诠释;教学“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利用钓鱼岛问题,中国南海问题设计环节,适度拓展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材与区域素材融合,推进资源本土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关注教材与学生所处地域环境的紧密联系,考虑学生所处地区和环境的不同特点,关注区域性素材的时代教育意义及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取向,把教材内容和因地制宜的区域性教学资源融合,是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和独特价值的重要体现。区域性素材也是近几年中考的考点。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新闻事件、风土人情和学校实际就地取材,把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改革开放成果、人文精神等与教材有机融合,发挥好本土资源的独特价值。如,利用本地区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及审美教育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和升华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道德情操。

五、 教材融合社会实践,体现生活化理念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树立“生活即课堂”的教学观,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贴近学生,学生关注的问题,让生活资源服务于教学,如:教学“保护环境”时,我利用本地农民大量焚烧秸秆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谈谈焚烧秸秆期间的切身感受,并请他们调查采访身边的人(包括焚烧秸秆的人),再利用从网上查阅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其危害,然后把焚烧秸秆的危害及对环境的破坏印成宣传单请同学们到村庄里宣传。用实际行动去感受、体验、探究,促进师生“在活动中教,在实践中学”的教学互动,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总之,对教材与各种资源的整合,拓展,优化,提供了课堂教学创新的时空,为新知的生成和道德的提升提供攀爬支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有意义地进行学习,使思想品德课堂高档迭起,不断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参考书目及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课程 教材 教法》。2005年5月

3、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4、继续教育用书《有效备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5《教育教学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6《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第1、6期,2011年第4期。

7、《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2011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