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教学队伍的激励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24
/ 3

摘要:阐述了高校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了实验教学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激励实验教学队伍的若干措施,如优化实验教学队伍结构、提供学习、培训及对外交流的机会、职称晋级机制和科学的激励机制等方面,以充分调动实验教学队伍的积极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队伍;激励机制

1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验教学队伍是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一支重要力量,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是保持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也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

教育部教高[2005]8号文,"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建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1]因此,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激励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高校实验教学队伍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队伍由专职实验教学队伍和兼职实验教学队伍构成。专职实验教学队伍由实验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员组成。实验教学队伍是高校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队伍不但直接参与面对学生的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而且还承担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诸多工作任务,是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支骨干力量。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三大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3].在教学方面,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大学教学的有机整体,实验教学队伍与教师队伍共同组成了高校教学、科研的配套梯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5-6].在科学研究方面,这支队伍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即使有高性能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由于实验教学所具有的直观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实践性,使得实验教学较理论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在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精干的实验教学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的保障。

3 高校实验教学队伍的现状

(1)队伍地位不高。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大多数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实验教学队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认识[7].特别是在职称评定、评奖、晋级等方面,实验人员总是排在后面,觉得在教辅岗位上低人一等。

(2)自身建设薄弱。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实验教学队伍的自身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实验室日常的维护工作十分琐碎,杂事较多,致使长期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习惯于应付日常工作,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除了维持实验室设备正常运转外,对自身的业务水平要求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不愿学习,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工作枯燥乏味。由于大部分新建实验室招聘的都是年轻实验教师,且是坐班制形式,成天面对一大堆机器,甚至有与世隔绝的感觉,造成极大的厌烦情绪。

(3)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实验教学队伍的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人才短缺。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作为实验人员者极少。实验教学队伍中专科、本科学历的较多,造成学历结构不合理;具有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较多,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较少,职称人数比例不合理;实验教学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中坚缺乏、后继乏人的不良现象,年龄结构不合理;实验教学队伍中老人退休后,专才少,一专多能的更少,知识面不够宽,知识结构不合理;仪器设备的维修人员缺乏等问题也十分普遍。

(4)培养工作非常薄弱。与师资队伍相比,实验教学队伍的培养工作显得非常薄弱,从学校、学院到实验室,各级都缺乏对实验人员培养的规划和措施。实验教学队伍很少有机会得到较为系统的本专业方面的培训。

(5)缺少发展规划。高校在制定修改学校队伍建设规划时,往往仅对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各时期的发展规划,而未对实验教学队伍的发展提出过具体规划。国家和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学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如有:"长江学者" 、"科研团队" 等名目繁多的项目,但尚未听说有针对实验队伍方面人才建设的项目。在师资力量培养方面,教师有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实验队伍没有。特别是在职称评定、 岗位津贴等方面,实验人员总是排在后面,现行的实验系列职称到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就基本封顶了,严重挫伤了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高校实验教学队伍的激励措施

4.1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营造重视实验教学的氛围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对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不只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事情,从学校领导、党政管理干部、教师直到学生,都要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彻底扭转"重理论,轻实验"的错误教育观念,实验课不是理论课程教学的附属,不是配角,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再把实验工作人员当作为理论课教师服务的教辅人员。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同为高校教师,从事实验室工作并不低人一等。

4.2 改善实验教学队伍的结构,努力提高学历层次

(1)积极改善实验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新引进的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除个别专业接纳全日制本科生外,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新引进的兼职实验教师除个别专业接纳硕士研究生外,应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现有实验教师队伍通过校内外培训或培养,提高学历层次。

(2)鼓励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精心组织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具有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教师,定期轮流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带头为学生开出具有创新内容的特色实验课,积极指导学生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室长期工作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应以他们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测试技能、科研能力和实验室工作中的具体贡献为主要考核内容[8].(3)为了使理工科教师能够全面了解本专业实验室管理规定,熟悉仪器使用方法,掌握实验教学的全部过程,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必须到实验室专职从事实验教学或实验室管理工作至少一年。

4.3 充实实验教师队伍,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用人新机制

(1)根据学校现有学生规模、实验教学计划、实验设备等情况,按照教学计划任务、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任务确定实验人员编制。在用人机制上,要实事求是,要灵活、差异化、合理搭配。

(2)通过政策导向,吸引、鼓励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到实验室工作[9].担任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参加实验教学,并将其从事实验教学活动情况,作为本学科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3)采取引进、聘任等方式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将技术职务聘任和技术岗位聘任结合起来,淡化身份,强化岗位。实行公开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做到责权利统一,严格聘后考核。

4.4 加大实验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

(1)实行实验室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凡具有副高职称或连续在实验教学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的实验室人员,可被有计划地安排到国内相关高校进修学习;积极开展实验技术和实验室业务交流,有计划、有目的地派出人员参加国内、省内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学习国内高校先进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验,开阔实验技术人员的眼界和思路。

(2)健全和完善各种实验教学队伍的激励制度。设立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技术研究专项经费,鼓励实验室人员积极参与实验技术的开发。学校拨出一定数额的专款作为实验技术研究专项经费,资助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从事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实验技术开发、实验教具自制、大型仪器设备功能再开发等方面的研究。鼓励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训练活动,切实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促进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4.5 待遇上向实验教师倾斜

(1)职称评聘时,允许实验教师自主选择参加教师系列、实验系列、研究系列及其他系列职称评聘。专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指标比例应大于理论教师指标比例,职称评审标准低于理论教师。

(2)充分发挥实验中心主任的作用,赋予相应的责、权、利。设立实验中心主任特设岗,职务津贴标准、工作量补贴标准上浮一级。专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按坐班制考核,岗位津贴按相应职务、职称计算。

(3)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担任理论课、实验课、实习教学任务的,按实际上课量计算工作量酬金。对于教授上实验课、新开实验项目、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在现工作量计算办法基础上,再乘一定的系数。使从事实验教学获得的课时费高于从事理论教学平均水平。

(4)增设实验教学辅助工作量。主要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技术开发、实验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修理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等日常工作。鼓励高水平理论课教师做兼职实验教师。对参加实验室建设的理论教师,给予相应的实验室建设工作量补贴,数额由学校统一按年度核定。

4.6 为实验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1)新参加工作的博士、硕士首先到实验室工作2-3年,以加强教师对实验教学的了解和重视,增加实验室的活力。

(2) 鼓励专职实验教师承担理论课教学。二级学院应安排实验教师上实验课的同时,再担任一些理论课,以利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3) 吸引部分理论课教师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吸引新青年教师扩大队伍,聘请较多的兼职理论课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科研活动。

4.7 加强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1)加强实验教学工作的考核,定期检查、总结实验教学工作,开展评比活动。设立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项,表彰在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业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从而调动实验室工作者的积极性。

(2)设立实验技术成果奖,调动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实验技术成果奖是院级教学成果奖的组成部分。校通过这项工作,将鼓励和激励在实验室平台建设和教学实验开拓方面,做出创造性工作和辛勤劳动的教师, 获奖成果将作为业务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3)学校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补贴学生参加课程教学计划外开放实验项目所需材料费用和指导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课时补贴。实验室开放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从政策上保证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给予准确、公平的核算,对于开放成绩突出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给予奖励,鼓励实验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实验室开放正常顺利地进行,进而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好的师资条件。

5 结束

激励机制增强了实验教学队伍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实验教学队伍的工作会更有活力和方向感,会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1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育部 教高[2005]8号

[2] 李艳华。 浅谈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J]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6): 127- 129.

[3] 李勇,李蕾。 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12): 1601-1604.

[4] 张锋。 实验技术队伍激励机制初探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16): 234- 235.

[5] 徐洲。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与举措 [J]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3): 16- 18.

[6] 王曼。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浅析 [J] . 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刊, 2008(5): 118- 118.

[7] 王萱。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现状与分析 [J] . 潍坊学院学报,2008 (2) : 150 - 151.

[8] 侯志坚, 余涛, 董军军, 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验队伍建设的思考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2): 108- 110.

[9] 李林法。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 21(4):122-125.

[10] 朱健平。 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 (10): 81-83.

作者简介:初汉芳(1980-),女,山东莱芜人,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