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25
/ 2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来源于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有效策略和措施,使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的特征更为突出,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动"起来了的语文课堂中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并获得有效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 活动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来源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和智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的特征更为突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进行一系列"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活动,这对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动"起来的重要意义

"知行合一",语文知识的学习同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教学中利用课堂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备语文能力。中学生年龄小,个性活泼、好动,思维发展处于感性阶段并缺乏稳定性,乐于参与和表现自己,如果能够通过一些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活动,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课程,语文教学的内容,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段、篇、章,无论是思想情感,还是具体内容,反映的都是是现实世界、人类社会中的人情世故、人生百态,这一本质属性使得语文教学的活动化成为可能。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遵循语文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积极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充分的感性体验,并获得进步与提高。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动笔积累好词好句,动口诵读好诗好文,动脑思考人生哲理,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真实体会、兴致盎然、热情勃发,语文知识有效积累,语言能力稳步提高,人文素养充分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目标。因此,使中学语文课堂真正的"动"起来,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

二、中学语文教学"动"起来的相关原则

中学生处在人生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稳定;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充分考虑到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生为本,即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着促进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这一中心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开展各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亲自体验、亲手描画,真正的感知、感受、品味语文,并真正的得到促动与提高。

2.激情引趣原则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使中学语文课堂的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都能有聚集到语文活动上来。初中生同小学生和高中生相比,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竞赛性、智力性更为浓烈一些的活动,但他们的理性分析能力又有待提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即兴演讲、主题辩论、手抄报比赛之类的活动,并将竞争机制引入其中,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不同的活动对思维的训练点也有所不同,要根据训练重点选择教学活动。如语词积累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资料搜集和整理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作文缩写、扩写、仿写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知识迁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再如一些调查采访之类的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教师应当坚持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训练要求、训练内容、训练重点,合理安排、有效协调,使语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中学语文教学"动"起来的几点策略

语文是主观感受性特别强的学科,语文学习需要学生个体的充分体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建立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的长效机制,打造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界已经普遍认同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承担起"引导者"、"指挥者"、"调控者"的角色,学会民主和放手。教师应当主动向学生征集意见,由他们自行设计一些相关的主题活动、程序、活动办法和奖励措施等,并参与组织班级语文学习活动。所以,课前我十分注意和学生谈天,一起做游戏,努力形成一种亲近感,拉近感情的距离。课中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我根据情况因势利导,用小组讨论等形式加以解决。如讲授《中秋咏月诗三首》(《十五望月》、《水调歌头》、《我的思念是圆的》)时,笔者和学生共同设计了几个小活动,以诗入画、中秋诗歌诵读会、诗歌散文改编、节庆诗歌大搜集等,最终确定了以诗入画、中秋诗歌诵读会两项活动。我鼓励学生"毛遂自荐",使其成为实践活动的主持人、骨干力量和活跃分子,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同时,我还将学生纳入到活动评价体系中来,引导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公正、客观、友好的评价,相互促进和提高。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思和智慧,审视自我发展与进步的轨迹,不断反思和总结,并获得稳步提高。

2.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

中学生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周围的活动情境对于他们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提高语文活动的实效性。首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放下顾虑,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例如在《贝多芬传》一课教学时,教师播放了贝多芬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产生了敬仰之情。在动口诵读课文这一活动中,教师请学生自由选取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片段,并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诵读,《月光曲》因同课文平和内敛但博大厚重的情感基调相一致而成为学生的首选。再次,教师还可以适当创设竞赛情境,增加活动的竞赛意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潜能。必须提及的一点是,教师要结合活动类型设置不同的奖项,适当扩大获奖范围,如学生个体活动可以评出"最佳表现奖"、"最大进步奖"、"积极分子奖"等,团体类活动可以评"最佳合作奖"、"参与奖"等,促使表现优秀的学生、积极参与的学生都能得到认可和肯定。

3.丰富语文活动的类型

教师应当积极尝试,不断丰富语文活动的类型。要发动学生,开发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热身"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故事、成语接龙、连词对句等;还可以专门设计一些专题性、系列性的大型活动,如专题辩论、手抄报比赛、好文集锦(学年内联评)、课本剧竞赛等。不同的教学活动的训练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尝试将几个小活动联合起来使用,例如,在教授一些形象性较强的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塞宫》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写一写,绘制人民纪念碑、中山陵等建筑,记下文中描述性的语句,诵读情感丰沛的段落,写下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这一系列活动,逐渐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长期参与某一教学活动,学生因此而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也容易产生一定的惰性,适当变化一下活动类型,能够增加一点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时候通常采取学生动手整理、班级内展示的做法,可适当调整为成语接龙、妙语连珠等活动。

活动给学生思维完善的条件,使学生独立、主动参与活动的构成中完善认知结构和思维体系。教师要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条件与机会,使其真正的参与其中,也只有当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在课堂中"动"起来的时候,中学语文教学才是动态的、鲜活的,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体现。中学语文教师应当采取各种策略,设计一些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各项训练活动中,"学会"、"会学"、"乐学"、"创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宋宁娜。活动教学论[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吕洪周。让学生动起来——小议语文"活动课"[J].黑龙江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