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孩子天性,充分挖掘孩子学习潜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02
/ 2

[摘要]天性是青少年学生思维品质中最可贵的因素,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动力,是形成创新意识的基石。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加以积极的引导,保护和发展这些天性,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创新教育就会落到实处。
[关键词]天性 素质教育 创造思维

人的天性是什么,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可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天性却被公认为:对世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幻想,有无穷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天性是青少年学生思维品质中最可贵的因素,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动力,是形成创新意识的基石。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加以积极的引导,保护和发展这些天性,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创新教育就会落到实处。
一、好奇——创新思维的先导
好奇是人们的一种天性,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当外界事物发生某种变化时,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进行探求。好奇中蕴含着巨大的探索未知的原始动力,因而它往往是创新思维的先导。正是因为有了牛顿对苹果落地的好奇,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了瓦特对水沸时壶盖跳动的好奇,才有了蒸汽机的诞生。科学发现离不开好奇。实验表明,外界事物的刺激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越新奇或越复杂,人们就对之越好奇。新奇的内容、新奇的功能、新奇的方法等等都能引起人们好奇,进而诱发人们的兴趣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对自然界的千姿百态。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应及时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探索上,这样好奇心就升华为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发展其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二、幻想——创新思维的翅膀
幻想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想象力。人类所有的新发明,新创造,都是通过想象,从尚未存在的事物中发展而来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幻想,往往较少地受现有知识的限制,充满了“异想天开”的成分,也就更具有创新思维的价值。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更不能以其不合情理而加以斥责。在飞机发明以前,多少人都曾幻想能飞上天空,在当时这样的幻想是非常荒唐的,遭到无数的嘲笑和责难,可正是有了这种幻想,才促使人们进行不懈的追求直至成功。想象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引导着人们前进的方向。青少年学生的幻想则是培养想象力的基石,是他们创新思维的翅膀。教师还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或观看一些健康的科幻作品,既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想象空间,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使用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求知欲——创新意识的助动器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学生的求知欲集中表现在好问上,喜欢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经常因好奇而生疑,因生疑而求知。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有突出贡献,更在于他们发现和提出了一般人难以想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勤提问,把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和怎样提出问题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切不可认为这个学生爱钻牛角尖而不予理睬。
从心理学上讲,求知欲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碰到了问题,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出现,认知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是在后天生活、学习活动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刺激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与培养。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次受到冷遇或打击,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认知倾向丧失、求知欲减退的现象。久而久之,将导致学生思维冷淡、不活跃和以被动学习为主的不良倾向产生。在课堂上我们通常看到,小学生举手如林,问题一个接一个,一个孩子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初中生举手提问就寥若晨星,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问题可问;学生是真的没有问题吗?猜想起来好像是不可能的事,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的问题应该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才对。可事实上却是年级越高的学生,就越提不出问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因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用机械的灌输代替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有意无意地压制,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已完全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方式,对外界信息的刺激不能做出积极的反应。这样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四、表现欲——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无论成人还是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青少年学生的表现欲主要体现在他们好说、好动、喜欢表演上,特别是在课堂上,他们的好说、好动,往往被老师视为“不安分”、“不守纪律”。实际上表现欲是人的一种天性,是渴望被他人或社会承认和注意的一种正常心理的外在表现,而且它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有时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例如有些平时并不用功的学生,可能为了解决一个老师留下的、同学们都不会做的题目而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以期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所以说表现欲的背后也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动力。教师若能对学生的“好表现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加以积极地引导,多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能力、展示自我的机会,毫无疑问,表现欲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我们会发现,它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惊喜。


总之,实施创新教育离不开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因素就是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顺应孩子的天性,充分挖掘其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意义,必将使创新教育的开展事半而功倍。
(作者单位:沈阳铁路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