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夏大学招生规模结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1
抗日战争期间,大夏大学多次迁校,从上海到江西牯岭,再到贵州贵阳,最后迁到赤水。期间,大夏大学的招生规模呈现出阶段性上升的特点;教育学院和师范专修科招生最多,教育学院被撤后,法学院人数最多;迁黔之前的生源主要来自华东、华南,迁黔之后生源主要来自西南地区;男女学生比例不平衡,男生占大多数;招生渠道多元,以当地招收的新生为主。大夏大学通过严格培养管理、积极服务社会、开展自主办学、扩大招生宣传等举措,在战时的环境里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其经验值得当今高校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