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病理性近视眼脉络膜厚度和血管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利用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病理性近视眼脉络膜厚度(CT)和血管的变化。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共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40名受试者,根据诊断分为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2组,其中高度近视组20例,病理性近视组20例,用VG200 OCT对受试者右眼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12 mm扫描区进行成像,然后利用实验室自行编写的软件对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直径6 mm范围内CT进行测量,并对图像二值化,计算出脉络膜血管指数(CV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 Whitney U检验进行2组间差异的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较于高度近视眼,病理性近视眼以黄斑为中心6 mm范围内的CT及CVI均有所下降。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6 mm范围内CT在垂直方向分别为(171±54)μm和(92±37)μm(t=5.269,P<0.001),水平方向上分别为(149±47)μm和(81±34)μm(t=5.132,P<0.001)。2组中央1 mm范围内CT在垂直方向(t=4.386,P<0.001)和水平方向(t=4.46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4.836,P<0.001)、下方(t=4.452,P<0.001),水平方向颞侧(t=4.001,P<0.001)、鼻侧(t=4.747,P<0.001)的CT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3~6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5.149, P<0.001)、下方(t=5.390,P<0.001),水平方向颞侧(t=4.999,P<0.001)、鼻侧(t=5.646,P<0.001)的CT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直径6 mm范围内,2组间垂直方向CVI分别为0.593±0.030和0.535±0.069,水平方向分别为0.595±0.025和0.545±0.073;中央1 mm范围内CVI的在垂直方向(Z=-2.353,P=0.019)和水平方向(t=3.109,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3.339,P=0.002)、水平方向鼻侧(Z=-2.029,P=0.042)的CVI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Z=-3.111,P=0.002)、水平方向鼻侧(Z=-2.083,P=0.037)区域2组间C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眼轴的增长,垂直方向(r=-0.814,P<0.001)、水平方向上(r=-0.798,P<0.001)在直径6 mm范围内CT明显变薄;垂直方向(r=-0.603,P<0.001)、水平方向上(r=-0.506,P<0.001)CVI明显减小。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垂直方向(r=0.724,P<0.001)、水平方向上(r=0.742,P<0.001)直径6 mm范围内CT明显变薄;垂直方向(r=0.588,P<0.001)、水平方向上(r=0.520,P<0.001)CVI明显减小。结论:与高度近视眼相比,病理性近视的CT和血流有所差异,且随眼轴延长和近视度数增加而下降。
出版日期 2021年04月09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