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互联网课堂教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它的优势和特长,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启蒙教育。让网络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数学、课堂创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演示,参与交互。由学生把握演示的时机,由学生自己操作电脑,在充分观察、操作、思考的基础上,主动地发现、探究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充分地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上的学生有着更独立的思维空间,自主精神得到体现。因为网络教学方法的新颖,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精神,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一、利用网络优势,联系生活实际,使教材变活,学生乐学。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因就是脱离实际。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而网络教学的引进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将生活实际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教材“活”了起来,学生也乐于学习数学。二、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调、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网络教学的引进,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学习的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如在教学《九加几》时,安排一组三角形式题,9加1再加几,要求学生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简便。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猜想”、“帮助”模块,设置按钮。供学生选择使用。“猜想”模块学生认为哪两个数先加就可以点击它所在的三角形的边。如果判断是正确的话,电脑会显示正确,先算9加1比较简便。并用加深连线的方式来表示计算过程。如果判断错误的话,电脑会显示先算这个不简便。“帮助”模块在学生做题之前点击它,起到提示作用;在学生做题后点击它,起到概括作用。通过图、文、声、动?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人机对话的方式加上动态的连线过程,使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深刻的体会到先凑十再加几简便。三、利用网络,实施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网络计算机作为信息贮存和智能化学习工具,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它能发挥个别化教学的特点,辅助数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使他们达到最低要求,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建立一种自信的人格,符合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而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可以进入互联网查寻、浏览、思考更多的数学问题。通过上网搜寻不但满足了知识吸取的需要,而且掌握了利用计算机学习和研究数学的方法。为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学生只有在全对情况下才能进入下一层次的练习。,因为“不服输”是孩子的特点,他们对那组未能通过的题会在认真检查的基础上发现错误,加以改正,对知识掌握的更深刻,在以后的练习中会更加认真细心,从而逐步达到正确、迅速的目的。在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讨论,开展?作学习,打破空间上的限制,达到课堂练习的最优化。如开放题“一辆小汽车有30个座位,一辆大汽车有45个座位,现在旅行团有165人要坐车,如每人一个座位,每种车各用几辆比较合适?你能说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吗?”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在网络上学生调用信息资料,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再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评价,形成共识。它能让有困难的学生向别人请教。因为信息是通过网络传输的,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就没有于“面子”的思想顾虑,能在讨论中互帮互学。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在线讨论中吸取各种知识。它真正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总之,利用网络的优势组织学生的练习活动,信息量大,交互灵活而及时。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实现了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充分得到发展。利用网络信息丰富、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促进了教育的革新,从而引发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提高了教育质量,符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未来教育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18年03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