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与失态——当前书画批评中的怪象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作为艺术批评的一部分,书画批评的本质应当是直透真髓、不拘一格、客观公正、示范引领。这是世界艺术史的传统,也是我国古代书画发展过程中的骄傲。以东晋画家顾恺之为例,他以名士之风为后世所敬仰,也因此影响到对他的画评,有逐渐抬高之势。南朝谢赫不拘时评,对顾恺之的评价只有短短十六个字:“格体精微,笔无妄下”,“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指出的问题是想得很好,笔墨跟不上,声望大于实际,并将他列为第三品第二人,相当于今天的二流画家。虽然之后姚最极力为顾恺之打抱不平,而谢赫批评的精神始终令人钦佩与敬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是在当下,不知从何时起,我国的书画批评就开始变味变调,丑态百出,许多批评文章、评论文字令人不忍卒读。
作者 贾涛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南腔北调》 2017年7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7月17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