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基因检测和肌电图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进行讨论。结果:患者为男性,35岁,因“下颌不自主运动9+月”入院。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显示红细胞大小不等15.0%,裂红细胞0.7%,棘红细胞8.4%,刺红细胞8.2%。肌电图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VPS13A基因有3个杂合突变,包括剪接突变、移码突变和整码突变。诊断为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对症治疗后,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得到改善。结论: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综合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和棘红细胞增多。通过血涂片、电生理检查和基因检测等方法可以明确诊断。目前尚无特殊有效治疗,但对症治疗对锥体外系症状具有一定临床效果。

  • 标签: 舞蹈病 临床 棘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T-LGLL)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的14例初诊T-LGLL合并PRCA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及骨髓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14例患者男性和女性各7例,中位年龄58.5岁(33~75岁);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5.02×109/L[(1.45~8.49)×109/L],中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35×109/L[(0.43~7.16)×109/L],中位淋巴细胞比例0.49(0.13~0.77),中位血红蛋白58 g/L(42~106 g/L),中位红细胞计数2.01×1012/L[(0.99~3.20)×1012/L],中位网织红细胞比例0.52(0.14~3.02),中位血小板计数96×109/L[(38~281)×109/L],中位大颗粒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71%(32%~81%);骨髓穿刺结果示:中位大颗粒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0.16(0.08~0.41);中位血清β2微球蛋白4.85 mg/L(2.81~7.22 mg/L);2例患者ASXL1和TET2基因突变阳性,其中1例同时有STAT3、EP300、FAM46C基因突变阳性;6例患者T细胞受体(TCR)β、γ阳性,1例TCR β阳性,4例TCR γ阳性,1例TCR δ阳性,1例TCRβ、γ、δ均阳性,1例均阴性。8例接受环孢素治疗,6例有效;6例接受甲氨蝶呤联合激素治疗,3例有效;初始诱导有效9例,5例初始治疗无效患者行挽救治疗,2例有效。结论T-LGLL合并PRCA患者的实验室特征与单纯T-LGLL相似,以贫血为突出表现,伴有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亦常见;外周血和骨髓中易见大颗粒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单克隆重排是重要特征,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 贫血,再生障碍,纯红细胞 大颗粒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积分布宽度(RDW)与老年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因STEMI入北京医院的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根据RDW的中位数13.33%将患者分为低RDW组(RDW<13.33%,213例)和高RDW组(RDW≥13.33%,216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并分析RDW与老年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关系。结果高RDW组老年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高于低RDW组,12.0%(26例)比3.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校正两组有差异的年龄、性别、平均红细胞积、RDW分组、Killip分级后,高RDW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为低RDW组患者的3.258倍(OR=3.258,95%CI:1.291~8.222,P<0.05),此外,增龄(OR=1.079,95%CI:1.003~1.161,P<0.05)、Killip分级≥Ⅲ级(OR=13.987,95%CI:6.136~31.879,P<0.01)亦是增加老年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高危因素。结论RDW水平与老年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有关,RDW是老年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红细胞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 简介:目的探讨低剂量γ射线辐照离全血对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集20份人全血,以剂量1Gy的γ射线进行辐照,吸收剂量率为17Gy/min,分别于照射前及照射后1、2h取样检测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血浆中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外周离全血经1Gyγ射线照射后1h,血清GSH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而T-AOC、SOD、GSH-Px及CAT活性升高,且与照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γ射线照射2h后,除SOD活性与照射后1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外,MDA含量进一步降低,GSH含量及T—AOC、GSH—Px、CAT活性进一步升高,与照射后1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离全血经1Gyγ射线辐照后,可增强红细胞抗氧化能力,输注后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标签: Γ射线 红细胞 抗氧化 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尿常规红细细胞、白细胞测定假性结果原因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经检查确诊为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200例,采用显微镜法和干化学法,并对尿常规测定的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再经实验验证。结果两种方法都存在误差,易出现漏检。结论假性结果的原因是受到了食物、温度、药物等因素干扰。因而应该在仪器测定结果出来后,进行尿沉渣显微镜检,从而减少误差,防止漏检发生。最后进行免疫学方面的辅助,提升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 标签: 尿常规 红细胞 白细胞 测定 假性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7年8月国内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 025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6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8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91例)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 809例,女216例;年龄为(54±11)岁,年龄范围为16~83岁。1 025例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平均值为14.3%,其中高RDW(RDW-CV>14.3%)病人347例,低RDW(RDW-CV≤14.3%)病人678例。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及生存情况。(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采用门诊、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Graphpad Prism 7.0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高RDW病人年龄(≤70岁、>70岁),肝硬化(无、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或C级),甲胎蛋白(≤200 μg/L、>200 μg/L),肿瘤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313、34例,152、186例,161、53例, 158、143例,186、109例;低RDW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41、37例,359、310例,415、48例,367、227例,547、1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709,6.787,23.906,7.114,34.375,P<0.05)。(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RDW-CV、肿瘤长径、肿瘤数目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388,1.432,1.534,1.455,2.813,1.505,95%可信区间为1.004~1.920,1.086~1.887,1.263~1.864,1.211~1.748,2.293~3.450,1.173~1.93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DW-CV、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是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20,1.340,2.427,1.438,95%可信区间为1.007~1.032,1.027~1.749,1.801~3.272,1.057~1.956,P<0.05)。(3)随访及生存情况:1 0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640,P<0.05)。(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针对年龄、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3个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954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030,P<0.05)。71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933,P>0.05)。459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660,P<0.05)。487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2.950,P>0.05)。733例单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530,P<0.05)。240例多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820,P<0.05)。结论术前RDW可预测肝细胞癌病人的预后,高RDW病人预后更差。RDW在年龄≤70岁和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红细胞分布宽度 肝功能 预后 预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humanerythropoietin,rHuEPO)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的,其生物学活性与自然EPO完全相似。1986年以来临床应用于肾性贫血的治疗,使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摆脱了长期依赖输血的困境,避免了输血带来的风险,但随着rHuEPO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人们也观察到rHuEPO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血液黏稠度高、高血压、血栓形成几率增加等^[1],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与糖尿病因的关系。方法采用酵母菌花环法对53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进行测定。结果糖尿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的病因与代偿性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减退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服用两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药物时间长短不同,比较药物对艾滋病患者外周血液红细胞系统各参数的影响,并探讨造成影响的原因。方法通过对服药时间长短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检测分析三组红细胞各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进行HAART6个月之内、6-12个月、12-24个月后,RBC、HGB、HCT变化不明显(P>0.05),而MCV却显著性增高(p<0.01)。结论用A、B两组药物治疗6个月后对RBC、HGB、HCT与治疗6个月之内无明显变化,但红细胞积却增大,以大红细胞为主。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AART 参数 红细胞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1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EPP)的诊治,提高正确诊断率,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本病因腹痛首诊于消化内科,临床诊治较为困难。分析我科收治1例反复腹痛合并肝损伤表现的病历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出现腹部顽固性绞痛且症状和体征不符,为多系统多器官受累表现,容易误诊误治,确诊后对症治疗均好转出院。

  • 标签: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肝功能异常 贫血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由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中各类抗体的分布特点及血清学特征。方法对2016—2019年送至广州血液中心红细胞血型参比实验室进行新生儿溶血检测的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Excel软件对其进行计数、分类及统计。结果在3 465例临床怀疑新生儿溶血的病例中,实验室结果支持新生儿溶血2 523例(72.8%),其中ABO溶血2 321例(67.0%),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202例(5.8%)。在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中,Rh血型系统抗体185例(91.6%),MNS血型系统抗体14例(6.9%),Diego血型系统1例(0.5%),多个血型系统混合抗体2例(1.0%)。抗体筛查阴性RhD阴性孕妇因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所致的新生儿放散实验阳性33例。Rh及Dieg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溶血三项实验均为阳性;MNS血型系统中,由抗-M和抗-Mi(a)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溶血三项检查存在不同特点;RhD阴性孕妇注射外源性抗-D免疫球蛋白后分娩的RhD阳性新生儿,其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可为弱阳性或阴性。结论由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所致的新生儿溶血以Rh和MNS血型抗体不合为主;应重视对不良孕产史孕妇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查应囊括Dia及Mi(a)抗原,警惕抗-M抗体所致的严重胎儿新生儿溶血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不规则抗体 血清学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洗涤红细胞是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洗涤并去除血浆后的红细胞制品,由于这种产品去除了绝大部分的非红细胞成分,包括血浆、血小板和细胞破碎残留物,故临床需求量逐年加大,笔者依据2009~2012年洗涤红细胞加工制备的数量从而分析临床用血情况.

  • 标签: 洗涤红细胞 血站 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肌肉注射维生素B12与口服甲古胺在治疗由于缺乏维生素B12而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肌肉注射注维生素B12组42例,B组为口服甲钴胺组38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其疗效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肌肉注射维生素B12与口服甲古胺在治疗由于缺乏维生素B12而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口服甲钴胺治疗方法方便,患者的适应性较好,容易接受。

  • 标签: []维生素B12 肌肉注射 甲钴胺 口服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简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vera,PV,简称真红)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点为骨髓中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呈过度增生,以红系增生最为显著,引起红细胞数及容量显著增多。血粘滞度增高,伴有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升高。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红紫、高血压、脾肿大、血栓栓塞形成、出血以及血管神经系统症状。诊断真红主要根据多次外周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前者≥6.5×10^12/L(男)或≥6×10^12/L(女),

  • 标签: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造血干细胞疾病 治疗 老年 外周血白细胞 神经系统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检验意义。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进行诊断。结论贫血患者不仅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也常有红细胞质量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从染色后的血涂片上反映出来。对贫血的病因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应仔细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 标签: 红细胞形态异常 检验意义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