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牙周炎与全身健康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牙周致病积极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目前已有研究证据表明,牙周致病感染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通过多种免疫炎症以及代谢相关分子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从牙周炎及牙周致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牙周致病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等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综述。

  • 标签: 牙周炎 心血管疾病 牙周致病菌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TLR家族广泛的存在于生物体中,参与调控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TLR10是该家族中唯一一个没有明确配体来源和未知生物性功能的孤儿受体,本文将阐述该受体的结构,分布以及潜在的配体,通过对不同病毒,细菌感染产生的免疫应答,初步表明了它的生物学功能。

  • 标签: TLR10 生物学功能 配体 流感病毒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致病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日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68例患者龈下菌斑中的致病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对甲硝唑、阿莫西林等10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检出有致病感染,共分离到259株可疑致病,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为44(64.71%)、产黑色素普雷沃菌检出率为40(58.82%),为分离率最高的致病;耐药性情况检测结果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致病主要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以及产黑色素普雷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致病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漱口液对变异链球菌(S.mutans)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两种口腔常见致病的抑菌效果。方法以不同浓度配比的茶多酚和绿原酸为主要成分,添加甘草酸及薄荷油研制一种新型健康的漱口液,通过测定其对于两种口腔常见致病的抑菌环直径,观察其抑菌作用。结果用茶多酚浓度为0.0625mg/ml,绿原酸浓度为6.25mg/ml配制成的漱口液对S.mutans的抑菌环直径为14.8±0.3mm,对P.g的抑菌环直径为12.9±0.3mm,与阳性对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课题组研制的新型漱口液对S.mutans和P.g两种口腔常见致病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 2014年 1月至 2016年 1月收治的 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PCR技术检测患者基线,进行牙周机械治疗后以及 50名健康对照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的含量。结果:牙周机械组治疗后 PLI、 PD、 BI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在治疗后 2个月降到最低,治疗后 4个月有所回升,但较治疗前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牙周机械组 6中牙周致病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牙周机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 PLI、 PD、 BI数值, Aa、 Pg、 Tf、 Pi、 Fn、 Pn6种牙周致病的感染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    【关键词】牙周机械;慢性牙周炎;牙周致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PCR技术检测患者基线,进行牙周机械治疗后以及50名健康对照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的含量。结果牙周机械组治疗后PLI、PD、BI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在治疗后2个月降到最低,治疗后4个月有所回升,但较治疗前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周机械组6中牙周致病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机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PLI、PD、BI数值,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的感染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

  • 标签: 牙周机械 慢性牙周炎 牙周致病菌
  • 简介:皮肤真菌病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真菌病及系统性真菌病皮肤累及,是人类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浅部真菌病和皮下真菌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外伤接种产生。系统性真菌病所致的皮肤表现通常是病原体从内脏器官经血液或局部组织播散感染所致。致病性真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病原体与宿主免疫细胞的互相作用对皮肤真菌感染的演变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皮肤 真菌感染 生物学特性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级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标本中分离的致病分布及其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送检的2080例痰标本中检出432株致病(20.7%),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342株(79.3%)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鲍氏不动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40株(9.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50株(11.6%)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大肠杆菌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氨苄西林耐药率均大于50%,对氨苄西林耐药达84.7%;肺炎克雷伯氨苄西林耐药率为74.5%,所有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均在65%以上。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氏、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主要的致病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显著,应对该病原菌分布的一系列变化及耐药性给予高度重视,以及时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和减少耐药株的产生。

  • 标签: 细菌培养 细菌鉴定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细菌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最高序贯脏器衰竭(SOFA)评分、平均SOFA评分用于革兰阳性(G+)/革兰阴性(G-)主要致病所致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预测的价值。方法纳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ICU、综合ICU 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于入院时即刻留取血培养、痰培养,分离致病,将培养结果阳性患者按照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G+和G-致病2组。在入院时、24 h、48 h、72 h、4 d、5 d......出院/死亡时间点,采集患者呼吸系统(PO2/FiO2)、肝脏(总胆红素)、肾脏(肌酐)、心血管系统(平均动脉压)、血凝(血小板计数)、神经系统(GCS评分)指标,行SOFA评分,计算平均SOFA评分。结果纳入脓毒症患者62例,其中女20例,男42例,平均年龄(65.79±14.17)岁。G+组28例,G-组34例。患者器官衰竭数目与最高SOFA评分明确相关(G+组男性患者相关系数为0.927,G-组女性患者相关系数为0.847,P<0.05;G-组男性患者关系数为0.719,P<0.01)。最高SOFA评分与患者死亡结局明确相关(G+组相关系数为0.480,G-组相关系数为0.621,P<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各组最高SOFA评分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平均SOFA评分ROC的AUC。结论最高SOFA评分与患者器官衰竭数目、患者死亡结局均相关,最高SOFA评分对于患者死亡结局的预测价值更大。

  • 标签: SOFA评分 革兰阳性细菌 革兰阴性细菌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黎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的差异。方法:应用以16S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黎族、汉族地区的慢性牙周炎(CP)患者和牙周健康(PH)者龈下菌斑中6种牙周可疑致病,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福赛坦氏菌(T.forsythia)、齿垢密螺旋体(T.denticola)、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中间普氏菌(P.intermedia)和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结果:黎族CP组P.gingivalis、T.forsythia、T.denticola、A.actinomycetemcomitans、P.intermedia、F.nucleatum检出率分别为:90%、100%、80%、60%、85%、85%,明显高于PH组(P

  • 标签: []黎族 汉族 牙周炎 龈下菌斑 牙周致病菌
  • 简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天然芳樟醇和柠檬醛对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胡萝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和柑橘褐色蒂腐病菌(Diaporthecitri)4种果蔬采后致病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天然芳樟醇和柠檬醛对4种供试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天然芳樟醇对上述4种采后致病的EC50依次为1.2038、3.5027、7.4179和19.5942mg/mL,而天然柠檬醛的EC50分别为4.9381、8.3585、22.8382和104.2514mg/mL。综上所述,天然芳樟醇和天然柠檬醛均对柑橘炭疽病菌抑菌活性最强,而对柑橘褐色蒂腐病菌抑菌效果最弱。

  • 标签: 芳樟醇 柠檬醛 采后致病菌 抑菌活性
  • 简介:摘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患者进展至急性失代偿期的重要诱因,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SBP致病随时间变化、地域差异而不同,经证实革兰阳性菌及多耐药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因此基于既往指南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是否仍然适用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重点介绍不同研究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感染方式下肝硬化合并SBP的致病特征,并针对SBP致病的变化,归纳经验性抗菌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耐药菌 抗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小儿法罗培南钠对儿童呼吸道临床分离常见致病的体外抗菌活性,为其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法罗培南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对儿童临床分离的156株肺炎链球菌[青霉素敏感(PSSP)32株、青霉素中介(PISP)28株及青霉素耐药(PRSP)96株]、98株流感嗜血杆菌、173株肺炎克雷伯菌和55株卡他莫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MIC50、MIC90及累积抑菌百分率。结果法罗培南钠对肺炎链球菌的MIC范围为0.010~2.000 mg/L;PSSP、PISP、PRSP的MIC分布无差别,MIC90皆为1.000 mg/L。对流感嗜血杆菌的MIC范围为0.030~8.000 mg/L,其产酶和氨苄西林耐药表型不同的菌株之间比较,MIC分布无明显差别,MIC90皆为4.000 mg/L。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范围为0.250~>32.000 mg/L,MIC50和MIC90均>32.000 mg/L。法罗培南钠对卡他莫拉菌的MIC范围为0.030~2.000 mg/L,MIC50为0.500 mg/L,MIC90为1.000 mg/L。结论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小儿法罗培南钠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但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作用较弱。

  • 标签: 法罗培南钠 呼吸道致病菌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卡他莫拉菌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及护理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进行比较,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送检结果显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占70.00%,革兰阳性菌占20.00%,真菌占10.00%。实验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QLQ-RC38评分得分中身体形象、对未来的期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优质护理在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护理中显著疗效,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护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结肠癌 肠瘘 腹腔感染 致病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PCR和传统培养法检测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致病的对比及其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取其透出液为检测样品,对所有透出液标本展开PCR和传统培养法检测,将PCR检测定为观察组,传统培养法检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致病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样品的阳性为66例,对照组阳性52例(P<0.05),传统培养法检测中2例与的PCR结果不一致,为假阴性(3.85%)。传统检测法中28例中共有16例与PCR检测结果不一致,假阳性(57.14%)。且观察组获得是结果时间为(7.21±0.85)h,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获得结果时间(77.75±15.82)h,差异显著(P<0.05)。结论PCR与传统培养法检测的获得报告时间、检测结果准确性更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 标签: PCR 传统培养法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致病菌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致病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54例资料,分析化疗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其治疗对策。结果:5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人数为42例,其感染率为77.78%;直接死于感染的患者12例,感染病死率为22.22%;大于60岁患者感染率大于〈60岁患者(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VL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组(P〈0.05);采用氟康唑加G—CSF的联用组患者的发热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至〉1.5×10^9/的时间优于单用氟康唑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60岁,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是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采用氟康唑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是合理的,能够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发热时间。

  • 标签: 白血病 急性 医院感染 易感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香囊提取挥发油在体外对5种呼吸道常见致病的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中药香囊挥发油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值和临床分离菌株最小抑菌浓度范围。结果挥发油对以上5种菌标准菌株最低抑菌浓度值分别为小于或等于0.00015、0.000125、0.00125、0.00145、>0.08,对临床分离菌最低抑菌浓度范围分别为小于或等于0.00015、0.00025~0.000145、0.0025~0.000625、0.0025~0.00125、>0.08。结论除铜绿假单胞菌外,中药香囊挥发油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 标签: 中药香囊挥发油 体外抗菌作用 微量肉汤稀释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及护理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进行比较,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送检结果显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占70.00%,革兰阳性菌占20.00%,真菌占10.00%。实验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QLQ-RC38评分得分中身体形象、对未来的期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优质护理在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护理中显著疗效,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护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结肠癌 肠瘘 腹腔感染 致病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及护理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进行比较,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送检结果显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占70.00%,革兰阳性菌占20.00%,真菌占10.00%。实验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QLQ-RC38评分得分中身体形象、对未来的期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为革兰阴性菌。优质护理在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护理中显著疗效,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护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结肠癌 肠瘘 腹腔感染 致病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和小婴儿(≤3月龄)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和致病特点。方法抽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的新生儿和小婴儿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新生儿组和小婴儿组患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致病之间的差异。结果59例患儿纳入分析,新生儿组34例,小婴儿组25例。两组非特异性表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主要表现(抽搐、反应差、呕吐、肢体瘫痪)、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组无乳链球菌的感染率(26.5%,9/34)高于小婴儿组(4.0%,1/25),χ2=5.168,P=0.023,。结论新生儿和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有重症呼吸道感染或抽搐者,伴有外周血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宜早期行腰椎穿刺检查。无乳链球菌对新生儿危害大,应加强预防。

  • 标签: 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 小婴儿,≤3月龄 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