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互联网+"的新态势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经历三次成长的过程,要符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本文介绍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六个方面的微循环,达成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个性化发展和整体性提高。

  • 标签: “互联网+” 教研协作体 六微循环 三次成长
  • 简介:目的比较对合缝合与内翻缝合消化道吻合口微循环及组织愈合过程.方法将成年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距Trietz韧带以远20cm和40cm处分别完全切断小肠,行端端吻合,A组在20cm处吻合口采取对合缝合法,40cm处吻合口行内翻缝合法B组则在20cm处吻合口行内翻缝合法,40cm处行对合缝合法.于术后3、7、14及28d进行活体肉眼观察并检测吻合口微区血流和增生毛细血管数量,评估炎性反应、胶原增生、黏膜上皮及平滑肌修复情况.结果活体肉眼观察两组吻合口均无出血、裂开、渗漏以及肠梗阻和腹腔脓肿.对合缝合吻合口各层组织对合严密、整齐,炎性反应轻,创面符合I期愈合内翻吻合口组织错位,对合不良,炎性反应较重,创面接近Ⅱ期愈合.两种缝合方法术后3d吻合口处即可测得吻合口局部微区血流,并见微血管增生7d开始微区流速加快,微血管增生明显至28d,对合缝合吻合口微区血流和微血管分布达到正常水平,但内翻缝合吻合口仍低于正常水平.术后各个检测时间点,对口缝合吻合口微区血流、毛细血管计数、炎性反应积分、黏膜上皮细胞再生积分及平滑肌厚度均高于内翻缝合吻合口,胶原组织密度低于内翻缝合吻合口(P<0.05).结论采用对合缝合法,吻合口局部微循环重建和各期组织修复均优于内翻缝合法.

  • 标签: 消化道吻合 对合缝合法 内翻缝合法 微循环 组织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磷酸鞘氨醇(SphK/S1P)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肝窦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将40只适龄雄性大鼠(购自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信封法随机分4组包括,假手术(Sham)组,IRI+等体积生理盐水组(IRI组),IRI+SphK激动剂组(PMA组)和IRI+SphK阻断剂组(DMS组)。建立大鼠IRI模型,通过对SphK/S1P信号激动和阻滞后,应用苏木精-伊红(HE)和细胞凋亡染色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技术观察肝窦间隙、肝窦内皮细胞(LSEC)和肝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细胞凋亡程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进行评价。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SphK激动剂(PMA)可改善缺血肝脏损伤,减轻肝窦异常扩张,LSEC损伤程度得到改善,其阻断剂反而加重LSEC的损伤。与Sham组(3.46±0.27)比较,IRI组大鼠血清S1P升高(4.71±0.42,t=4.336,P<0.05);与IRI组比较,PMA组血清S1P显著升高(36.01±10.13,t=5.347,P<0.01),DMS组血清S1P显著降低(15.83±3.14,t=6.080,P<0.05)。与Sham组[(10.09±1.05)%]比较,IRI组肝脏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28.83±2.06)%,t=14.040,P<0.05];与IRI组比较,PMA组肝脏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13.59±3.02)%,t=7.221,P<0.05],而DMS组肝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61.92±7.72)%,t=7.173,P<0.01]。与IRI组比较,PMA组肝脏S1PR的蛋白表达升高(S1PR:1.65±0.12比2.50±0.09,t=9.930,P<0.05),MPO、ICAM-1的蛋白表达降低(ICAM-1:3.21±0.39比1.52±0.26,t=6.245,P<0.05;MPO:2.51±0.20比1.09±0.13,t=10.310,P<0.05);而DMS组肝脏S1PR的蛋白表达降低(S1PR:1.65±0.12比1.31±0.09,t=3.926,P<0.05),MPO、ICAM-1蛋白表达升高(ICAM-1:3.21±0.39 5.92±0.22,t=7.855,P<0.05;MPO:2.51±0.20比5.21±0.43,t=9.861,P<0.05)。结论SphK/S1P信号通过减少细胞凋亡,减少MPO和ICAM-1表达,减少白细胞和LSEC的黏附,从而改善肝窦微循环

  • 标签: 鞘氨醇激酶/1-磷酸鞘氨醇信号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窦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微循环的变化,探讨乙酰化白藜芦醇对其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处理组、乙酰化白藜芦醇预处理组和白藜芦醇预处理组,每组8只。采用气管内滴注LPS(5 mg/kg)的方法制作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观察病理变化、肺组织湿/干重比值,用伊文思蓝法检测肺微血管通透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骨架重构相关蛋白FAK、cofilin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细胞间隙改变情况。结果LPS干预4 h后,大鼠肺部损伤明显,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增高,肺湿/干重比值及通透性明显增加,FAK-cofilin通路明显激活,肺微血管内皮单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加;乙酰化白藜芦醇预处理显著减轻了LPS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减少了炎症因子的释放,并且抑制了FAK-cofilin通路的激活及肺微血管内皮单层细胞间隙的增加。结论肺微循环的改变参与了LPS诱导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乙酰化白藜芦醇能够通过抑制FAK-cofilin通路减轻肺损伤。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脂多糖类 FAK-cofilin通路 微循环 乙酰化白藜芦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患者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分析其对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2016年8月~2017年8月,医院眼科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4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持续5个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视网膜循环、动静脉循环时间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视网膜中央动脉PSV、视网膜中央动脉EDV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上升(0.14±0.06)高于对照组(0.0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可以增进视力改善效果,改善眼底微循环

  • 标签: 糖尿病 白内障 眼底微循环 羟苯磺酸钙
  • 简介:摘要:不近视“疫苗”产品的研究重中之重是配方的研究,其配方研究中重中之重是“正性促微循环脉细血管再生”的研究。“正性促微循环毛细血管再生”是本文提出的一个关于健康中微循环障碍系列病患战略性治疗思想的学说。近视研究中中医提出“胃肠眼轴学说”、西医提出“巩膜缺氧耐受学说”,者两者都证实了近视病理是微循环障碍病患。微循环障碍的病理解释是1、微动脉异常收缩。2、管径变细。3、管径闭塞。4、血流无力。5、血流停滞。6、血管数量萎缩减少。7、微循环毛细血管面积减少。以上病理也符合近视发生和近视后的病理改变。权威组织明确的近视“只可预防,应该早预防”近视“不可治愈”“只可矫正、只可控度、要早矫正、早控度”。《湿蒸护目宝》属于不近视、慢近视和低近视眼睛健康家庭护眼产品,其研究与研发也是以这一思想指导。中医药中用于微循环障碍的中草药是活血化瘀类药物,西医也是将活血化瘀类中草药通过现代工业萃取,制造出口服剂、针剂等用于临床。《湿蒸护目宝》配方中“君药”在“正性促微循环毛细血管再生”学说思想,科学筛选传统中草药,以对抗肾上腺素实验观察微循环障碍作用,选出较强作用中草药作为配方用药。长期的证实,该配方在近视预防中,通过干预低龄孩子眼睛发育、提高裸眼视力、平衡房水循环、强化眼睛外皮抗压能力等实现不近视“疫苗”。在控度方面通过减低眼动脉供血峰阻、提高睫状体肌功能等从而实现了扼制近视发生后的病势,达到近视控度目的。

  • 标签: 近视 预防 控度 中草药 正性促微循环毛细血管再生
  • 简介:【摘要】研究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眼科收治的,100例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72眼)和对比组(74眼)。对比组患者给予阿卡波糖片及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羟苯磺酸钙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裸眼视力、眼底微循环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结束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裸眼视力、眼底微循环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苯磺酸钙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患者的裸眼视力和眼底微循环情况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羟苯磺酸钙 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 眼底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护理改善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实验组PDCA循环护理,对比并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取得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CA循环护理应用于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有利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率,能提升护理的总质量,是一种非常适合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模式。

  • 标签: PDCA循环护理 腹膜透析患者 预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肽α1联合连续血液净化(CBP)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肾功能、微循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91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予CBP治疗)及治疗组(47例,予胸腺肽α1联合CBP治疗),均连续治疗1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尿量]、舌下微循环指标[灌注血管壁比例(PPV)、小血管灌注比例(PPVs)、平均血流指数(MFI)、血流变异指数(FHI)、总血管密度(TVDs)、灌注血管密度(PVD)],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凝血功能障碍、低血容性休克、低血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治疗7 d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贯序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及随访28 d病死率评估患者预后。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BUN、Scr、UA、FHI降低,而尿量、PPV、PPVs、MFI、TVDs、PVD升高(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BUN、Scr、UA、FHI低于对照组,而尿量、PPV、PPVs、MFI、TVDs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4.89%,7/47)与对照组(29.55%,13/4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随访28 d病死率(8.51%,4/47)与对照组(15.90%,7/4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CBP治疗相比,胸腺肽α1联合CBP治疗重症脓毒症,可调节患者肾功能及微循环改善预后,安全可靠。

  • 标签: 脓毒症 胸腺肽α1 连续血液净化 肾功能 微循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Braden评分,联合局部皮肤温度和局部组织氧饱和度作为局部微循环指标,构建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预后模型,并开发可视化列线图。方法选取浙江省某三甲医院2020年06月1日至2020年08月31日期间所有进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创伤患者,采取Braden量表评估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测量患者骶尾部受压部位皮肤温度与血氧饱和度,作为微循环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Braden评分联合微循环评价指标的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后模型及可视化列线图,并与单纯Braden量表构建的预测模型比较。通过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判断预测模型区分度。C指数对最佳模型进行内部验证、H-L拟合优度检验、整体鉴别指数观察预测模型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33例发生压力性损伤,占21.71%。Braden量表联合局部皮肤温度与局部组织氧饱和度后曲线下面积为0.866,模型内部验证C指数为0.847。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8.37,P=0.051,即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与一致性。模型整体鉴别指数=0.144,P=0.023。结论Braden量表联合局部微循环指标构建创伤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预后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与一致性,较单纯Braden量表预测效力提高14.4%,据此构建列线图,能够为临床提供快捷、方便可靠的预测工具。

  • 标签: 创伤 压力性损伤 预测 Braden量表 微循环 ICU 风险 模型
  • 简介:摘要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也是神经血管单元(NVU)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皮细胞、周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同构成NVU,在维持血脑屏障(BBB)完整性、调节脑血流量(CBF)和维持脑基本功能上有重要作用。由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会导致脑循环障碍,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围绕小胶质细胞的特性、亚型,与脑微炎症及脑微循环的关系,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神经血管单元 脑微循环 神经炎症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心肌超声造影(MCE)结合运动负荷试验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异常改变。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非对称性HCM的患者27例作为HCM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9例为对照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静息及运动负荷状态下MCE检查,定量分析两组室间隔各节段的心肌血流灌注参数:平台峰值强度(A值)、曲线上升斜率(β值)及A×β值。根据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将HCM组室间隔分为肥厚节段和非肥厚节段,与对照组室间隔的MCE参数进行对比,计算两组的心肌血流量储备值,并分析心肌血流量储备值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的相关性。结果无论静息还是负荷状态下,HCM组室间隔肥厚及非肥厚节段的A值、β值及A×β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状态下,HCM组室间隔肥厚节段的A值、β值及A×β值均低于非肥厚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组心肌血流量储备与LVMI及LVRI呈负相关(r=-0.899、-0.676,均P<0.001)。结论静息与运动负荷状态下,HCM患者的肥厚心肌及非肥厚心肌均存在微循环障碍,其心肌血流量储备与LVMI及LVRI均呈负相关。

  • 标签: 超声造影 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微循环 运动负荷
  • 简介:I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ilitus,IDDM)是因为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所导致;Ⅱ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不足,且存在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适宜的内源性抗氧化网络代偿机制,最终激活敏感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并导致机体氧化还原稳态的失衡。本文主要对糖尿病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的机制及缺血再灌注后对各脏器微循环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氧化应激反应 I型糖尿病 缺血再灌注 脏器微循环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临床用药血塞通后,眼底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方法以我院门诊部于2015年7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8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对比两组,组数均为43例,其中对比组(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加用血塞通药物),对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变化进行统计,比较用药前后患者眼底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用药后观察组视力提高优于对比组,同时视网膜CRA、PCA的PSV、EDV水平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比组。结论使用血塞通,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纠正异常的血液流动学。

  • 标签: 视网膜病变 血流动力学 血塞通 糖尿病 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黄斑功能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高、中、低度近视及正视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2─8月至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志愿者共112例(112眼),其中高度近视组(A组,屈光度≤-6.00 D)46例、中度近视组(B组,-6.00 D<屈光度≤-3.00 D)37例、低度近视及正视组(C组,-3.00 D<屈光度≤+0.50 D)29例。使用OCTA和MAIA微视野计分别测定各组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黄斑区视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OCTA参数及各MAIA微视野计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与黄斑功能的相关性以及各OCTA参数、各MAIA微视野计参数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A组、B组、C组深层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MVD)分别为44.5%±6.6%、47.2%±7.4%、48.4%±5.3%;3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9,P=0.035);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浅层M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视网膜光敏感度(RS)分别为(27.7±2.2)dB、(28.0±1.8)dB、(29.2±1.0)dB,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6,P=0.004);两两比较中,A组低于C组,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黄斑完整性指数(MI)分别为47.7±31.0,40.9±27.2,25.1±22.6,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18,P=0.004);两两比较中,A组高于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4);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固视稳定性(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及检测时间(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浅层MVD与RS无相关性(r=0.184,P=0.052),深层MVD与RS呈正相关(r=0.281,P=0.003),FAZ面积与RS呈负相关(r=-0.277,P=0.003)。深层MVD与AL呈负相关(r=-0.254,P=0.007),浅层MVD、FAZ面积均与AL无相关性。RS与AL呈负相关(r=-0.439,P<0.001),MI、t均与AL呈正相关(r=0.386,P<0.001;r=0.276,P=0.003),FS指标(P1%、P2%、63%BCEA、95%BCEA)均与AL无相关性。结论:OCTA联合MAIA微视野计对研究高度近视及其他屈光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有意义,OCTA检查中的深层MVD以及MAIA微视野计检查中的RS、MI可用于检测不同度数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

  • 标签: 高度近视 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 视网膜光敏感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计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知识可视化分析,探讨2000至2019年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领域研究进展。方法收集2000至2019年科学网(Web of Science)及万方数据收录的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研究领域相关文献。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制文献增长柱状图和曲线图;应用CiteSpace 5.0 R1软件对国家、研究机构、作者信息进行提取及整理并生成相关共现网络,分析该领域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及合作关系;应用CiteSpace 5.0 R1软件对关键词及相关引文进行分析并绘制共被引文献网络,分析该领域前沿及热点信息。结果共收集中文"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2 000篇,英文"article"及"review"1 823篇,中文文献只进行发文量、研究机构及作者的统计描述,所有英文文献均纳入可视化分析。在发文量方面,2009至2019年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研究领域英文文献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中文文献于2011年呈现下滑趋势;而在发文质量方面,该领域文章影响因子大多集中在6以下,高影响因子文章数量较少,且每年数量保持稳定。英文文献分析显示,全球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德国(430篇)、美国(401篇)、荷兰(223篇)。从研究机构上看,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以113篇位列Web of Science首位;国内发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南方医科大学(71篇)。作者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在全球形成了三大科研团体,其中以Can Ince、Daniel De Backer及Jean-Louis Vincent对该领域贡献最大。中文发文量最多的前3位作者分别是牛春雨(20篇)、赵自刚(18篇)、段美丽(13篇)。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在"血流""一氧化氮""失血性休克""灌注",而"心源性休克""急性肾损伤""液体复苏""舌下微循环""病死率""氧化应激"和"重症患者"等突增关键词则体现了研究前沿。共被引文献网络分析显示,"舌下微循环"和"斑点阴影分数"相关文献最为活跃,表明微循环检测技术不但是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研究领域的热点,更可被视为未来的新兴话题,这也与突增关键词分析结果相吻合。结论通过知识可视化分析可以直观显示,微循环领域一直是休克和脓毒症治疗与科研的重点,其主要研究力量大多集中于欧洲发达国家,未来研究趋势多偏向于微循环监测技术。

  • 标签: 休克 脓毒症 微循环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 简介:内容摘要:区别于传统双层幕墙系统,CCF(Closed Cavity Facad)密闭双层幕墙由外层玻璃、内层玻璃、隔热铝型材形成的内有遮阳百叶的密闭腔体以及集中供气系统组成的幕墙产品。其内外两层玻璃的密封性能要求较高,一般不设置开启窗。密闭腔体通过空气干燥净化系统供气,使密闭腔体内部的气压值永久保持略高于室外气压值,使其具有洁净、不结露的特点。因本系统在国内无可参考案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空气压缩系统管道输入压力值和底部换气孔面积的大小、换气时间、输入气压均需要试验进行研究。

  • 标签: CCF封闭式双层幕墙 环保节能 动态幕墙 高性能幕墙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丙烯明胶(Embosphere)微球与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宫颈局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洛阳市中心医院行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mbosphere微球组(35例)和PVA颗粒组(35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子宫体积、瘤体体积、宫颈局部微循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3、6个月,临床治疗有效率、子宫体积、瘤体体积比较,P>0.05。Embosphere微球组治疗后宫颈局部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小于PVA颗粒组(P<0.05);Embosphere微球组治疗后血流灌注量少于PVA颗粒组(P<0.05);Embosphere微球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低于PVA颗粒组(31.43%),P<0.05。结论Embosphere微球与PVA颗粒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相当,但Embosphere微球可以缩小患者宫颈局部微血管、毛细血管管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子宫 三丙烯明胶微球 聚乙烯醇颗粒 栓塞 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在静息状态下,组织多普勒(TDI)联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绞痛(ANOCA)患者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及左心功能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就诊的78例ANOCA患者,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使用TDI检查、2D-STI检查评价左心功能,使用经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SE)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评价微循环功能。根据CFVR将ANOCA患者分为CMD组(CFVR<2)和对照组(CFVR≥2),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TDI参数包括等容收缩时间(IVCT)、等容舒张时间(IVRT)、射血时间(ET)以及Tei指数,2D-STI参数包括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达峰时间(TTP)、达峰时间离散度(PSD)。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DI和2D-STI参数对CMD的预测价值,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构建CMD的联合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78例患者,年龄(55.5±11.2)岁,女性43例(55%),CMD组38例(49%),对照组40例(51%)。与对照组相比,CMD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比例高,Tei指数高、IVCT长、TTP长、PSD高、ET短、GLS绝对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CT延长、Tei指数增高、PSD增高、GLS绝对值降低是CMD的正相关因素。ROC曲线显示,联合以上预测因子对CM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884,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80%。结论TDI联合2D-STI在评价ANOCA患者CMD及左心功能损伤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此类患者诊断、预测以及进一步危险分层。

  • 标签: 负荷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 组织多普勒成像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肥胖类型对男性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2月至2021年8月可疑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男性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一日法静息和负荷13N-氨水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心肌灌注显像。以体重指数(BMI)≥28 kg/m2为判定全身肥胖的标准,以腰围≥90 cm为判定腹型肥胖的标准,以负荷心肌血流量(MBF)<2.3 ml·min-1·g-1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2.5为判定CMD的标准。依据BMI及腰围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患者的MBF、CFR、CMD患病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功能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36例研究对象。依据BMI和腰围被分为对照组(n=45),单纯腹型肥胖组(n=53)和复合型肥胖组(n=38)。3组间的静息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994)。单纯腹型肥胖组[(2.44±0.85)ml·min-1·g-1]及复合型肥胖组[(2.49±0.71)ml·min-1·g-1]负荷MBF较对照组[(2.82±0.64)ml·min-1·g-1]低(P均<0.05),但前两组间的负荷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单纯腹型肥胖组的CFR低于对照组(2.87±0.99比3.32±0.62,P=0.012),复合型肥胖组的CFR(3.02±0.91)虽然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单纯腹型肥胖组(62.3%)及复合型肥胖组(52.6%)的CMD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22.2%)(P均<0.01)。腰围(OR=1.057,95%CI:1.013~1.103,P=0.011)是男性C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非阻塞性冠心病的男性患者中,腹型肥胖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下降有关,单纯腹型肥胖的男性患CMD的风险最大。

  • 标签: 肥胖 男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心肌血流量 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