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药学干预效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334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667例。对照组患者未予以药学干预,观察组患者予以药学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使用的抗茵药物品种及选择使用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与用药合理性。结果对照组患者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为第一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硫脒注射剂,使用率为65.22%。观察组患者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为第一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唑啉钠粉针剂,使用率为81.86%对照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为6.30%,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为3.1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用药合理性为75.11%,观察组为95.9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实行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药学干预后,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具有临床应用并推广的价值。

  • 标签: 剖宫产 围手术期 抗茵药物 药学干预
  • 简介:摘要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抗真菌类药物、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几种,充分地掌握以上几类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对于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次以下就主要对抗菌后效应(PAE)和药物代谢动力学(PK/PD)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抗真菌类药物、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几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药效发挥相关性进行了阐述。

  • 标签: 抗菌药物 抗菌后效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 给药时间 药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老年病科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2018年老年病科出院的445例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45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为182例,占40.92%。有46例既往曾发生过抗菌药物过敏,其中β类酰胺类药物占比最高,为52.17%。在用药方式中,125例患者使用了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占68.68%。老年病科最常用的抗菌药物为头孢曲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结论我院的老年病科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基本合理,应持续关注老年病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确保患者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老年病科 抗菌药物 应用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在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使用。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中心静脉导管患者8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根据敷料不同进行分组,分别常规组与干预组,每组各40例,给予常规组3M透明敷料,给予干预组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回顾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置管维护情况与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比对两组患者的置管维护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组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比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干预组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实施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有效降低感染等置管维护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 3M透明敷料 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以2018年1月—2018年9月我院呼吸内科6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为研究对象,观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予以处方点评,分析不合理用药。结果67例患者中,56例处方/医嘱中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83.58%,主要用抗菌药物包括莫西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其中,61例用药合理,合理率91.04%,6例用药不合理,包括无指征用药2例,给药起点过高1例,换药频繁1例,联合用药不当1例,药品选择不当1例,不合理率8.96%。结论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个别不足,有待加强使用管理及药学干预,进一步保障用药合理及安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抗菌药物 不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E试验法、纸片扩散法和质谱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8种常用抗菌药敏感性的差异,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分离的158株鲍曼不动杆菌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E试验法、纸片扩散法和质谱法检测其对美罗培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药物敏感性。结果三种方法在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和亚胺培南等3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等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E试验法作为参考方法,纸片扩散法、VITEK法药敏试验结果的符合率、MIE、ME和VME见表2。纸片扩散法符合率均大于93%,MIE在0~6.33%,ME和VME均为0,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而VITEK法阿米卡星药敏试验符合率为52.53%,VME为43.67%,为不可接受结果,其余药物药敏试验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鲍曼不动杆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在应用VITEK进行阿米卡星药敏试验时,应结合另外两种方法进行验证,才能更准确指导临床用药。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抗菌药 药敏试验 E试验法 纸片扩散法 质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作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筛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内本市某医院接诊的70例患有脑梗塞疾病的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为35例单纯采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实验组为35例应用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用进行治疗的患者。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效果,以便对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作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7.87%,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7%,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性十分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作用要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进行治疗,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联合用药 消化性溃疡 抗菌药物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 纳米银抗菌水凝胶与复方甲硝唑栓治疗阴道炎患者 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9 月 收治的 90 例 阴道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 组和对照组,每组 45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 复方甲硝唑阴道栓进行治疗,研究 组患者 采用 纳米银抗菌水凝胶进行 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阴道瘙痒缓解时间、阴道灼痛感缓解时间及阴道分泌物减少时间 。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5.56% ,与对照组患者的 80.00% 比较,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 阴道瘙痒缓解时间、阴道灼痛感缓解时间及阴道分泌物减少时间 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与复方甲硝唑栓比较, 纳米银抗菌水凝胶治疗阴道炎患者 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 标签: 纳米银抗菌水凝胶 复 方甲硝唑阴道栓 阴道炎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用于抗菌治疗时的不良反应。方法将本院收治的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的70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主体,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年龄越高、剂量越大、使用时间越短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就越高。结论在抗菌治疗中,密切监护特殊人群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剂量,对降低抗菌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越好。

  • 标签: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抗菌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管理工具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于2012年-2017年期间的管理现状作为研究对象,期间采用追踪方法学、头脑风暴法、根本原因分析法等管理工具,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质量改进。结果应用质量管理工具,使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显著下降,2013年我院的抗均药物使用强度便已达标,且强度控制在40DDDs/百人。结论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强度中应用质量管理工具,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促使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化、合理化。

  • 标签: 质量管理工具 抗菌药物 强度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使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都使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进行抑酸治疗,联合组同时联用抗菌药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以及临床症状评分。结果使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临床症状评分也比对照组高,上述差异经统计学对比显示P<0.05,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使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奥美拉唑 抗菌药物 消化性溃疡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溴索与抗菌药物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1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机械排痰、吸氧、胰岛素等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孢地嗪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抗菌药物基础上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的咳嗽、咳痰、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改善临床症状时间更短,(P<0.05)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效果,提高患者肺功能指标,降低患者血糖指标,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盐酸氨溴索 抗菌药物 老年患者 糖尿病 肺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使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 5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都使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进行抑酸治疗,联合组同时联用抗菌药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以及临床症状评分。结果:使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临床症状评分也比对照组高,上述差异经统计学对比显示 P<0.05,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使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奥美拉唑 抗菌药物 消化性溃疡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工具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比PDCA循环工具应用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前后使用基本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我院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均具有明显的改善,均达到我院规定指标。结论应用PDCA循环原理制定的抗菌药物管理方案,有效改善了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明显促进了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显著提高了我院抗菌药物管理水平。

  • 标签: PDCA 抗菌药物 药物管理 效果评价
  • 作者: 胡译方刘洪成(通讯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住院药房 广西桂林 541002)  【摘 要】通过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大量研究,我们发现这种药物会对人类造成一些不良反应,接着对这些不良反应又做了研究,目的是为以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做一些合理的改变,为了更好地得到这个结论,最好的办法就是收集多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实例,对其症状进行大量分析,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B总共有13种药品[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会造成很多不良反应,所以我们必须对其提高重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溴索和抗菌药物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的联合治疗作用。方法:选取从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2月 期间患有糖尿病合并肺炎的老年患者 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 30例 /组。常规组予以单纯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抗菌药物和氨溴索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常规组总有效率 73.3%,观察组 9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疾病的治疗采取氨溴索和抗菌药物,稳定患者各项指标,对预后有积极影响。

  • 标签: 氨溴索 抗菌药物 糖尿病 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并寻找临床预防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出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寻找预防对策。结果在抗菌药物中会引发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其中头孢菌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有的比例最高,而且静脉滴注引发的不良反应要比口服用药高,不良反应发生位置主要是皮肤组织以及消化系统。结论在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根据其类型和患者个人情况谨慎使用,尽可能采取口服用药的方式。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合理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剂量的抗菌药物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肝硬化并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A、B、C、D、E组各40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种类抗菌药物后比较各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患者与B组患者、C组与D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E组(P<0.05),而5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并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能显著的降低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再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但与抗菌药物使用剂量无关。

  • 标签: 预防性 抗菌药物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