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单纯椎管内硬脊外海绵血管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外海绵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MRI特征和手术结果。结果7例均表现为慢性双下肢麻木及无力,1例伴有神经根性症状;脊柱MRI显示6例病变位于胸椎,1例位于颈胸交界区;所有病变均达到手术全切,术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外海绵血管瘤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脊髓及神经根慢性受压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脊柱MRI示病变位于硬脊外脊髓背侧或一侧,且有经相应椎间孔向外生长的趋势;手术切除病变较为容易,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 标签: 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脊椎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总体负担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总例数一共具有 20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 2015年度 -2018年度,总例数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 100例 (颅内大血管 )、对照组 100例 (无颅内大血管 ),分析患者脑小血管总体负担情况。 结果:观察组脑小血管总体负担评分(3.21±0.25)分高于对照组脑小血管总体负担评分( 1.23±0.45)分( P< 0.05)。将观察组患者根据颅内狭窄程度分为三组,而不同狭窄程度的脑小血管总体负担评分具有显著差异,由此提示其与脑小血管总体负担评分具有密切相关性( 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总体负担和颅内大血管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其具有多项影响因素。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 颅内大血管病变
  • 作者: 张新媛 邱冰洁 王艳红 李志清 曾依云 陈晓思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 100005,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人脉络厚度的分布情况并界定肥厚型脉络的诊断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招募的肥厚型脉络谱系疾病(PCD)以及正常人研究队列中正常者230人446眼进行脉络厚度分布分析,并选取其中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与PCD组匹配者199人382眼进行似然比分析。纳入PCD患者274例314眼作为PCD组,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病变患者133例149眼、息肉脉络血管患者81例95眼、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60例70眼进行肥厚型脉络的诊断界值研究。所有受试者接受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扩瞳眼底检查和彩色眼底照相;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采集黄斑区9 mm×9 mm范围B扫描图像,用仪器自带TABS软件获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预研究分区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值;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SFCT与年龄和屈光度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SFCT的影响因素;采用似然比检验界定校正年龄及屈光度后肥厚型脉络的诊断值。结果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正常眼SFCT与年龄呈负相关(r=-0.34,P<0.001),男性及女性正常人SFCT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43,P<0.001;r=-0.38,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近视度数与SFCT呈弱正相关(rs=0.19,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屈光度是正常人SFCT的影响因素(均P<0.001)。20~39岁组、40~59岁组、60~79岁组、≥80岁组正常人肥厚型脉络的临界诊断值分别为320~330、330~340、250~275、200~225 μm。正常人20~39岁、40~59岁和≥60岁组中肥厚型脉络的占比分别为14.71%(10/68)、24.48%(47/192)和28.89%(55/1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0,P=0.046;LR=6.579,P=0.037),其中≥60岁组占比明显高于20~3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2,P=0.014;LR=6.479,P=0.011)。结论正常人不同年龄中肥厚型脉络的分布特点不同,年龄和屈光度是SFCT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似然比检验 正常人 诊断界线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广角眼底影像在外伤性脉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应用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对山西省眼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外伤性脉络视网膜病变32例(34眼)进行检查,观察其超广角眼底照相及自发荧光影像的特点。结果超广角眼底照相及自发荧光影像均有特征性改变,同一眼可发生多种病变类型,包括视网膜震荡、视网膜挫伤、视网膜出血、脉络破裂、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裂孔等。结论超广角眼底照相及自发荧光检查在外伤性脉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追踪观察中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了解眼挫伤后脉络视网膜解剖结构及功能的损害程度、恢复情况及判断预后。

  • 标签: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外伤性 影像,眼底,超广角
  • 简介:目的观察以532nm绿激光眼底光凝治疔为主,辅以营养神经中西药物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的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末在我院眼科门诊及住院治疗,采用532nm绿激光眼底光凝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CSC204例(209眼)为激光组,仅采用药物治疗的CSC47例(48眼)为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眼底情况和视力变化。随访时间≥3月。结果激光组治疗后1月和3月时临床治愈分别为172眼(81.3%)和198眼(94.7%);对照组治疗1月和3月时临床治愈分别为12眼(25%)和30眼(62.5%)。激光组在治疗后1个月(x^2=63.01,P〈0.001)和3个月时(x^2=40.52,P〈0.001)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激光组治疗后1月和3月时平均视力分别为0.9±0.33和0.97±0.13,均较治疗前平均视力0.57±0.3有明显提高(u=10.7,P〈0.01和u=16.3,P〈0.01);对照组治疗1月和3月时平均视力分别为0.70±0.28和0.82±0.23,也均较治疗前平均视力0.55±0.32有明显提高(u=2,44,P〈0.05和u=4.75,P〈0.01).但治疗后1月和3月时激光组的平均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u=4.31,P〈0.01和u=4.36,P〈0.01)。激光组眼底光凝治疗后2剧时155眼黄斑区水肿消退(74.1%),治疗后4周时192眼黄斑区水肿消退(91.9%);7眼进行了补充光凝;随访3~18个月.眼底检查未提示复发。对照组在治疗后6~9月复发10例(20.8%)。结论眼底激光光凝术治疗CSC操作简便且疗效确切,少有复发,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波长为532nm的绿激光在屈光问质透过率高,易被视网膜色素上皮吸收。而被黄斑部叶黄素吸收少,在眼内和视网膜内散射更低,所以该波长激光也常被用来治疗视网膜裂孔,较其他波长的眼底激光治疗器更为高效、安全。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532nm绿激光 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577 nm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确诊的急性CSC 45例(54只眼)纳入本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3例(29只眼)进行577 nm微脉冲激光光凝,B组,22例(25只眼)进行传统激光光凝。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视力(BCVA)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视网膜下液(SRF)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前、治疗后1及3个月,两组之间BCVA、CMT及SR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中,A组眼底检查及OCT检查中均未发现激光斑或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而B组眼底检查中13只眼(52.00%,13/25)可见激光处脱色素改变或轻微色素上皮增生,OCT检查中6只眼(24.00%,6/25)可见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不规则样改变或缺损。结论577 nm微脉冲激光及传统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急性CSC均有效,可提高患者BCVA,降低CMT及SRF,但577 nm微脉冲激光损伤轻。

  • 标签: 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浆液性,中心性 光凝术,激光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1.25 mg)或雷珠单抗(0.05 mg)治疗,必要时重复治疗。平均随访时间168周。观察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恢复情况。初始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直至病灶完全吸收或瘢痕化(第一阶段)。其后每12周进行1次随访,观察病灶复发情况(第二阶段长期随访)。第一阶段末次注射治疗后1个月时,根据脉络新生血管(CNV)病灶消退情况,将患眼分为形态学改善显著组(改善显著组)、形态学改善不显著组(改善不显著组),分析年龄、病程、药物种类、注射次数、基线BCVA和CRT对CNV病灶消退的影响。根据长期随访结果,将患眼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分析影响CNV病灶复发的因素。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病灶消退及复发的因素。结果基线、第一阶段末次注射治疗后1个月时,患眼平均BCVA分别为(55.70±15.21 )、(73.59±12.08)个字母;CRT分别为(338.3±89.32)、(264.5±47.47)μm。两个时间点患眼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86、-4.061,P<0.001)。改善显著组、改善不显著组患眼BCVA分别为(65.38±17.27)、(51.63±12.61)个字母;两组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P=0.029)。长期随访结果显示,27只眼中,复发6只眼;平均复发时间(90.83±49.02)周。再次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CNV病灶消退。复发组、未复发组患眼平均注药次数分别为(3.67±0.816 )、(2.24±0.768)次;复发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53,P<0.001)。两组患眼基线、末次随访时CR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42、-1.313,P=0.195、0.19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能有效提高ICNV患眼BCVA、CNV病灶消退率;基线视力高提示治疗后CNV病灶消退较好。复发患者经再次抗VEGF药物治疗后可有效好转,且CNV复发对最终预后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玻璃体内注射 血管生成抑制剂 复发 预后
  • 简介:随着建立在医学科学研究基础上认识的不断深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被确认是脉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发展过程中介导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的主要原因[1-2]。目前所知的VEGF家族包括5个成员:VEGF-A、VEGF-B、VEGF-C、VEGF-D和胎盘生长因子,其中以VEGF-A最为活跃,并与血管生成、新生血管化和血管通透性增强密切相关。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 药物治疗 choroidal 医学科学研究 血管通透性 中心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头颈部血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疑诊为头颈部血管患者行64排螺旋CTA扫描,所有病例均应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组(CPR)等技术进行分析。结果6例正常无病变,6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9例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5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患者脑内动脉瘤,2例双侧椎动脉狭窄,6例一侧椎动脉狭窄,9例一侧椎动脉纤细,3例一侧颈动脉狭窄,3例动静脉畸型,1例后交通动脉增粗。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是一种安全快速、无创检查,简便易行,可以从任意角度和方位去观察病变的检查方法,在头颈部血管的病因诊断及预后评价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头颈部血管病变 64 排螺旋 CT CT血管成像(CTA) 造影剂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血管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临床应用,总结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对血管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文总计80例头颈部血管造影患者,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入院,将其随机划分为2组。对照组使用注射对比剂后17s-23s开始扫描,观察组患者要先观察对比剂,接着进行扫描,本文所有研究患者均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进行检查。结果本文研究中,一共有70例动脉发育异常患者,血管部位与血管管径使用DSA、手术证实,颈内动脉居多;就动脉瘤患者进行DSA确诊,其他阳性患者使用MRA确诊,两组诊断结果对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3例脑血管狭窄患者,检查血管总计122条,经DSA检查,满足诊断113条;SCAT检查脑血管狭窄20例,经DSA诊断,误诊3例,漏诊2例。结论就脑血管患者,选择16排螺旋CT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方式,可保障检查结果的精准性,具备较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降低患者不良事件。

  • 标签: 16排螺旋CT 头颈部 血管造影 血管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糖尿病患者129例,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及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结果: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PAD准确度(97.67%)、灵敏度(96.23%)高于CT检查(90.70%、83.02%),漏诊率(3.77%)低于CT检查(16.98%)(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无创、扫描时间短、图像采集快等优势,应用于PAD诊断,可提高准确度、灵敏度,降低漏诊率,为临床提供详细病变信息。

  • 标签: 磁共振血管造影 糖尿病患者 下肢血管病变 诊断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的效果分析。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近一年时段内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在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人群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下肢血管病变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下肢动脉硬化情况、血管狭窄、血管闭塞以及血栓等情况的发生几率均高于对照组人群;实验组人群足背动脉、腘动脉以及股动脉的血流量和血管内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有效诊断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具体情况,并且能够明显展示出病症的具体情况,能够有助于临床的有效诊断以及治疗,以此保障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之中广泛应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4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ABI,按ABI分为2组A组(ABI<0.9,n=104例),B组(1.3>ABI≥0.9组,n=56例)。同时检测UA、HbA1c、TG、CHO、H-CRP、Hcy。结果A组UA、HbA1c、TG、CHO、H-CRP、Hcy水平明显高于B组;A组与B组间血UA、HbA1c、TG、CHO、H-CRP、Hcy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患者UA、HbA1c、TG、CHO、H-CRP、Hcy水平较高,提示UA、HbA1c、TG、CHO、H-CRP、Hcy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的危险因素,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尿病下肢血管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40例非糖尿病但无下肢血管患者作为常规组,分别为两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下肢血管检出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血管内径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斑块发生率、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实现对患者下肢血管的早发现和早诊断,并可依据检查结果对血管阻塞程度进行判断,进而开展有效治疗。

  • 标签: 下肢血管病变 多普勒超声 糖尿病
  • 简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由NF1基因突变导致。临床表现包括皮肤色斑和良性神经纤维瘤,病变可累及神经、骨骼、血管等多种组织结构。血管是NF1的常见并发症,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本文针对NF1中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血管病变 机制 病理 治疗
  • 简介: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儿童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发病人数也在迅速增长。由此引发的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脂代谢异常的并发症也在不断增加,但成人2型糖尿病中高发的周围血管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报道不多。本文报道1例肥胖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到严重下肢血管,报告如下。

  • 标签: 糖尿病 2型 儿童 血管病变 彩色多普勒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糖尿病致双下肢血管的患者30例(60条下肢),双侧下肢的病变程度接近。以患者自体BMSC对一侧下肢进行治疗,以另一侧下肢为自身对照,对双侧肢体肤色、肢体疼痛、冷感、溃疡、皮温改变、间歇性跛行变化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比较,观察自体BMSC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治疗侧下肢在肤色、疼痛感、冷感、溃疡、皮温等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间隙性跛行亦有改善;术后6个月时行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治疗组可见丰富的侧支血管形成。结论自体BMSC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具有可行性,可明显改善症状,效果肯定。

  • 标签: 骨髓干细胞 糖尿病 外周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40例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动脉血管实施彩超检查,总结其声像特征,评价检测价值。结果40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其中内膜粗糙不伴有斑块者3例,伴有斑块37例。回声特征呈强回声、低回声及混合回声等。本组管腔轻度狭窄15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8例,完全闭塞7例。结论彩超在糖尿病下肢血管中的诊断价值较大,检测具有方便、廉价等优点,值得应用。

  • 标签: 彩超 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