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rcutaneouspediclescrewfixation)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osterioropenpediclescrewfixation)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为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并收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比较性研究。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Pubmed(1966年至2016年3月)、Cochrane图书馆(2016年第3期)、Embase(1966年至2016年3月)。人工检索期刊(1990年至2016年3月)The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Spine、EuropeanSpineJournal。2名脊柱外科专业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ail,RCT),共计318例,其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58例,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0例。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相比,手术时间短[WMD=-0.67,95%CI(-1.20,-0.14),P=0.01],出血量少[WMD=-2.83,95%CI(-4.15,-1.51),P〈0.0001],术后总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小[WMD=-2.79,95%CI(-3.80,-1.77),P〈0.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小[WMD=-2.33,95%CI(-3.08,-1.58),P〈0.00001],住院时间短[WMD=-1.79,95%CI(-2.48,-1.11),P〈0.00001],而两者术后1周内VAS评分[WMD=-4.02,95%CI(-8.98,0.94),P=0.11]、术后手术节段Cobb’s角[WMD=-0.72,95%CI(-2.32,0.89),P=0.38]、术后手术节段Cobb’s角矫正度丢失[WMD=-0.05,95%CI(-0.40,0.31),P=0.8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RR=0.57,95%CI(0.19,1.67),P=0.30]、椎弓根螺钉位置异常发生率[RR=0.69,95%CI(0.20,2.37),P=0.55]、术后感染发生率[RR=0.34,95%CI(0.04,3.18),P=0.34]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

  • 标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致椎体严重压缩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通过对12例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体位护理、切口及引流管护理、加强病情观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并发症预防等。结果12例术后随访5~42个月,均顺利通过围手术期,胸腰部及腿部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脊柱融合好。结论椎弓根内固定适用于不能行椎体成形术的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它具有安全、可靠及缓解疼痛效果好的优点,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工作,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关键。

  • 标签: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伤椎置GSS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4月~2014年12月,传统组以及微创组各纳入患者24例,均以伤椎置GSS系统治疗,分别采用正中入路以及椎旁肌间隙入路。结果微创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低于传统组,术后3个月微创组与传统组VAS与ODI评分低于术前、末次随访低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微创组VAS与ODI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GSS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疗效好,可明显改善症状、促功能恢复,但微创手术疗效更优。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脊椎骨折 伤椎置钉 GSS系统
  • 简介:目的:通过测量髁突颈后缘锚固植入位置骨皮质的厚度,为建立2种医用锚固植入髁突颈后缘拔出力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在本院拍摄CT的成年患者中,随机选取116例,共232侧髁突.利用CT采集颌面部数据并测量髁突颈后缘骨皮质厚度。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32侧髁突颈后缘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mm,男性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4mm,女性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mm,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0~34岁髁突颈后缘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mm.35.49岁均值为2.06mm,≥50岁均值为2.03mm。经统计学分析.只有20-34岁和35-49岁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2组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为建立2种医用锚固植入髁突后缘拔出力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奠定了基础.骨皮质厚度与锚固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关系。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 髁突颈后缘 骨皮质厚度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伤椎置并植入人工骨复合物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收治的4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经伤椎置并植入人工骨复合物的治疗方式,并于12个月之后取出内固定。对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压缩程度、Cobb角进行评价,同时应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为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治疗,患者的椎体压缩程度、Cobb角相较于手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VAS评分显著下降,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伤椎置并植入人工骨复合物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松动和断裂的发生。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置钉 人工骨复合物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PFNA与DHS结合防旋转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优缺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PFNA组(n=48例)和DHS组(n=36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其临床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5±6.5)个月;参照Harris评分,PFNA组手术优良率(91.12±2.36)%,DHS组为(88.42±3.06)%。PFNA组在手术参数手术时间、伤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为三项参数的比较中明显优于DHS加防旋转组;PNFA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离床下地时间等术后检测指标均优于DHS组。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折手术用时短、创伤比较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建议采用PFNA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 标签: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防旋转钉 老年 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后路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抽选33例胸腰椎骨折病患,收集和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治疗时间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全部患者均以经后路伤椎椎弓根固定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和对手术前后病人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结果和手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病人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下降(P<0.05)。随访复查中,全部骨折复位均比较高,未有病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应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可靠,可行性与安全性高,效果良好,优势显著,适合使用。

  • 标签: 治疗 经后路伤椎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 固定
  • 简介:摘要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生率约为3.5%1,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属关节囊外骨折。患者常因跌倒时股骨在过度外展或内收位,或直接撞击大转子而引起不同类型的骨折。按股骨距的完整性,可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类。按骨折线的方向,又可分为两型骨折线自外上至内下方的I型,自外下至内上方的II型。I型的一度和二度属稳定类,三度和四度属不稳定类,II型全属不稳定类。按骨折部位,还可分为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2,由于股骨粗隆部位的血液供应丰富,无论何种类型的骨折,均极少不愈合,即使不处理亦可以愈合,主要问题是常遗留髋内翻、下肢外旋、短缩畸形以及死亡率高。而此类骨折多为老年人,大多不能耐受长时间的卧床牵引,因此,良好的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往往能收到很好的疗效,也大大降低伤后死亡率。笔者所在的科室自2003年7月—2013年11月共收治了31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并对其中的23例施行切开复位130°加压滑动鹅头内固定术。结果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股骨粗隆骨折 130° 加压滑动鹅头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防旋股骨近端髓内(PFNA)与第三代Gamm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PFNA(PFNA组24例)和三代Gamma(Gamma组22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24个月。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三代Gamm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FNA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均疗效显著,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势。

  • 标签: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单侧椎管减压棒固定结合PLIF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5月我院采用单侧棒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13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5.3岁,采用单侧椎管减压棒固定结合PLIF技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本组25例患者,术后获3个月~18个月随访,经腰椎X线检查,所有患者椎间均骨性愈合,有3例患者椎间隙高度有明显丢失,椎弓根螺钉均无松动,按Henderson功能评价标准3,优20例,良3例,一般2例,优良率92%。结论单侧椎管减压棒固定结合PLIF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疗效满意。

  • 标签: 单侧钉棒固定 单侧椎管减压 退行性腰椎不稳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联合后路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1~59岁,平均41.5岁。胸椎结核(T6~10)8例、胸腰段结核(T11~L2)7例、腰椎结核(L3~5)16例。6例合并椎旁脓肿,18例合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23例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1°~52°,平均31.5°±7.3°)。观察术后患者VAS评分、神经脊髓功能及脊柱后凸畸形的改善情况,参照吴启秋脊柱结核治愈标准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5~270(172.4±36.6)min,术中出血量400~1100(521.3±179.2)mL。术中无硬脊膜、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第10天VAS评分0~3分,平均(1.3±1.1)分,与术前[(6.6±1.4)分]比较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6.253,P〈0.01)。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X线示椎体间植骨轮廓不清,骨痂形成;25例随访10个月以上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术前18例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2例恢复至ASIAC级,3例恢复至D级,13例恢复至E级,与术前ASI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78,P〈0.05)。23例合并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第5天Cobb角5.7°~19.5°,平均10.7°±4.6°,末次随访时Cobb角6.9°~21.6°,平均12.1°±3.7°,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06、12.776,P值均〈0.05)。31例患者术后4个月红细胞沉降率均降至正常。23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参照吴启秋脊柱结核治愈标准治愈17例,余6例患者继续抗结核治疗。结论对于不合并腰大肌脓肿及病�

  • 标签: 结核 脊柱 胸椎 腰椎 一期后路 钛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35例)和研究组(35例),传统组采用后正中入路伤椎不置治疗,研究组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治疗。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一天腰背痛情况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治疗胸腰椎骨折,保留了椎旁软组织生理功能,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第四、第五掌骨骨折治疗中,采取单根通用克氏髓内针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法后,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第四、第五掌骨骨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单根通用克氏髓内针闭合复位固定治疗法。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给予上述治疗后,没有1例患者出现感染。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患者骨折愈合均比较好。最终随访的TAM功能评分为第四掌骨骨例10,优良率为100%,第五掌骨骨折16例,优良率为84.2%。第四、第五掌骨骨折6例,优良率为85.6%。结论在第四、第五掌骨骨折治疗中,采取单根通用克氏髓内针闭合复位内固定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第四 第五掌骨骨折 单根通用克氏髓内针闭合复位 临床效果 分析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椎不同运动状态时椎弓根的置入位置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正常人有效性腰骶椎“厂Si)模型。根据椎弓根钉在椎体的位置,分别建立融合模型A、B、C。并根据不同工况对这3种模型施加相应的预载荷及扭矩,分析比较不同腰椎轴向运动时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正常有效的S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椎弓根棒系统融合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后伸状态下,模型A的L3A4椎间盘应力明显增加,而模型B、C较融合前无明显变化;在侧曲状态中,模型B、C的L3A4椎间盘应力变化不大,而模型A显著增加;在其余状态中,3个模型的L3A4椎间盘应力均升高,其中以模型A增加最为明显。3个模型在所有状态下L5/S1椎间盘的应力均较融合前略有升高,其中模型B、C应力的变化小于模型A。结论椎弓根钉尖端位于椎体上1/3区域会显著增加融合节段上位邻近椎间盘应力,进而引起相邻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术不会明显增加邻近下位椎间盘的应力。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骨螺丝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9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伤锥前缘高度、伤锥后缘高度均大于术前,Cobb角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术未发生松动、断裂情况。结论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能够缓解受损伤椎体形成的蛋壳效应,避免椎体高度再丢失,预防内固定出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弓根钉 复位固定 椎体内植骨术 胸腰椎骨折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