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1 个结果
  • 简介:1948年中期,国民党《中央日报》发动了一场对《大公报》气势汹汹的围攻,对《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进行公开叫骂,并且罗织了种种“罪状”。要害之一,认为《大公报》发动了“反美扶日”运动。1948年7月19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题为《王芸生之第三查》的社论,它说:“……第二查,查出1947年3月以后到今,王芸生君以《大公报》贡献于反美扶日运动。”国民党把国统区内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美扶日”运动的所谓“罪状”,归咎于是受《大公报》“煽动”。当然这也言过其实。不过,抗战后《大公报》在这个问题上,确实作了许多如实报道,并且还作了许多实事求是的评论。

  • 标签: 反美扶 大公报反美 扶爱国运动
  • 简介:梁启超和胡适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两人社会背景迥异,但历史的机缘使他们相遇;梁比胡年长一辈,但岁月的差异并没有妨碍两人在文化事业上的相辅相成。本文拟从两人各自的生命历程中截取其相重合的一段,做一点称之为“比较”的研究,以揭示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人的分歧与交会。

  • 标签: 胡适 梁启超 新文化运动时期 中国近代史 分歧 时代背景
  • 简介:1968这一年在西方工业国的集体记忆里留下了各种的深刻烙印。对保守者来说,这是一个社会与政治价值观坍塌的开始;而对全球左派而言,它带来了社会与政治自由化。学生要求全面的民主,要求结束越南战争和更多的社会自由。"1968"年这一概念下集中了众多因素。美国和联邦德国学生运动的新左派尽管都经历了政治激进化和理论新建的过程,但是其影响力却体现在长期的、首先是新的生活方式之中。"1968"年发生的那些事件,造成了以社会地位的不同为背景的生活方式的个体化和集体化,但也并非其唯一的起因。价值观转变的冲动是青年整体的诉求,要求生活质量和自我决定权而不接受作为规范的工作纪律、道德纯洁和责任义务。尽管新的挑衅及交往战略在学生运动中做了尝试,普遍的个体化和民主化以此得以加速,但并非由此引发。它是196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国家的复杂的现代化过程的一部分。

  • 标签: 1968年 青年运动 西方工业国 价值观改变
  • 简介:日军基于其侵略利益需要,占领香港后推行“归乡”政策,强迫广大香港居民回到他们在内地的故乡或原籍,形成大规模、长时期的“归乡”运动。归乡运动是日占时期香港战略地位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产物,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利益和战略意图。与通常难民运动的无序状态不同的是,归乡运动是占领地当局主导和有效掌控下的人口转移,并有同乡会等团体的奉命参与和汪伪政府的配合演出,而抗日政权的救侨工作也可以说是为之被动地作“善后”工作。归乡政策对于归侨来说,是“人遣大陆,财物留港”的掠夺性遣返;归乡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充满杀机,归乡之路是归侨的“死亡之旅”,其残酷性非普通难民运动可比。

  • 标签: 日占时期 香港 归乡政策
  • 简介:1953年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此后,全国各地开始普遍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我们鄂城县也不例外,迅速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笔者当时在鄂城县委机关工作,并曾在鄂城农业合作化的典型——旭光一社驻队,亲身参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现就记忆所及,将当时的所见所闻略记如下。

  • 标签: 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互助合作化运动 中共中央 机关工作
  • 简介:“八·一三”事变后,上海陷入日军魔掌,为安全计,宋庆龄离沪南下香港,组建“保卫中国同盟”,鼓励并争取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从道义上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医药、救济物资供应中国。其中卓有影响的,是为支援“工合”而发起的“一碗饭运动”。“工合”,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简称。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南沿海大城市相继失陷,大部分机器工业或付之战火,或被日军掠

  • 标签: 保卫中国同盟 和平民主 机器工业 救济物资 合作协会 中国工业
  • 简介: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从此这个革命根据地就成为全国革命的大本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陕甘宁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既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也不愧为坚决肃清烟毒祸害的全国禁烟模范区。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 简介:论建国后工人运动的三次挫折王建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其中关于反倾向问题的精辟论述,对于我国当代工人运动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

  • 标签: 中国工人运动 工会工作 工会组织 赖若愚 工人阶级 李立三
  • 简介:<正>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宽泛的定义下,文化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狭义的解释认为文化由四大部分组成,即物质、社会、语言、精神。美国六十年代爆发的反正统文化运动主要是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弥漫于社会各层面的文化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生活方式,所以,它所反对的文化是广义意义

  • 标签: 正统文化 广义和 六十年代 生活方式 文化运动 嬉皮士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冬学运动是为了配合抗战要求进行的一项群众性的政治教育运动,并且取得了颇有成效的民众动员作用.本文主要是从冬学运动的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具体实施阶段、实施过程中民众动员的特点以及其在民众动员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几个方面来论述冬学运动的民众动员作用

  • 标签: 抗日根据地 冬学运动 民众动员作用 爱国主义 中国
  • 简介: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尽相同,古希腊的奥运会至少体现出三种奇特的文化表征:宗教的仪式,纵欲的狂欢,血腥的娱乐。从这些表征入手,我们可以理解西方人对体育文化的独特认识:体育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也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荣誉,体育是对人的感性生命的极限所进行的全方位挑战,是人在身体机能上接近神的一种努力,而与之相伴的纵欲的狂欢和血腥的娱乐则是对理性规范和异化现实的一种反动。

  • 标签: 奥运 体育 纵欲 狂欢
  • 简介:<正>我国民俗学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激发下产生的,并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许多学者一致的看法。如汪玢玲在《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中说:“我国民俗学运动的主要倾向是符合民主科学的方向的,是无产阶级领导下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民俗学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 陈独秀 北京大学 周作人
  • 简介:<正>中国工人运动史,顾名思义,是讲中国工人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关于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一九六○年在全国工运史工作座谈会上,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室主任张承民曾经作过有益的探讨。从那时以来,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工运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和有争论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再作探讨。

  • 标签: 中国工人运动 毛泽东 研究工作 工人阶级一部分 座谈会 知识分子
  • 简介:日本政府在1895—1945年间于台湾施行强而有力的殖民政策,使台湾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各层面都出现空前的明显变化,此变化甚至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台湾。其中,在战后初期仍为台湾最重要产业的制糖业,则是于日治时期成长茁壮的。当时为了推动新式机械糖厂的顺利运作,对于蔗农的措施有欠慎重,因此在1920年代先后发生了二林事件和凤山事件。二林事件中蔗农的抗争对象是林本源制糖会社,凤山事件则因陈中和新兴制糖会社的处置佃耕地而爆发,两个事件促使农民分别组织“二林蔗农组合”和“凤山农民组合”,后来扩大成为台湾农民组合,此组合之所以能出现,其推手则是李应章和简吉。他们当初所力争的不是传统中国常见的抗租、抗粮等租佃制度上的不平等,而是争取既有的耕作权与较合理的原料交易权,这是因为近代台湾新式制糖工业的出现,以及官方强力实行“原料采取区”制度,所导致的糖业资本家与蔗农之间的土地权益纠纷,使势力薄弱的蔗农警觉到团结的重要性。他们之所以能够警觉应该是地方精英极力呼吁的结果,并且也多多少少获得“胜利”,就此意义而言,简吉和李应章在1920年代确实扮演了领导台湾农民运动的角色。

  • 标签: 农民运动 地方精英 简吉 李应章 台湾农民组合
  • 简介:1950-1952年改造运动是国民党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其退至台湾后第一次大调整。改造时期制定的党政方针奠定了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基调,影响深远。本文探讨了蒋介石在改造运动中的表现与作用,指出蒋介石主导了走向改造之路,亲组听命于自己的"中央",是苦心孤诣的"当家人",但其对军事的关注度仍在党务之上,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蒋介石主导的改造有"玩火者熄火"的意味,其性格因素制约了此间对党务改造的限度。

  • 标签: 蒋介石 国民党 改造 台湾地区
  • 简介:<正>农村经济的全面崩溃和农民反抗怒潮的普遍蔓延,是清朝统治面临末日的主要特征之一。农村經济之所以崩溃,原因很多,諸如封建剝削的变本加厉,清朝政府的竭澤而漁,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商业资本与高利貸资本的兇殘榨取……所有这些压迫,随着社会經济的向前發展而一步紧压一步,結果是水利破坏,災荒流行,农業生产衰退,亿万农民求生無路,不能不群起斗爭。因此,清末农村經济的全面崩溃,也就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殘杀中国人民的一幅血迹斑斑的圖画;农民运动的普遍蔓

  • 标签: 农民运动 清朝政府 帝国主义 中国人民 商业资本 高利贷资本
  • 简介:近代中国废娼运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在沪基督教团体推动的上海废娼运动的影响。研究基督教团体对于中国废娼运动的影响,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在华基督教团体的活动,从中管窥在华西人的诸多面相,更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母题——西方世界是如何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1919年,工部局模棱两可的态度并未打消基督教热心人士的热情,他们在道德促进会的基础上成立了规模更大的道德幸福会,经过不懈努力,迫使工部局颁布法令,开始对公共租界内的娼妓进行登记,租界里的废娼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同一时期,废娼思想在当时上海的中国人群体中也开始酝酿、发生,最终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国的废娼运动

  • 标签: 近代中国 废娼运动 上海公共租界 基督教团体 中国现代化
  • 简介:1949年七八月间,苏南、关中等新解放区贯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在城市接管工作取得预定成绩后,即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开展农民运动,清除农村的封建势力和反动力量,建设民主新农村。当时,我有幸作为苏南农村工作团随团记者组一员,投入这一革命运动。如今虽已过去了70年,但当时的革命岁月还历历在目。

  • 标签: 农民运动 农民协会 农民代表大会 坊前镇 无锡县 老解放区
  • 简介:1加强伸、屈髋肌群的力量。有关资料证明:“在一个跑步动作周期里,髋关节所完成的全部机械能达455焦耳。而膝关节和踝关节在支撑阶段的完成机械能为31及192焦耳。”

  • 标签: 少年田径运动员 髋关节 踝关节 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