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26例中19例采用Poppen入路,7例采用Krause入路。全切1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6例。随访3个月~7年,肿瘤未见复发17例,复发2例(1例再手术),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2例(术后因瘤卒中死亡1例,术后2年死亡1例),4例失随访。结论显微手术是松果体区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Poppen入路是一种较理想的入路。

  • 标签: 松果体 肿瘤 显微外科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ugularforamenschwannomas,JFS)的入路选择及术中神经保护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分型,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B型肿瘤采取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1例C型肿瘤采用颈侧入路,4例C型和9例D型肿瘤采取髁旁-颈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新发吞咽困难2例,吞咽困难较术前加重5例;术后新发声音嘶哑3例,声音嘶哑较前加重1例;新发舌肌萎缩、伸舌偏斜1例;面瘫加重2例;无新发面瘫及听力下降、颅内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3-48个月,耳鸣、听力下降较术前改善12例,吞咽功能、声音嘶哑较术前改善各7例,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3例。无肿瘤复发、进展及死亡病例。结论根据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累及范围,应用微创理念精确磨除骨质,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到达病变区域,可以在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创伤,保护脑神经。

  • 标签: 神经鞘瘤 颈静脉孔 入路 髁旁-颈外侧 入路 枕下乙状窦后
  • 简介:回顾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经伽玛刀(γ-刀)治疗后再手术的颅内肿瘤3例,探讨γ-刀治疗后病理和影像改变与严格γ-刀治疗适应证和随访的意义。

  • 标签: 颅内肿瘤 伽玛刀 治疗 再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治疗慢性进行性舞蹈病(HD).方法选择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内侧(Gpi)及Forel-H区为毁损靶点,治疗7例(8侧)HD患者.结果双侧手术后的患者,经随访34个月表明,患者除有一侧颈部肌群偶发不自主运动外,恢复了独立生活能力.其余单侧手术治疗后患者中,除1例外,治疗对侧肢体症状基本消失,躯干和面部症状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提高.结论HDγ-氨基丁酸(GABA)传递功能降低,破坏基底节-皮质环路.毁损VL和Forel-H区,主要针对舞蹈样动作治疗.而毁损Gpi对患者出现的肢体活动笨拙,肌张力改变治疗有效.术中微电极检测是重要的环节,在VL检测中,发现了同患者异常运动一致的间歇性脉冲样高频神经放电,对这些点标记并毁损,疗效很好.Gpi毁损范围靠近苍白球外侧.对于HD术前和术后判定量性指标,提出了我们的标准.

  • 标签: 微电极导向 立体定向手术 舞蹈病 HDγ-氨基丁酸 苍白球内侧 丘脑腹外侧核
  • 简介:1对象与方法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小脑幕脑膜瘤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3~69岁,

  • 标签: 脑膜瘤 小脑幕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颈椎管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经验。方法回顾近12年来我科收治的51例颈椎管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情况,其中部分病例采用显微外科治疗。结果51例肿瘤全切除,神经系统症状均有改善。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以全切除肿瘤,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手术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保护神经根和脊髓,以及颈脊柱的稳定性。

  • 标签: 颈椎 神经源性肿瘤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蝶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对视神经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病区收治68例单侧视神经损伤的病人,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龄17-58岁,所有病例均行经鼻蝶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手术时间为伤后24h至47d。术前眼球活动障碍5例,患侧眼屈光间质、眼底及对侧眼视力均正常。术前CT见额眶骨骨折63例,未见明显骨折5例,筛窦纸板骨折59例,视神经骨管骨折31例,筛窦积血57例,窦积血29例。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本组68例病人中56例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2例12眼无效。5例术前眼球运动受限的患者,术后3例眼球运动恢复正常。结论内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手术,具有入路短,微创,康复快的特点。而且,由于重力作用,视神经减压后会自然下垂,减压效果远远大于其他手术入路。术中还可以发现影像及其他检查未明确的骨折。总之,内窥镜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有其独特的优点。

  • 标签: 内镜 颅脑损伤 视神经损伤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可吸收材料血小板凝胶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行颅脑手术的患者120例(凝血机制均无明显异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中应用血小板凝胶加明胶海绵用于手术创面止血,对照组单独用明胶海绵进行常规止血。结果观察组术后24h出血量([35±10)ml]明显少于对照组([110±12)ml(]P〈0.05)。观察组瘤腔、血肿腔术后渗血量([5±4)ml]也明显少于对照组([20±15)ml(]P〈0.05)。结论可吸收材料血小板凝胶在颅脑手术中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配合常规止血材料使用,方便易用。

  • 标签: 颅脑手术 止血剂 血小板凝胶 明胶海绵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微侵袭手术(显微或神经内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PAs)的鞍底修复技术与效果。方法对入院的458例PAs患者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微侵袭手术切除肿瘤,以不同的手术技术修复鞍底。其中299例(65.3%)为PAs切除后鞍隔膜完好,无脑脊液(CSF)漏,仅有鞍底骨质缺损而行“单纯鞍底修复术”;159例(34.7%)因术中鞍隔膜破裂而有CSF漏液,行“严密鞍底修复术”。结果432例(94.3%)鞍底修复术后疗效良好,未出现CSF漏和其它并发症;26例(5.7%)经蝶术后发生CSF漏,其中18例行早期修补术,8例以腰椎穿刺CSF持续引流而治愈。结论对施行经蝶入路微侵袭手术切除PAs后的鞍底修复很有必要,这是防止CSF漏和垂体脱位的重要方法。

  • 标签: 垂体腺瘤 经蝶入路 微侵袭神经外科 鞍底修复
  • 简介:颅底脑膜瘤毗邻脑重要结构,瘤体血供丰富,术中有造成重要组织结构损伤和大出血的危险,尤以鞍区脑膜瘤为甚.尽管手术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病仍有约3.1%的死亡率[1].自1988年以来作者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3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颅底脑膜瘤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肿瘤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型”胼胝体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手术,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脑室型”胼胝体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及病理结果;评价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临床效果。采用电话、门诊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肿瘤次全切除患者9例,大部分切除者3例。术后病理检查示,9例患者为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2例患者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1例患者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Ⅲ级)。术后,颅高压症状改善者7例,言语障碍改善者1例,认知功能障碍改善1例,大小便失禁改善2例。术后KPS评分>60分者7例,<60分者5例。随访3个月—3年,2例患者存活,其余患者均死亡。结论“脑室型”胼胝体胶质瘤多合并颅内压增高症状、认知功能障碍、梗阻性脑积水;肿瘤侵犯结构广泛,手术部位深、难度大、风险高,肿瘤难以全切;病理类型多为胶质母细胞瘤,预后差。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近期效果较好,能有效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脑室型”胼胝体胶质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提高海马及岛叶胶质瘤的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近年来我们经外侧裂显微外科治疗的11例海马及7例岛叶的胶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与预后。结果显微下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病理按WHO分级分类,星形细胞瘤11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4例,少突胶质细胞瘤3例。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13例,无变化3例,加重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术前充分了解肿瘤的解剖位置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充分利用脑组织的自然解剖间隙,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是影响肿瘤切除及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胶质瘤 海马 岛叶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鞍区的内解剖及操作技术。方法本组采用15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和1例新鲜尸头,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应用内(0°、30°)对鞍区各间隙进行解剖观察并模拟手术操作。结果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开颅可达到经典翼点人路对骨窗的基本要求,通过使用内,可清晰的显露间隙Ⅰ、Ⅱ、Ⅲ、Ⅳ,尤其对重要穿通血管的显露更明确。结论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创伤小,暴露好;其中间隙Ⅰ、间隙Ⅲ是鞍区内探查最常使用且较为安全的间隙。

  • 标签: 内镜 鞍区 锁孔入路 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内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同顾性分析63例导航辅助下行垂体腺瘤切除术的病人资料(病例组),并与61例同期未用导航的垂体腺瘤病人(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定位蝶窦开口与鞍底时间,以及定位鞍底准确性,评价导航定位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采用术巾导航能硅著缩短定位蝶窦开口及鞍底的时间(P〈0.05),并显著提高初次定位鞍底的准确性(P〈0.01),且病例组无术中方向错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论神经导航是内下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 标签: 垂体肿瘤 神经导航 神经内镜 经蝶入路
  • 简介:我们从2003年2月~7月在全麻下实施内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10例,效果满意.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6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7岁,平均34岁.其中泌乳素腺瘤5例,生长激素腺瘤2例,无功能腺瘤3例;微腺瘤1例,大腺瘤1例,巨腺瘤8例,其中复发性垂体腺瘤1例.术前均行鞍区蝶窦CT冠扫.常规检查病人视力视野,垂体激素水平,病人术前口服皮质激素,术前、术中预防性应用抗菌素,术后常规放疗.

  • 标签: 内镜 蝶窦 垂体腺瘤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在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垂体腺瘤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手采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内下切除肿瘤,必要时在导航确认下进行。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增强MRI判断肿瘤切除情况。结果术中无定位错误病例,无大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病例。肿瘤全切除178例,次全切除37例,大部切除6例。术后死亡3例。术后无永久性尿崩和脑脊液漏病例,2例围手术期鼻腔大出血,治疗后好转。术前视力和视野障碍病人术后无恶化。结论内结合导航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创伤小,导航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和扩大手术适应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规范的术中操作是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垂体腺瘤 手术 单鼻孔蝶窦入路 神经导航 神经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晚期感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例脑积水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出现腹腔源性感染及多发感染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4例术后晚期感染者均为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其中2例患者表现为粘连性肠梗阻、1例患者为多发腹腔内脓肿,1例患者为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均合并颅内感染。经拔除脑室-腹腔分流管、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均得到控制,后期行二次分流手术,疗效满意出院。随访6个月以上,4例患者均无感染复发。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晚期感染,尤其腹腔源性感染临床相对少见,并常合并颅内感染。其治疗过程复杂,持续引流及系统性抗生素治疗是关键。

  • 标签: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腹腔感染 颅内感染 粘连性肠梗阻
  • 简介:目的总结6岁以下低龄儿童幕上脉络丛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6岁以下儿童脉络丛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3例,平均年龄为19.4月;肿瘤位于侧脑室7例、第三脑室内6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证实12例为脉络丛乳头状瘤,l例为脉络丛乳头状癌。术后随访3~92个月,平均38.1月;1例脉络丛乳头状癌患者术后6月复发并转移而死亡;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术后16个月死于颅内感染;余11例存活。结论儿童幕上脉络丛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脉络丛肿瘤 幕上 儿童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手术夹闭的121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20例,Ⅱ级57例,Ⅲ级29例,Ⅳ级12例。按动脉瘤瘤顶指向分类,前交通动脉瘤主要分为5型,向前12例,向下13例,向上49例,向后23例,多方向24例。结果121例138个前交通动脉瘤中,手术成功夹闭135个;2例(3个动脉瘤)手术夹闭困难,行动脉瘤包裹。有12例患者手术夹闭后由于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时根据GOS评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101例,中残11例,重残5例,死亡4例(因手术后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顽固性颅内压增高而死亡)。结论夹闭手术对于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入路主要以翼点入路为主,但手术夹闭要结合多种因素个体化对待。

  • 标签: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显微手术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