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心理干预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焦虑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有焦虑障碍的乙肝携带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焦虑障碍情况以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焦虑障碍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在经过心理干预治疗之后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焦虑障碍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心理干预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 焦虑障碍 干预效果
  • 简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终末期肝病病人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门体侧枝循环的存在使大量细菌躲避了肝脏网状内皮系统,以及肝脏吞噬细胞功能的受损,再加上腹水是一个很好的细菌培养基,所以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其死亡率很高,在发生第1次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后1个月的死亡率为32%,1年死亡率约为78%.由于细菌培养阳性率不高,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人们积极探索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学检测手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 标签: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病原学 检测研究 网状内皮系统 吞噬细胞功能 终末期肝病
  • 简介:目的评估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及NO合成酶抑制剂治疗肝肺综合征(HpS)的疗效。方法对门脉高压大鼠应用选择性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TA和ETB以及NO合成酶抑制剂左旋单精氨酸(L-NMMA),然后观察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心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各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PaO2、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体动脉压(mSAP)和心输出量(CO)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S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对其发病机理及治疗手段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治疗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肝肺综合征 PAO2 NO合成酶抑制剂 实验研究
  • 简介:DNA/miRNA基因甲基化作为一种新的结直肠癌非侵入性筛查标志物,被证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有大量有关检测血液、粪便中DNA/miRNA基因异常甲基化筛查结直肠癌的研究,但仅有个别商业化的甲基化基因试剂盒小规模应用于临床实践。本人将对目前有关检测血液/粪便中DNA/miRNA基因异常甲基化筛查结直肠癌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潜在的临床价值。

  • 标签: DNA/miRNA基因 甲基化 结直肠癌 生物标志物 筛查
  • 简介:2001年Unger把过量的游离脂肪酸(FFA)由脂肪组织(AT)异位集聚于非AT(NAT)引起细胞损伤现象称为脂肪毒,胰岛素抵抗(IR)和脂凋亡是其两个特征性表型。近来,研究认为脂毒性是NAFLD的多重打击的主轴,其多臂表型介导了NAFLD进展及代谢综合征(MS)发生[1-5]。此假设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1NAFLD是脂毒性肝病1.1脂滴(LD)是脂肪肝(FL)形成的根[6-8]FL不仅是肝细胞脂质贮聚,且有LD形成。LD为高动力性多功能细胞器。初生LD在内质网(ER)以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酯为核心,环绕磷脂单层形成,随着其成长成熟,LD合成脂质、外被蛋白(PLINS)、跨膜转运蛋白、酶蛋白、转录因子、组蛋白及其他LD蛋白,构成膜脂质双层结构的细胞器。胞质的LD与其他细胞器对话,细胞核LD诱导核受体(NR)及其信号改变。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毒性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Hp长期感染对胃粘膜病变的转归的影响.方法随防了62例10年前Hp感染患者,并分析对比10年前后Hp感染情况、胃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①63例患者16例(25.4%)Hp转阴,47例(74.6%)Hp持续阳性.②Hp持续阴性者10年前后消化性溃疡(PU)的发生率分别为29.78%和53.19%(P<0.05),Hp转阴者10年前后消化性溃疡(PU)的发生率分别为68.8%和12.5%(P<0.05)③Hp持续阳性者10年前后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77±0.43和2.13±0.34(P<0.01),肠上皮化生(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13±0.35和1.63±0.52(P<0.05);Hp转阴者10年前后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81±0.40和1.31±0.48(P<0.01),肠上皮化生(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1.6±0.55和1.4±0.59(P<0.05);Hp持续阳性者10年前后胃粘膜糜烂的发生分别为17.02%和38.29%(P<0.05),IM的发生分别为17.02%和44.68%(P<0.01);Hp转阴者10年前后IM的发生均为31.25%,胃粘膜糜烂10年后完全消失.结论根除Hp不仅能减轻胃粘膜的炎症程度,而且能阻止肠化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胃粘膜 转阴 严重程度 阳性 Hp感染 肠上皮化生
  • 简介:胆道系统显象某些显象剂能被肝多角细胞摄取,并经胆管、胆囊、总胆管排入肠腔,因而可被用作胆道显象。以往常用131I-玫瑰红作黄疸的鉴别诊断,因费时较长,且131腆的应用条件限制,近年来,99mTc标记的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衍生物(IDA)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胆道显象剂。IDA衍生物已有EHIDA、PIPIDA、DISIDA和Mebro-fenin等。由于各种IDA衍生物的分子结

  • 标签: 放射性核素技术 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胆囊炎 胆道显象 显象剂 肝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背景:内脏感觉过敏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临床上缺乏客观、无创的内脏敏感性检测方法.目的:建立直肠球囊扩张下脊髓诱发电位(SEP)的检测方法,并通过IBS内脏感觉过敏大鼠与正常大鼠的比较以及雌雄大鼠之间的比较,取得IBS存在内脏感觉过敏的客观证据.方法:通过直肠球囊有节律的充气、放气,给予直肠一定频率的反复刺激,记录诱发得到的脊髓相应节段(L6~S2)的SEP.结果:实验组雌雄大鼠分别与对照组同性别大鼠相比,SEP各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峰间波幅显著增高(P<0.01).实验组雌性大鼠的各波潜伏期显著短于雄性大鼠(P0.05),峰间波幅也低于雄性大鼠(P<0.05);对照组雌性与雄性大鼠的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波幅无显著差异.结论:通过有节律的直肠球囊扩张,能诱发得到重复性好、易识别的SEP,可作为内脏敏感性的客观依据.

  • 标签: 内脏感觉过敏 直肠 SEP 脊髓诱发电位 波潜伏期 雄性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奥美拉唑预防老年病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致胃粘膜损害的疗效。方法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的胃粘膜损害发生率为11.63%(5/43);对照组的胃粘膜损害发生率为37.21%(16/43)。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奥美拉唑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病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致胃粘膜损害的发生。

  • 标签: 奥美拉唑 老年病人 非甾体抗炎药 胃粘膜损害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超声与术中肉眼评估胰腺癌肿瘤大小的准确性。方法以137例经病理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96例在术前7天内行超声检查且显示有肿块大小记录,97例行根治术病人有病理组织学肿块大小记录,56例既有超声结果又有病理组织学结果。运用配对资料t检验分别评价肿瘤大小的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超声显示肿块大小与病理组织学大小差异无显著性,而超声与术中结果、术中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超声评估肿块大小较之术中更为准确,其结果较为接近实际大小,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检查结果。

  • 标签: 超声诊断 术中 肉眼评估 胰腺癌 肿瘤大小 准确性
  • 简介:白细胞介素18(IL-18)通过调节NK细胞分泌功能,启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参与Th1细胞FFh2细胞的平衡调节、上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与IL-18结合蛋白结合,从而调节免疫反应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大量研究发现,IL-18与HBV感染后的不同疾病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18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与NF-κB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40例及Hp根除后复查37例,浅表性胃炎(Hp阴性)30例;14C呼气实验和血清抗Hp抗体检测Hp感染;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测NF-κB活性。结果Hp根除组NF-κB活性8016±1394.1与浅表性胃炎组7139.7±954.3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5);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组的NF-κB活性9343.5±1994.3,Hp根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5)。结论NF-κB与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可能参与了该病的发生过程。

  • 标签: NF-ΚB 幽门螺杆菌 萎缩性胃炎 关联性
  • 简介:背景:青蒿索及其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和体征.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乙醇对照组、TNBS模型组和青蒿琥酯治疗组,以TNBS灌肠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青蒿琥酯治疗组腹腔注射青蒿琥酯150mg·kg-1·d-1.实验第8d.处死小鼠.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IL-4、IL-1O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与TNBS模型组相比,青蒿琥酯治疗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活性、IFN-γ、IL-17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1.00±0.63对2.83±0.41,(5.62±2.36)U/g对(15.10±3.92)U/g,(132.56±37.09)pg/mg对(221.44±41.99)pg/mg,(89.73±29.86)pg/mg对(229.72±78.58)pg/mg,(408.02±83.13)pg/mg对(692.79±217.51)pg/mg](P〈0.05),IL-1O含量显著升高[(188.66±49.87)pg/mg对(121.02±21.57)pg/mg](P〈0.05).除组织病理学评分和IL-10含量外,青蒿琥酯治疗组上述各指标与乙醇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各组IL-4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青蒿琥酯可减轻TNBS引起的小鼠结肠炎,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Th1/Th17免疫应答、上调保护性细胞因子IL-10含量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 标签: 结肠炎 青蒿琥酯 过氧化物酶 细胞因子类 Th1/Th17免疫应答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持续升高。本文分析比较了CHB、NAFLD与CHB合并NAFLD患者在血清学指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方面存在的差异。由于病毒-宿主与代谢综合征等的关系仍备受争议,进而引发临床医生不同的治疗思路,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发病机制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