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剥脱性唇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方法笔者对该病现有的文献报道进行总结,以提高和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结果该病已有的中西医临床报道较多,治疗方法众多。结论若能控制该病致病因素的发生,会缩短病程,降低发病率、复发率,增强远期疗效,这将是预防及治疗

  • 标签: 剥脱性唇炎 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组,另外选取20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比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两组的内中膜、血瘀斑块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劲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动脉内中膜增厚率91%,粥样血瘀斑块发生率74%;对比组动脉内中膜增厚率71%,粥样血瘀斑块发生率4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94例有内中膜增厚的情况,其中90%发现有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比组内中膜增厚率为50%,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占2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有极大可能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两者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内中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式剥脱联合电凝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剥电凝;对照组采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与曲张静脉节段性剥脱。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加以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6.0%,对照组仅仅为68.0%,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式剥脱联合电凝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效果优于传统式。

  • 标签: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高位结扎 点式剥脱 电凝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护理措施,总结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我科146例行TACE患者,总结术后主要并发症,探讨护理策略。结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胃肠道反应、发热、腹痛、穿刺部位出血,经过精心护理均好转出院。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TACE术后的并发症,减轻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II度出血性内痔痔动脉结扎的最佳结扎点位置。方法把48例II度出血性内痔患者按照结扎位置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结扎组三组,各16例,并对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做对比分析。结果中位组在出血、疼痛及水肿方面均优于低位和高位结扎组,而复发率显著低于其它2组。结论超声引导下的痔动脉结扎最佳结扎点位是在齿状线上2.0±0.5cm左右。

  • 标签: 超声检查 出血性内痔 痔动脉 痔动脉结扎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5年间我科完成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病例231例。其中男性162例(73.2%),女性62例(26.8%),年龄31-76(57.5±8.4)岁。全组手术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总结所有患者的术前诊断,合并症及手术方法,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治疗效果,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无心绞痛及心功能不全表现者174例(临床痊愈,75.3%),症状较术前减轻者52例(好转,22.5%),死亡5例(2.2%),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病例。统计分析表明手术年份(P=0.000)、高血脂(P=0.041)、陈旧性心梗(P=0.000)、室壁瘤切除(P=0.005)、房颤(P=0.040)和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患者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配合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在脑显微镜下做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实施密切的手术配合护理措施。结果此组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经过密切的手术配合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实施手术配合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应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配合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高血压水平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临床分析。方法80例45~60岁颈动脉狭窄选择支架植入患者根据治疗前高血压等级分为正常血压组(20例),I级高血压组(20例),II级高血压组(20例),III级高血压组(20例)。各组患者均为单侧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植入手术均顺利。统计术后各组一周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探讨术前血压对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影响。结果80例研究对象中,共78例完成试验。其中发生术后持续性低血压者共18例,正常血压组8例,I级高血压组4例,II及高血压组3例,III及高血压组3例。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压是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血压水平越高,术后越容易发生持续性低血压。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狭窄 持续性低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基础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共随访1年,于入院时和1年后使用美国GE公司MycoCard○RReaderⅡ型超声诊断仪对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患者的血脂,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结果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后,治疗组患者在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在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后,治疗组患者左侧总动脉IMT和右侧总动脉IMT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稳定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肌重塑、颈动脉硬化及尿蛋白的关系。方法将14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测定24小时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及24小时尿蛋白水平,根据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脉压≤40mmHg)33例;B组(脉压41—60mmHg)45例;C组(脉压>60mmHg)62例;分析各组间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尿蛋白水平。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血脂异常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脉压增高,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24小时尿白蛋白量均增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高可导致左室肥厚,加重颈动脉硬化,尿白蛋白水平增高。

  • 标签: 老年 高血压 动态血压 颈动脉内&mdash 中膜厚度 左室重量指数 尿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5年来的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采用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30例,分析其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有效的术前护理使患者身体指标、心理状态达到手术标准。术后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黑矇、失语症状(13.3%),2例患者出现突然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症状(6.7%),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反应(80%)。结论颈动脉是脑的门户,它的侵入性治疗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心脑并发症,严重的有脑卒中,甚至死亡。护理主要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瞳孔、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下肢血运情况。

  • 标签: 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腔内血管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高剂量(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接受低剂量(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共治疗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总体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等指标及药物的安全性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治疗后,察组患者TG、TC、LDL-C等指标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IMT水平、斑块厚度改善、HDL-C水平升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临床上值得继续推广。

  • 标签: 不同剂量 阿托伐他汀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颈动脉斑块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和血Lp-PLA2、Hcy检查,其中斑块组46例,无斑块组22例。结果斑块组、无斑块组的血Lp-PLA2水平分别为(286.24±106.21)ng/mL和(225.01±102.56)ng/mL,Hcy水平分别为(18.23±4.86)μmol/L和(14.68±2.67)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Lp-PLA2、Hcy水平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联合检测Lp-PLA2、Hcy浓度可以有效预防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栓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联合刮宫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观察组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基础上联合刮宫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子宫息肉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为2.38%,对照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为11.90%,观察组子宫出血复发率为2.38%,对照组子宫出血复发率为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基础上联合刮宫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术后息肉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 宫腔镜 子宫内膜电切术 刮宫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子宫内膜息肉所致的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宫腔镜电切联合刮宫治疗的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妇科接受诊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所致的子宫异常出血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刮宫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电切进行刮宫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相关指标以及预后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27.7min以及出血量24.8ml与对照组手术时长28.3min以及出血量25.1m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息肉所致的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宫腔镜电切联合刮宫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宫腔镜 电切术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异常出血 挂供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2.5~5.0mg/d,口服,n=53)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使用北京降压0号,1片/d,口服治疗;均治疗4月。比较2组血压控制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结果两组药物均能有效控制血压水平,试验组对舒张压控制更为理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同时对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疗效显著。

  • 标签: 高血压 动脉硬化 左旋氨氯地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cy检查和颈部血管超声在诊断脑梗塞合并颈动脉狭窄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同数量来我院行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对受试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同时测定血清中Hcy的含量以及其他血液成分。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血管狭窄率明显较高,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也比较严重,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在Hcy发生率,Hcy含量和斑块发生率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颈部总动脉内膜厚度为引发脑梗塞颈部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和正常人相比,脑梗塞合并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血清Hcy明显偏高,且该指标的水平和颈部动脉狭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 血清Hcy 脑梗塞合并颈动脉狭窄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与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脑缺血性疾病病患者48名及健康志愿者10名行常规DWI、3D-ASL及颈动脉MRA序列检查,分析DWI、3D-ASL、MRA多种技术显示病变的信号特征、面积大小及与血管关系。结果10名健康志愿者各扫描序列信号无异常;18名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中,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及3D-ASL占比均为100%,在小面积梗塞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及3D-ASL占比分别为78%、67%。在TIA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及3D-ASL占比分别为22%、78%。结论DWI和3D-ASL均可用于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其联合应用即可确定是否存在半暗带,又可确定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动脉标记灌注成像 颈动脉 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和健康正常人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及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挑选100例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5.25岁。然后再选择100例在同一时间段,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4.38岁。用FIA8100免疫定量分析仪测定所有参加实验的人的C-反应蛋白浓度,再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然后分析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的C-反应蛋白浓度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比对照组的数据要高,并且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越厚,C-反应蛋白也会随着增高。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清C-反应蛋白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