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陇戛寨人的生活变迁——梭戛生态博物馆研究》(方李莉等著,学苑出版社2010年1月版。以下简称《研究》),是对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一一梭戛生态博物馆较为详尽的研究性著作。纵观全书,《研究》的亮点在于研究面广,材料丰富,尤其是对陇戛寨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记录和梳理,显得极为详尽。

  • 标签: 梭戛生态博物馆 生活变迁 本土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 中国
  • 简介:北魏至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城市数度兴废。在隋朝初期平定吐谷浑后,该地区的城市建设获得恢复发展,后因隋末战乱再遭废弃。’唐贞观年间,来自中亚康国的粟特人康艳典率领部族在楼兰城故址和罗布泊地区重建新城,并形成经济建设与安全防卫等功能较为齐全的城镇群,这对延续和繁兴丝绸之路交通、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交往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罗布泊地区的城市重建,除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主要驱动因素以外,自然生态的修复改善也为此提供了客观可能。而城市人口结构、社会生产方式和自然气候等是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改善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北魏至隋唐 罗布泊 生态修复 城市重建
  • 简介:挪威驻华大使叶德宏先生愉快地接受了贵州省政府原副省长龙超云的邀请,于2003年3月19日至25日赴黔作为期七天的考察访问。大使随行人员有大使夫人叶卡琳女士(人类学家)、文化专员梅园梅女士;此外陪同大使考察的有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贵州生态博物馆项目领导小组组长苏东海先生,《中国日报》记者王姗姗女士。

  • 标签: 挪威 驻华大使 叶德宏 贵州 生态博物馆 考察活动
  • 简介:唐五代是敦煌古代历史上开发规模最大、持续时阍最长的时期。在大部分时阍内,这一地区的人口都超过了三万,他们每天在饮食、取暖、生产、饲养牲畜等方面都消耗着数量可观的柴草。这种无间断的消费一直持续了四百余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绿洲赖以生存的天然植被,加剧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此文从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书所记载的内容出发,通过对这一时期不同阶段柴价的分析.结合税柴征收的具体情况,得出了敦煌地区天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的结论。

  • 标签: 唐五代 敦煌 柴草消费 生态环境
  • 简介:为研究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免受微生物危害的方案,本工作采用碘代丙炔基氨基甲酸酯(Iodopropy—nylButylCarbamate,简称IPBC)处理的方法解决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侵蚀微生物的防治问题。将遗址中处于潮湿环境条件下的木构件经IPBC处理5年后,测得其细菌总量减少89.25%,真菌总量减少55.56%,且木构件中微生物主要类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表明,IPBC对于可能导致潮湿环境条件下木构件材质软腐的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控制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的微生物危害提供了有效的备选方案。

  • 标签: 遗址 侵蚀微生物 抑菌作用 保护
  • 简介:二十世纪是西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众多博物馆学理念与思想迸发的时代。1971年,法国博物馆学家雨果·德·瓦兰(HuguesDeVarine)率先提出了“生态博物馆”这一名词。时至今日,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已经历了近五十年,并在英国、瑞典、加拿大和中国等地生根发展。

  • 标签: 生态博物馆 苏格兰 斯塔 博物馆事业 黄金时期 二十世纪
  • 简介:1997年10月23日,中国和挪威签署了合作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协议①.199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正式成立.此外,贵阳、花溪镇山、黔东南州黎平堂安、锦屏隆里的生态博物馆也在积极建设之中.这些生态博物馆都建于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

  • 标签: 生态博物馆 旅游业 生态旅游 民俗旅游 旅游开发
  • 简介:采用有毒化学药品防治动物标本害虫是博物馆使用的传统消杀方法。然而,考虑到化学药品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危害,迫切需要寻找更为安全的防治方法。采用安全无毒的-20℃低温冷冻法对标本害虫白腹皮蠹进行消杀实验,结果显示防治效果显著,寄生于动物标本皮毛的白腹皮蠹成虫在6小时内全部死亡。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降温速度和标本制作材料的隔热特性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低温平衡时间的延长,害虫对低温冷冻的适应能力将逐渐增强,最终导致害虫消杀时间显著延长。此研究工作为博物馆采用安全无毒的低温冷冻法防治标本害虫提供了参考数据。

  • 标签: 博物馆害虫 动物标本 低温冷冻 杀虫效果 平衡温度
  • 简介: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其保存环境特征是高温潮湿多雨,花山岩画受环境因素作用,岩画颜料及岩石风化明显,风化类型复杂多样,有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它们均与水分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水的防治是治理岩画风化病害的前提。本工作在水分来源及岩画保存地区地形地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水质分析系统研究了水在岩画风化病害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花山岩画防水治水原则,并结合地质环境和特殊的地形地貌,将整个治水区域划分为山体山顶治水、溶蚀洼地治水、岩画立壁治水三个区域。根据其不同的渗水机制,分别采用盖、堵、排、导相结合的综合防水治水方法。由于岩画病害机理极其复杂,花山岩画防水、治水的难度很大,必须采取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法。

  • 标签: 花山岩画 风化病害 地形地貌 防水治水
  • 简介:西部大开发,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发西部地区,有很多优势和有利条件,但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很低。其中,新疆森林覆盖率只有0.79%,青海为0.35%,宁夏为1.54%,甘肃为4.33%,西藏为5.84%。由于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加剧,对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 标签: 西部大开发 自然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 经济建设 生产方式
  • 简介: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现了大量与巴人和巴文化相关的遗物,同时也发现了不少反映当时生态环境的重要材料.巴人所处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与三峡地质地貌紧密相关.生态环境对巴人的生活、居住、信仰、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 标签: 三峡 巴人 考古 生态环境
  • 简介:文中阐述了龙门石窟凝结水病害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了凝结水的形成机理。以龙门石窟潜溪寺作为监测点,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潜溪寺凝结水变化的现场、发展直至消失的规律,并提出了龙门石窟凝结水病害的防治对策。

  • 标签: 凝结水 凝结核 露点温度 病害
  • 简介:内蒙占博物院前身为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区唯一的省区级综合性博物馆。2007年,内蒙古博物院作为自治区六十周年大庆重点献礼工程于7月31日对外开放运营,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新的展馆建筑面积67万余平米,是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生态变迁与草原文叫发展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同时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 标签: 百科全书 生态变迁 中国北方 文明程度 内蒙古 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