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徐梅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创建时间:2011-12-22
  • 出处:《学习方法报》 2011年第47期
  • 机构:在我们上课时肯定出现过这样的情形:教师提问后,一位学生在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很多同学觉得与自己的意见不合,并没有耐性地听别人讲完就会举手,甚至会去抢着说,虽然表面上可能很活,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再如,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下子教室里热闹起来了,看上去学生们在热烈地讨论着,可把镜头对准某些小组,却看见小组中的成员一碰头,就各自叽叽喳喳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完,然后就迅速地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可别人的想法根本就没有听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可小组讨论的实际效果却值得怀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高奇花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创建时间:2011-12-22
  • 出处:《学习方法报》 2011年第47期
  • 机构: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有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只在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像、声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陈浩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创建时间:2011-12-22
  • 出处:《学习方法报》 2011年第49期
  • 机构:情境教学法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等。其特点是利用生活场景、幻灯、投影、电脑、演课本剧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语文课,教师能适当地采用一些情境教学,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李锋能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创建时间:2011-12-22
  • 出处:《学习方法报》 2011年第39期
  • 机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特别是处于21世纪的今天,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不断提高之原动力在于思想政治也”,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2000年开始推广的语文新教材和新课标,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